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十、佛教的知识观

  十、佛教的知识观

  

  今天讲说的,为「佛教对于知识的态度」。这问题,有关于佛教修行的方法论,及佛教徒对现世间的知识文明是取什么态度。

  

  知识究竟是好是坏?佛教徒依于佛法,应有一个公正的估价。时代青年,说今日人类社会在知识发达中有了进步,进步离不了知识。年老的每说:今日世界,人心不古,越来越坏了,坏也离不了知识。这是一般常识的看法,并没有触到知识的本身。一般说:现在的科学发达,世界的文明进步,都是知识发达的好处。人类文明进步,既都是知识的好处,为什么有人起来咒诅它?可见知识的本身定有问题。所以有以为知识愈高,人类痛苦愈深。对于知识,不仅老年与青年的看法每每不同,即古今中外人士,也都有好坏的不同看法。 [P268]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中国文明中的不同看法:中国人对知识的不同看法,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中考察,可以略分为儒墨与老庄的两大派。儒家与墨子的看法一样──他们是推崇知识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对固有的文化,发生了高度兴趣,不断地探求、深入。所以孔子成了一位「学不厌,教不倦」的大教育家。在他的心目中。知识是人类立身处事的根本,没有知识,什么都不成。唯有知,才能趋入「道」。故『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识是多么重要!在儒家看:不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需要知,而这一切还以知为本。如『大学』的八条目中,平天下,先要能治国,治国依于齐家,这样推论到首先要从格物致知做起。知是极重要的,儒家一向重视他,我国固有文化学术,也大抵因儒家的好古而保存传授下来。墨子是从儒家中流出,发扬比儒家较朴实而实用的思想。他非常重视知识,因此,墨家的论理学极发达;同时,物理 [P269] 、数学等,在墨子的学说中,也有发扬,墨家还是精于器械制造的。从儒、墨的学说思想看,知道他们是崇尚知识的,这是中国古代正统文化对于知识的正面看法。

  

  老、庄是崇尚自然的。老、庄的思想,主张反朴归真。老子认为:世界上有圣人,就有虚伪的道德;有知识,就有欺诈,天下就要发生祸乱,人民遭受苦痛。所以他要「绝圣弃智」。若世间没有圣者与智,人类在自然的生活中,得以享受安宁和平的幸福。老子的这套思想,到庄子更为明朗极端,更富于哲学内容。他寓言说:混沌──形容一个无知无识的,神看他可怜,每天给他开凿一窍,七天之后,他七窍完备──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发达了,可是也就死亡了。这意思是说:无知无识,充满了生命,还能安逸的生活;知识一开,生命也就开始毁灭,不再能安逸的生存了。所以在庄子看来,知识是天下大乱人民苦痛的根源,也就是死亡的根源。庄子又说到:有一农夫,以一木桶,到河里提水灌溉禾苗,上下来去,极为艰苦。有人教以用水车取水,他却说:用不得。因为以机巧取水,即 [P270] 有机心,有机心,便是一切灾祸的来源。庄子又说到:找求「玄珠」──真理,极为不易。 有力气人求不到,聪明人不知化费了多少时间也没找到; 后来罔象 ──形容无名无形的,很快的就寻得了「玄珠」。这含意是说:聪明人以知识求道,道越求越远。这都表示了知识的无益于大道,无益于人类。故老、庄的社会观念,是反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原始社会的生活。

  

  从儒、墨与老、庄的两个思想去看,那末说今日社会由于知识而文明进步,与由于知的发展而人心不古,这种对立的不同观点,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

  

  西方文明中的不同看法:现有的西方宗教,主要是起自希伯来民族。起先是犹太教;后来耶稣革新而成基督教;后来又经过马丁路得的宗教改革,分成固有的天主,兴新的耶稣教。回教,又是受过这几种宗教思想而蜕化出来的。今日的西方宗教家,他们像也在提倡教育,研究科学等。实际上,希伯来式一神宗教的根本思想,是知识的反对者。不信,请读『旧约』「创世纪」。据说:他们的神造了一男一女两个人。起初,他们是混沌无知,无知识,他们却生活在极乐的乐 [P271] 园里。他们住处,有两株树:一是生命树,一是分别善恶树,树上都结满了果实。神对他们说:分别树上的果子不可吃。但他们受了魔的诱惑,忘掉了神的吩咐,竟吃下了分别果。不吃果时,他们的知识未开,生活过得很好。一食了果子,眼目明亮了,顿时对世间起了分别,发觉自己没穿衣服,便知羞耻。晚上神来时,他们怕羞耻而躲在树下,神非常生气说:你们该死!照中国儒家及佛教看:人类的知羞耻,是一种向上向善的表现,佛经称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点,而希伯来的神却认为这是罪恶,应该死亡。因此,神赶走了他们,人生从此便失去乐园,便有了死亡,人间便充满了苦痛。这与中国老、庄的思想相近,不过老、庄是反朴归真,崇尚自然;而西方宗教的思想,一切皆归于信顺神,依神的指导而生活。『旧约』中又说到:人类多起来,想建筑塔以纪功。神说他们都与神那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如让他们团结而发展起来,太危险了,于是使他们分散,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同。所以神教不但是人类知识的咒诅者,还是人类团结以及工业等文明发达的反对者。希伯来宗教重在教人因信仰而得救,不重于智的开发。『新 [P272] 约』说:「你不要研究撒旦深奥之理」。在进向真理的过程中,这是推崇信仰而抹煞知识价值的代表者。在他们认为:人类的自由知识,是死亡、苦痛一切不幸的根源。

  

  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在西方文明中,这是主要的一面。哲学的意义 ,是爱智。爱智,是对知识的思慕爱好,因为爱好而不断地探求。哲学,起初包含一切学问的统一;所以哲学即等于一切知识的钻求。被看作哲学之祖的苏格拉底说:知就是德;有了知识,才会向上向善而迈进于德性的开展。这分明是推崇知识的一流,与希伯来宗教的根本思想不同。过去,希伯来宗教发达后,希腊哲学便慢慢衰落下去,造成中世的黑暗时代。那时的哲学与论理学,都被用于论证上帝的有无。当时的哲学与论理学,被讥为宗教的奴隶。其后文艺复兴,也就是希腊哲学自由思考的复活;连一神的宗教,也不得不多少革新,容纳一些民主与自由的成分。然而近代的西方文明,宗教信仰与知识之间,始终没有做到协调的地步。 [P273]

  

  印度文明中的不同看法:印度的正统文化,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极重视知识,他们所依的经典,叫吠陀,吠陀即是明的意思。在古来印度的社会文化,几乎一切都包含在吠陀里。到佛教时代,总括为五明,明即是学问;一切学问,皆是宗教徒应该学习探求的。因此,印度宗教信仰而重视理智;宗教即哲学,哲学即宗教。如佛教中,佛称觉者;证得菩提,菩提就是觉。此外如明、智、见、观、胜解等名词,到处都是,表示了重智的特征。因为重智,故印度宗教的信仰里,充满了知识。这一点,显然与西方宗教的精神不同。

  

  在佛出世前一二百年间,印度有反抗婆罗门教的沙门团崛起。沙门团虽也注重知识,但与婆罗门教的看法,多少不同。在哲学的思考中,露出知识不能确见真理的意思。有一名删惹耶毗罗胝子的,如问起有无后世,他反问你觉得怎样?若对方说后世是有的,他也跟着对方的意思说后世有。若对方说后世是没有的,他也跟着说没有。总之,你怎么说,他就怎么说。他不反对你说有说没有,但他自己却不说是有是没有。佛教喻此派为鳗论,不易捕捉他的真意;也有称之为不 [P274] 知主义。舍利弗尊者,最初即依这一派思想学习。问他的老师:究竟得到真理没有?他没有具体的说什么,而说:我也不知道得与不得。在哲学上,有他的地位与价值,即看透了知识本身的缺陷,不能表达真理。

  

  佛教,有着沙门文明的内容,而又含摄了婆罗门重智的传统。因此,佛教是更能认透知识之性质与价值的。在这三大文明中,虽略举为例,也可看出,对知识都有正反的两面。但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轻视知识的学派,目的并不全同。中国重人事,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墨主用世,而老、庄主张反朴、归真、任性、自然,而憧憬于自然的社会生活。印度重哲学的宗教,所以沙门团的不知主义等,都是以知识为不足表彰真理,而大家倾向无分别的体验生活。西方的哲学与宗教。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希伯来宗教的轻视知识,着重于敬虔的信仰生活。我想:附带的说到中国佛教的一面。

  

  佛教传来中国,发展为有力的禅宗,但也有两大派: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二、「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这是对于知的两个相反态度。禅宗下的荷泽 [P275] 派,有圭峰大师,他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此知虽与一般的妄识不相同,而到底是对知的极高赞美。后来禅宗下的南岳派,批评他,把众妙之门的妙字,改成祸字,这是对知的不同看法。不但妄识不对,有一真知在,也还是有所著的;妄待真起,所以知为众祸之门。被称为正统派的禅宗──南岳、青原门下,不重经教,而高扬不立文字的特色,只要行者死心塌地参究去就好,至于教理、文字,甚至看作禅悟的大障碍。可是在圭峰大师,即主张教禅一致。这岂不是佛教禅宗二派,对知的看法不同?

  

  从上面看:知识本身定有问题。若知识是绝对好,你想:还会有人反对吗?知识的反对者都极聪明,可见知识本身一定有毛病在。若知识是绝对要不得,你想:还会有人推崇?难道由知识而来的文明灿烂,真是可咒诅的吗?知识是有它的价值与好处的。佛教徒对知识的看法究竟如何,应该根据正确的佛法来说明它。 [P276]

  

  

  

  二 佛教的知识观…

《佛在人间 十、佛教的知识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