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人間 十、佛教的知識觀

  十、佛教的知識觀

  

  今天講說的,爲「佛教對于知識的態度」。這問題,有關于佛教修行的方法論,及佛教徒對現世間的知識文明是取什麼態度。

  

  知識究竟是好是壞?佛教徒依于佛法,應有一個公正的估價。時代青年,說今日人類社會在知識發達中有了進步,進步離不了知識。年老的每說:今日世界,人心不古,越來越壞了,壞也離不了知識。這是一般常識的看法,並沒有觸到知識的本身。一般說:現在的科學發達,世界的文明進步,都是知識發達的好處。人類文明進步,既都是知識的好處,爲什麼有人起來咒詛它?可見知識的本身定有問題。所以有以爲知識愈高,人類痛苦愈深。對于知識,不僅老年與青年的看法每每不同,即古今中外人士,也都有好壞的不同看法。 [P268]

  

  

  

  一 一般文化界的看法

  中國文明中的不同看法:中國人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從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中考察,可以略分爲儒墨與老莊的兩大派。儒家與墨子的看法一樣──他們是推崇知識的。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對固有的文化,發生了高度興趣,不斷地探求、深入。所以孔子成了一位「學不厭,教不倦」的大教育家。在他的心目中。知識是人類立身處事的根本,沒有知識,什麼都不成。唯有知,才能趨入「道」。故『大學』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知識是多麼重要!在儒家看:不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需要知,而這一切還以知爲本。如『大學』的八條目中,平天下,先要能治國,治國依于齊家,這樣推論到首先要從格物致知做起。知是極重要的,儒家一向重視他,我國固有文化學術,也大抵因儒家的好古而保存傳授下來。墨子是從儒家中流出,發揚比儒家較樸實而實用的思想。他非常重視知識,因此,墨家的論理學極發達;同時,物理 [P269] 、數學等,在墨子的學說中,也有發揚,墨家還是精于器械製造的。從儒、墨的學說思想看,知道他們是崇尚知識的,這是中國古代正統文化對于知識的正面看法。

  

  老、莊是崇尚自然的。老、莊的思想,主張反樸歸真。老子認爲:世界上有聖人,就有虛僞的道德;有知識,就有欺詐,天下就要發生禍亂,人民遭受苦痛。所以他要「絕聖棄智」。若世間沒有聖者與智,人類在自然的生活中,得以享受安甯和平的幸福。老子的這套思想,到莊子更爲明朗極端,更富于哲學內容。他寓言說:混沌──形容一個無知無識的,神看他可憐,每天給他開鑿一竅,七天之後,他七竅完備──對世間事物的認識發達了,可是也就死亡了。這意思是說:無知無識,充滿了生命,還能安逸的生活;知識一開,生命也就開始毀滅,不再能安逸的生存了。所以在莊子看來,知識是天下大亂人民苦痛的根源,也就是死亡的根源。莊子又說到:有一農夫,以一木桶,到河裏提水灌溉禾苗,上下來去,極爲艱苦。有人教以用水車取水,他卻說:用不得。因爲以機巧取水,即 [P270] 有機心,有機心,便是一切災禍的來源。莊子又說到:找求「玄珠」──真理,極爲不易。 有力氣人求不到,聰明人不知化費了多少時間也沒找到; 後來罔象 ──形容無名無形的,很快的就尋得了「玄珠」。這含意是說:聰明人以知識求道,道越求越遠。這都表示了知識的無益于大道,無益于人類。故老、莊的社會觀念,是反樸歸真,崇尚自然的原始社會的生活。

  

  從儒、墨與老、莊的兩個思想去看,那末說今日社會由于知識而文明進步,與由于知的發展而人心不古,這種對立的不同觀點,原是中國古已有之的。

  

  西方文明中的不同看法:現有的西方宗教,主要是起自希伯來民族。起先是猶太教;後來耶稣革新而成基督教;後來又經過馬丁路得的宗教改革,分成固有的天主,興新的耶稣教。回教,又是受過這幾種宗教思想而蛻化出來的。今日的西方宗教家,他們像也在提倡教育,研究科學等。實際上,希伯來式一神宗教的根本思想,是知識的反對者。不信,請讀『舊約』「創世紀」。據說:他們的神造了一男一女兩個人。起初,他們是混沌無知,無知識,他們卻生活在極樂的樂 [P271] 園裏。他們住處,有兩株樹:一是生命樹,一是分別善惡樹,樹上都結滿了果實。神對他們說:分別樹上的果子不可吃。但他們受了魔的誘惑,忘掉了神的吩咐,竟吃下了分別果。不吃果時,他們的知識未開,生活過得很好。一食了果子,眼目明亮了,頓時對世間起了分別,發覺自己沒穿衣服,便知羞恥。晚上神來時,他們怕羞恥而躲在樹下,神非常生氣說:你們該死!照中國儒家及佛教看:人類的知羞恥,是一種向上向善的表現,佛經稱此爲人與禽獸的區別點,而希伯來的神卻認爲這是罪惡,應該死亡。因此,神趕走了他們,人生從此便失去樂園,便有了死亡,人間便充滿了苦痛。這與中國老、莊的思想相近,不過老、莊是反樸歸真,崇尚自然;而西方宗教的思想,一切皆歸于信順神,依神的指導而生活。『舊約』中又說到:人類多起來,想建築塔以紀功。神說他們都與神那樣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如讓他們團結而發展起來,太危險了,于是使他們分散,使他們的語言彼此不同。所以神教不但是人類知識的咒詛者,還是人類團結以及工業等文明發達的反對者。希伯來宗教重在教人因信仰而得救,不重于智的開發。『新 [P272] 約』說:「你不要研究撒旦深奧之理」。在進向真理的過程中,這是推崇信仰而抹煞知識價值的代表者。在他們認爲:人類的自由知識,是死亡、苦痛一切不幸的根源。

  

  希臘,是西方哲學的發源地,在西方文明中,這是主要的一面。哲學的意義 ,是愛智。愛智,是對知識的思慕愛好,因爲愛好而不斷地探求。哲學,起初包含一切學問的統一;所以哲學即等于一切知識的鑽求。被看作哲學之祖的蘇格拉底說:知就是德;有了知識,才會向上向善而邁進于德性的開展。這分明是推崇知識的一流,與希伯來宗教的根本思想不同。過去,希伯來宗教發達後,希臘哲學便慢慢衰落下去,造成中世的黑暗時代。那時的哲學與論理學,都被用于論證上帝的有無。當時的哲學與論理學,被譏爲宗教的奴隸。其後文藝複興,也就是希臘哲學自由思考的複活;連一神的宗教,也不得不多少革新,容納一些民主與自由的成分。然而近代的西方文明,宗教信仰與知識之間,始終沒有做到協調的地步。 [P273]

  

  印度文明中的不同看法:印度的正統文化,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極重視知識,他們所依的經典,叫吠陀,吠陀即是明的意思。在古來印度的社會文化,幾乎一切都包含在吠陀裏。到佛教時代,總括爲五明,明即是學問;一切學問,皆是宗教徒應該學習探求的。因此,印度宗教信仰而重視理智;宗教即哲學,哲學即宗教。如佛教中,佛稱覺者;證得菩提,菩提就是覺。此外如明、智、見、觀、勝解等名詞,到處都是,表示了重智的特征。因爲重智,故印度宗教的信仰裏,充滿了知識。這一點,顯然與西方宗教的精神不同。

  

  在佛出世前一二百年間,印度有反抗婆羅門教的沙門團崛起。沙門團雖也注重知識,但與婆羅門教的看法,多少不同。在哲學的思考中,露出知識不能確見真理的意思。有一名刪惹耶毗羅胝子的,如問起有無後世,他反問你覺得怎樣?若對方說後世是有的,他也跟著對方的意思說後世有。若對方說後世是沒有的,他也跟著說沒有。總之,你怎麼說,他就怎麼說。他不反對你說有說沒有,但他自己卻不說是有是沒有。佛教喻此派爲鳗論,不易捕捉他的真意;也有稱之爲不 [P274] 知主義。舍利弗尊者,最初即依這一派思想學習。問他的老師:究竟得到真理沒有?他沒有具體的說什麼,而說:我也不知道得與不得。在哲學上,有他的地位與價值,即看透了知識本身的缺陷,不能表達真理。

  

  佛教,有著沙門文明的內容,而又含攝了婆羅門重智的傳統。因此,佛教是更能認透知識之性質與價值的。在這叁大文明中,雖略舉爲例,也可看出,對知識都有正反的兩面。但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輕視知識的學派,目的並不全同。中國重人事,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墨主用世,而老、莊主張反樸、歸真、任性、自然,而憧憬于自然的社會生活。印度重哲學的宗教,所以沙門團的不知主義等,都是以知識爲不足表彰真理,而大家傾向無分別的體驗生活。西方的哲學與宗教。爲完全不同的兩個系統。希伯來宗教的輕視知識,著重于敬虔的信仰生活。我想:附帶的說到中國佛教的一面。

  

  佛教傳來中國,發展爲有力的禅宗,但也有兩大派:一、「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二、「知之一字衆禍之門」。這是對于知的兩個相反態度。禅宗下的荷澤 [P275] 派,有圭峰大師,他說:「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此知雖與一般的妄識不相同,而到底是對知的極高贊美。後來禅宗下的南嶽派,批評他,把衆妙之門的妙字,改成禍字,這是對知的不同看法。不但妄識不對,有一真知在,也還是有所著的;妄待真起,所以知爲衆禍之門。被稱爲正統派的禅宗──南嶽、青原門下,不重經教,而高揚不立文字的特色,只要行者死心塌地參究去就好,至于教理、文字,甚至看作禅悟的大障礙。可是在圭峰大師,即主張教禅一致。這豈不是佛教禅宗二派,對知的看法不同?

  

  從上面看:知識本身定有問題。若知識是絕對好,你想:還會有人反對嗎?知識的反對者都極聰明,可見知識本身一定有毛病在。若知識是絕對要不得,你想:還會有人推崇?難道由知識而來的文明燦爛,真是可咒詛的嗎?知識是有它的價值與好處的。佛教徒對知識的看法究竟如何,應該根據正確的佛法來說明它。 [P276]

  

  

  

  二 佛教的知識觀…

《佛在人間 十、佛教的知識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