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的缺點,可從四方面說。1.知識的片面性:知識是片面的,是一點一滴的。不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知識不能充分去把握;就是現象的事物繁多,人類對它們的了解,也是從一點一滴的聚合而來。識,在佛法中,是了別的意思。了是明了,別是區別。宇宙本好像混沌一團,由我們的區別它,分別它的彼此不同,而逐漸了解它。所以,知識的本身,逃不過片面與點滴的限製。如粉筆:眼看它,是白色的,長圓形的;手觸它,是堅硬的,粗澀的,敲之有聲,嗅之有粉氣;甚至看到工人怎樣的把它做成。粉筆的性質、形相、作用,都經過我們五根所發識的實際體察,又經意識的綜合而明了。我們對粉筆的知識,不是一下就來,而是從多方面一點一滴的聚合,然後才了解粉筆的全面。粉筆如是,世間的一切知識無不皆然。因爲知識是片面的,一點一滴得來的,所以看到外面,不一定就看到裏面;知道這樣,不一定知道那樣。部分的還不知道,這不必說;就 [P277] 是都知道了,也每每顧此失彼,重此輕彼,所以佛教稱此爲「擔板漢」。能完全徹底了解一切事物的表裏始終,這不是常人的知識所能做到的。如教育界每說教育萬能,教育才能挽救國家民族的頹運;工業界卻說:工業的建樹,才是救民生建國家的基礎。乃至軍事、政治、法律家等,大抵重視自己這一套,各執其是。強調自己所重視所了解的片面知識,還有無數的重要知識,被他輕視,甚至一筆勾消,這怎能作爲世界人類全面而整體的計劃?彼此間的顧此失彼,重此輕彼,引起相互間的摩擦、鬥爭,弄得愈來愈不對,也就難怪老莊等反對知識了。寓言說:如蛇頭與蛇尾相诤,蛇頭說:你尾巴小,只享受而什麼不做,每天靠我養活你。蛇尾說:你只知道吃,沒有我怎能走路?诤論的結果,互不合作。于是蛇頭不吃,蛇尾繞在樹上。幾天之後,大家都完了。這便是只知自己的一部分有用,而不知相互存在的關系,內在相依的聯絡關系。資本家輕視勞工的功績,而勞工仇視資本家,也只是這種毛病,弄到勞資不能合作。世間人的知識,由于知識自身的片面性,點滴性。所以不但不能把握最高真理,就是事物相互關系性,也每 [P278] 每忽略而錯誤,只以自己所重的片面知識,拿來作爲一切知識的基礎,衡量一切。這怎麼行?這是知識本身缺點之一。
二、知識的相對性:知識的本身,是片面的,點滴的總合,故常忽略整體而偏執部分,而且也是相對的。知識的相對性,可從知識的兩方面說。知識的活動與表達,不外乎內心的思想與外表的語文。若離開了思想、語文,即不能成爲知識。知識的特性,是遮他顯自的。如見紅色,即不是白色等;沒有光明,即不知黑暗;有虛假才能顯示真實,這即是知識本身的相對性。佛法稱此爲「二」。二是一切認識的形態,沒有它,就沒有認識作用的可能。如大海波浪,若每個浪的大小動態都是一樣,你僅能了解是浪,而無法表示那一波浪,使人明了爲那一浪。因此,非有突起的大浪,不能顯出旁邊的小浪。沒有大小高低的形態作比較,你能說出什麼呢?故知識,必需在相對的形態與作用中表現出某事某物來。所以識的字義,就是區別。如說有,便區別了無;有與無,在人類的認識中是相對的區別才能明了。因知識的本身是相對的,所以它不能了達絕待的,一切而無外的 [P279] 究竟真理。再從心識來說,知識有能知所知,能知是心識,所知是認識的對象,當心識了知對象時,卻不能知認識的自身──心不自知。縱然自知心念的生滅動態,這還是後念知前念,決不是同時在一念中,具有能所的認識,否則能所就混淆不分。因此,知識只能知道相對的世間,不能知道絕對的境地。佛法說:對相待而說絕待,絕待還成相待。又如這是一邊,那是一邊,于此兩邊間,說名爲中。然而說到中,中是對邊說的,離中無邊,離邊無中,邊與中是相對的。可見我們的思想、語文,所論說的中道、絕對,也早就不是絕對與中道了。口說與心想的知識,永遠觸不著絕對中道的邊緣,這不能不說是知識的缺憾。
叁、知識的名義性:人類的思想、語文,都是名字。名字是心想所構畫的假名──符號,並不就是物體的自身。如心裏想火,口裏說火,火是名字,若名字代表了真實,想火火應燒心;說火火應燒口。事實上心想口說,並沒有受到火的燒灼,可見名字並不就是那物體的實相。但人類從來說慣了,便生起錯覺,一聽到火,一想到火的名字,甚至聽到上帝,聽到龜毛兔角,都好像有此一物,好像 [P280] 就是那個東西。有人覺得,名字是假立的,但假名確表達真實的意義,義是名字所表示的。有人說到想到某一名字,就覺得確實表示某一意義。其實一個名字中,含有的意義很多。如說書,不但代表書本,書籍,同時,寫字也叫書。關于一名多義,我們翻開字典,就可看出。反過來,一義中也含有多種名稱,如房子,可以叫屋、宅、樓、閣……這不是一義多名嗎?一名多義,一義多名,完全要依上下文及習慣而诠定的,並非某名即是某義,某義便是某名,這就是說明了名與義沒有決定不變性。因爲名義的不決定,故隨說一名一義,每成诤論,若能心平氣和的相互研究,也許會知道名字盡管不同,而意義卻可能相同。反之,雖然使用同一個名字,但不妨有多種解釋。在這裏,我們了解到:知識是建立在名義上的。名與義,是依人類的習慣使用而形成的。如小學生寫字,少了一筆,我們就說他寫錯了;然而古代的名書法家,每因他少了一筆,我們就照著他寫,覺得可以這樣寫。知識不離名義性,所以有不決定、相對、流動、變化的特性。人類的知識,每爲名義的習慣使用,而互相紛诤,糾纏不了。宇宙和人生,都是衆緣所 [P281] 成的,如幻如化,沒有決定的實體。因此,世間的名義知識,表示他而不能直顯他的絕待性──真理,這是知識的本性如是,對于絕對真實,是無法把握的。
四、知識的錯亂性:知識的錯亂性很大,如一杯水,把筆插下去,即見筆形曲折;或見天上雲動,以爲月行;或眺望馬路,見前面越遠越小,但這些雖都是知識上的錯亂,還容易改正。而知識的根本錯亂,卻習非成是,難于糾正了。如宇宙萬物的流動變化,息息不居,哲學與科學,能推證爲變化,但常人即不能了解其中的變化。如講臺平穩不動的放著,然依科學說,桌子的內在,實是時刻在不斷地沖激流動,只是繼續保持平衡而已。講臺面是平整的,若以放大鏡一照,即刻現出了高低不平的現象。但不平整與不息的動,在常人的認識裏,連科學與哲學家都在內,如直觀對象,也不能了解。今天看如是,明天看也還如是,因此對桌子生起了一種不變的實在感,這就是知識的根本錯誤。他不但不知外物的流動變化,即連自身的變化也不覺知。如老人是由孩子的慢慢轉變而壯而老。明明孩子與壯年,壯年與老年,有很大的變化,但他卻不承認,以爲現在的我,與過 [P282] 去的我還是一樣,這是不能理解世間的諸行無常義。有時雖聽懂了無常的名義,但在諸法的事相上,不見無常變化;因此每在無常變化中,又執實執常,這即是由于知識的根本錯亂而來。佛法說:「常」是衆生知識的顛倒錯覺。的確,在衆生的觀念中,世間諸法是常實的,這不是顛倒錯亂嗎?
我們觀察桌子,知是木料與人工等關系所成。科學說人是由九十幾種原素的集合,佛說人是六大假合。人與物體,都是多種因素的複合體,世間那有絕對的獨立物體?因此,諸法皆是緣起關系的存在顯現,就是極小的電子,科學也還說是複合體。但一般人就不能體會緣起的關系性,特別當自己在做事時,很少見到我與他人的關系,無意中總把自己看成一獨立的個體。個體,在佛法中稱爲「一」。自己獨存,稱爲「我」。一與我,是衆生知識中的根本錯誤,在緣起關系的決定下,世間沒有絕對的獨立個體,沒有真實獨存的我與一。而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即有我的獨一觀念,這又不能不說是知識的錯誤。知識對我與世間的緣起事物,尚有如此倒亂錯覺,更深更妙的真理,自不能體會。 [P283]
知識中既包含了許多錯誤,以知識來說明事物,怎能恰合真理,沒有顛倒與種種流弊産生?如人有時爲了一個名詞的認識不同,而起诤論;有時把虛假當爲真實,把真實看作虛假,這都是常有而難免的錯亂。唯識說:外境唯識所現,不像常人所見爲客觀外在的。中觀說:一切法無自性,不像常人所見爲實有的。這都是表示了:一般知識有著根本的錯亂性。
還有,有人把知識看爲人類痛苦的根源。我們仔細想,這話也有他的道理。因爲人類的私欲,由于知識的我見錯亂,一直與知識不相分離。混沌愚癡的人,知識未開,欲望也低,得少爲足。等到知識高了,欲望也就大起來,物質、金錢、名位不能滿足他的私欲,因而诤論。欲望跟著知識而擴大發展,知識即成了人類苦痛的根源,難怪有人要咒詛知識。然而,知識最低下的衆生,也還是有他的錯亂,有他的私欲。所以知識低,欲望低,並非是理想的,並非是問題的解決。
一般的知識,離不了私欲。知識大,私欲也就隨著知識而擴大。知識低的,他的欲望也低,如只想做一家之主,占有家的一切,支配一切;可是知識高的, [P284] 發展他的無窮私欲,他希望占有一國,或做整個人類世界的支配者,控製者。各人都有私欲與知識,人類在私欲與知識的不斷發展中,世界成了鬥诤的沙場。最顯著的例子,如山地人民的知識低,生活淡泊清苦,但他們的欲望少,多少好一點,即能暫告滿足。而都市中的人民知識高,他們就是住的洋房,坐的汽車…… 還是感到不滿足,這就難怪老、莊要討厭知識了。
二、知識的長處:知識有錯誤的一面,然而也有…
《佛在人間 十、佛教的知識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