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的缺点,可从四方面说。1.知识的片面性:知识是片面的,是一点一滴的。不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知识不能充分去把握;就是现象的事物繁多,人类对它们的了解,也是从一点一滴的聚合而来。识,在佛法中,是了别的意思。了是明了,别是区别。宇宙本好像混沌一团,由我们的区别它,分别它的彼此不同,而逐渐了解它。所以,知识的本身,逃不过片面与点滴的限制。如粉笔:眼看它,是白色的,长圆形的;手触它,是坚硬的,粗涩的,敲之有声,嗅之有粉气;甚至看到工人怎样的把它做成。粉笔的性质、形相、作用,都经过我们五根所发识的实际体察,又经意识的综合而明了。我们对粉笔的知识,不是一下就来,而是从多方面一点一滴的聚合,然后才了解粉笔的全面。粉笔如是,世间的一切知识无不皆然。因为知识是片面的,一点一滴得来的,所以看到外面,不一定就看到里面;知道这样,不一定知道那样。部分的还不知道,这不必说;就 [P277] 是都知道了,也每每顾此失彼,重此轻彼,所以佛教称此为「担板汉」。能完全彻底了解一切事物的表里始终,这不是常人的知识所能做到的。如教育界每说教育万能,教育才能挽救国家民族的颓运;工业界却说:工业的建树,才是救民生建国家的基础。乃至军事、政治、法律家等,大抵重视自己这一套,各执其是。强调自己所重视所了解的片面知识,还有无数的重要知识,被他轻视,甚至一笔勾消,这怎能作为世界人类全面而整体的计划?彼此间的顾此失彼,重此轻彼,引起相互间的摩擦、斗争,弄得愈来愈不对,也就难怪老庄等反对知识了。寓言说:如蛇头与蛇尾相诤,蛇头说:你尾巴小,只享受而什么不做,每天靠我养活你。蛇尾说:你只知道吃,没有我怎能走路?诤论的结果,互不合作。于是蛇头不吃,蛇尾绕在树上。几天之后,大家都完了。这便是只知自己的一部分有用,而不知相互存在的关系,内在相依的联络关系。资本家轻视劳工的功绩,而劳工仇视资本家,也只是这种毛病,弄到劳资不能合作。世间人的知识,由于知识自身的片面性,点滴性。所以不但不能把握最高真理,就是事物相互关系性,也每 [P278] 每忽略而错误,只以自己所重的片面知识,拿来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衡量一切。这怎么行?这是知识本身缺点之一。
二、知识的相对性:知识的本身,是片面的,点滴的总合,故常忽略整体而偏执部分,而且也是相对的。知识的相对性,可从知识的两方面说。知识的活动与表达,不外乎内心的思想与外表的语文。若离开了思想、语文,即不能成为知识。知识的特性,是遮他显自的。如见红色,即不是白色等;没有光明,即不知黑暗;有虚假才能显示真实,这即是知识本身的相对性。佛法称此为「二」。二是一切认识的形态,没有它,就没有认识作用的可能。如大海波浪,若每个浪的大小动态都是一样,你仅能了解是浪,而无法表示那一波浪,使人明了为那一浪。因此,非有突起的大浪,不能显出旁边的小浪。没有大小高低的形态作比较,你能说出什么呢?故知识,必需在相对的形态与作用中表现出某事某物来。所以识的字义,就是区别。如说有,便区别了无;有与无,在人类的认识中是相对的区别才能明了。因知识的本身是相对的,所以它不能了达绝待的,一切而无外的 [P279] 究竟真理。再从心识来说,知识有能知所知,能知是心识,所知是认识的对象,当心识了知对象时,却不能知认识的自身──心不自知。纵然自知心念的生灭动态,这还是后念知前念,决不是同时在一念中,具有能所的认识,否则能所就混淆不分。因此,知识只能知道相对的世间,不能知道绝对的境地。佛法说:对相待而说绝待,绝待还成相待。又如这是一边,那是一边,于此两边间,说名为中。然而说到中,中是对边说的,离中无边,离边无中,边与中是相对的。可见我们的思想、语文,所论说的中道、绝对,也早就不是绝对与中道了。口说与心想的知识,永远触不着绝对中道的边缘,这不能不说是知识的缺憾。
三、知识的名义性:人类的思想、语文,都是名字。名字是心想所构画的假名──符号,并不就是物体的自身。如心里想火,口里说火,火是名字,若名字代表了真实,想火火应烧心;说火火应烧口。事实上心想口说,并没有受到火的烧灼,可见名字并不就是那物体的实相。但人类从来说惯了,便生起错觉,一听到火,一想到火的名字,甚至听到上帝,听到龟毛兔角,都好像有此一物,好像 [P280] 就是那个东西。有人觉得,名字是假立的,但假名确表达真实的意义,义是名字所表示的。有人说到想到某一名字,就觉得确实表示某一意义。其实一个名字中,含有的意义很多。如说书,不但代表书本,书籍,同时,写字也叫书。关于一名多义,我们翻开字典,就可看出。反过来,一义中也含有多种名称,如房子,可以叫屋、宅、楼、阁……这不是一义多名吗?一名多义,一义多名,完全要依上下文及习惯而诠定的,并非某名即是某义,某义便是某名,这就是说明了名与义没有决定不变性。因为名义的不决定,故随说一名一义,每成诤论,若能心平气和的相互研究,也许会知道名字尽管不同,而意义却可能相同。反之,虽然使用同一个名字,但不妨有多种解释。在这里,我们了解到:知识是建立在名义上的。名与义,是依人类的习惯使用而形成的。如小学生写字,少了一笔,我们就说他写错了;然而古代的名书法家,每因他少了一笔,我们就照着他写,觉得可以这样写。知识不离名义性,所以有不决定、相对、流动、变化的特性。人类的知识,每为名义的习惯使用,而互相纷诤,纠缠不了。宇宙和人生,都是众缘所 [P281] 成的,如幻如化,没有决定的实体。因此,世间的名义知识,表示他而不能直显他的绝待性──真理,这是知识的本性如是,对于绝对真实,是无法把握的。
四、知识的错乱性:知识的错乱性很大,如一杯水,把笔插下去,即见笔形曲折;或见天上云动,以为月行;或眺望马路,见前面越远越小,但这些虽都是知识上的错乱,还容易改正。而知识的根本错乱,却习非成是,难于纠正了。如宇宙万物的流动变化,息息不居,哲学与科学,能推证为变化,但常人即不能了解其中的变化。如讲台平稳不动的放着,然依科学说,桌子的内在,实是时刻在不断地冲激流动,只是继续保持平衡而已。讲台面是平整的,若以放大镜一照,即刻现出了高低不平的现象。但不平整与不息的动,在常人的认识里,连科学与哲学家都在内,如直观对象,也不能了解。今天看如是,明天看也还如是,因此对桌子生起了一种不变的实在感,这就是知识的根本错误。他不但不知外物的流动变化,即连自身的变化也不觉知。如老人是由孩子的慢慢转变而壮而老。明明孩子与壮年,壮年与老年,有很大的变化,但他却不承认,以为现在的我,与过 [P282] 去的我还是一样,这是不能理解世间的诸行无常义。有时虽听懂了无常的名义,但在诸法的事相上,不见无常变化;因此每在无常变化中,又执实执常,这即是由于知识的根本错乱而来。佛法说:「常」是众生知识的颠倒错觉。的确,在众生的观念中,世间诸法是常实的,这不是颠倒错乱吗?
我们观察桌子,知是木料与人工等关系所成。科学说人是由九十几种原素的集合,佛说人是六大假合。人与物体,都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世间那有绝对的独立物体?因此,诸法皆是缘起关系的存在显现,就是极小的电子,科学也还说是复合体。但一般人就不能体会缘起的关系性,特别当自己在做事时,很少见到我与他人的关系,无意中总把自己看成一独立的个体。个体,在佛法中称为「一」。自己独存,称为「我」。一与我,是众生知识中的根本错误,在缘起关系的决定下,世间没有绝对的独立个体,没有真实独存的我与一。而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即有我的独一观念,这又不能不说是知识的错误。知识对我与世间的缘起事物,尚有如此倒乱错觉,更深更妙的真理,自不能体会。 [P283]
知识中既包含了许多错误,以知识来说明事物,怎能恰合真理,没有颠倒与种种流弊产生?如人有时为了一个名词的认识不同,而起诤论;有时把虚假当为真实,把真实看作虚假,这都是常有而难免的错乱。唯识说:外境唯识所现,不像常人所见为客观外在的。中观说:一切法无自性,不像常人所见为实有的。这都是表示了:一般知识有着根本的错乱性。
还有,有人把知识看为人类痛苦的根源。我们仔细想,这话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人类的私欲,由于知识的我见错乱,一直与知识不相分离。混沌愚痴的人,知识未开,欲望也低,得少为足。等到知识高了,欲望也就大起来,物质、金钱、名位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因而诤论。欲望跟着知识而扩大发展,知识即成了人类苦痛的根源,难怪有人要咒诅知识。然而,知识最低下的众生,也还是有他的错乱,有他的私欲。所以知识低,欲望低,并非是理想的,并非是问题的解决。
一般的知识,离不了私欲。知识大,私欲也就随着知识而扩大。知识低的,他的欲望也低,如只想做一家之主,占有家的一切,支配一切;可是知识高的, [P284] 发展他的无穷私欲,他希望占有一国,或做整个人类世界的支配者,控制者。各人都有私欲与知识,人类在私欲与知识的不断发展中,世界成了斗诤的沙场。最显著的例子,如山地人民的知识低,生活淡泊清苦,但他们的欲望少,多少好一点,即能暂告满足。而都市中的人民知识高,他们就是住的洋房,坐的汽车…… 还是感到不满足,这就难怪老、庄要讨厌知识了。
二、知识的长处:知识有错误的一面,然而也有…
《佛在人间 十、佛教的知识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