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2

  ..续本文上一页切实的说起来,世间一切学术──医药、教育、经济、工巧、政治、法律,以及科学的声光电化。无一不是与众生人类有关;无一不为人类自己的存在而出现。宗教, [P174] 佛法的出现,也还是为了这个。如离开人类自己,或设想一没有众生,没有人类的世界,那一切都不成为问题,也一切都不成其为忧苦了。

  

  一般来说,人类的忧苦,存在于个人、家庭、国家、国际的关系中;存在于对自然界,对众生界的关系中。所以世间的医药,教育……一切文化设施,对人类忧苦或福乐的关系,异常密切。佛法并没有轻视这些的重要性,而是说:老、病、死引起的忧苦,虽仅是个人的,却是最基本的(也可说最原始的);一切问题,一切苦痛即使解除了,而每个人的老、病、死苦,还是存在的。佛法是说:物产的增加,政治的革新等,对人生苦厄的解除,幸福的增进,虽极为重要,而最根本的,还是每个人理性的智慧,与道德的提高。消除种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净化自己的身心。重视个人──根本的革新与完善,才能彻底的解除苦厄,实现个人、家庭、国家、国际的真正幸福。否则,不重视人类自己的修治革新,一味向外求解决。觉得别人不好,起来打倒他,而不知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代之而起的一群,每人自己都具有同样的问题。觉得物资不足,尽量向外求发展,而不 [P175] 知物资的发达,与个人的福乐,国际的和平,不成正比例,而还是那样的斗争与迫害。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一切忧苦,一切问题,是依人类自己而存在。唯有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改善,自己的解决中,才是根本而彻底的办法。

  

  三、问题的分析与推究:一切忧苦,一切问题,依人类──众生而存在。到底众生的身心,有什么问题,而这样的解决不了?依佛的开示看来,可以归纳为四类:

  

  A、「欲诤」:「诤」,是不和谐。从内心的猜忌,语言的论诤,到身体行动上的斗争,战争,都是诤;诤是世间不和乐的别名。为什么会诤呢?经中告诉我们,「爱欲」是诤的原因。内心有贪爱的烦恼在作祟,所以就不断起诤,诤就有忧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欲」,是希望的欲求。但这里所说的欲,不只是希望,而是与「爱」(贪着)相结合的「欲爱」。如对生活资具──物质的欲爱,男女间的欲爱,家族或国族繁荣的欲爱,一切都是欲爱,而主要是经济物资的「欲爱」。人而生在世间, [P176] 衣食住行等资生物,不仅常人不能缺,就是阿罗汉圣者,也少不得。既然是当然的正常需要,为什么会因对物资的欲求,而引起「诤」,引起无边的苦痛呢;不要说由于缺少,所以你抢我夺。我曾不止一次的举例说:两只狗卧在地上,有人挑一担食料,倒在地上。论理,两只狗是怎么也吃不了的,大可以满足了。然而,食物一到地上,两只狗是又吠又咬,边抢边吃。无知的狗是如此,文明的人也好不了多少!要知诤的原因在内心,只是依境遇而显发出来吧了!

  

  『中阿含』『苦阴经』说:「随其伎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奉王事。作如是业,求图钱财。若不得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者,彼便爱惜守护密藏。……亡失者,便生忧苦愁戚懊恼。……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相诤故,以种种器仗转向加害:或以手扠,石掷,或以杖打,刀斫」。这幅以物欲为主的斗争图,佛是说得何等剀切!

  

  说起来,这是人人必要的生活问题。人类凭自己的技能劳力,从事农、工、 [P177] 商、学、军、政……,以取得衣食等生活必需。在现实世界中,不一定是合理想的。求取生活,有时却求而不得,没有当然是苦不可言。即使求得了,积蓄而富有了,要怎样的加以保存,也很不容易。「财物五家所共」,是非常容易散失的。保藏已经困难,一旦失去了,不免是分外的忧愁苦恼。为了获得,为了保存,也就展开了斗争。要得到,每不问是否合理;每从损害别人中,达到自己的目的。既得的财物、权益,为了保持,永久的持有,也就不问是否正义,别人是否因此而受害了。这一切,都是以「欲爱」为根源的。在家庭中,为了自己内心的「欲爱」,连平日最亲爱的父母儿女,弟兄姊妹,竟也诤起来了。「欲爱」的扩大起来,就是人与人相诤,家与家相诤,族与族相诤,阶层与阶层相诤,国家与国家相诤。诤的发展起来,不但是口舌相争,更利用手、石、刀杖等武器,互相伤害杀戮。现在科学进步,伤害杀戮也大有进步,那就是枪炮、兵舰、飞机、炸弹、核子武器、化学武器。为了求得斗争的胜利,什么都不惜使用出来。佛陀说:为了贪逐物欲,人类──人、王、国,陷入无边的诤执,无边的苦恼当中。 [P178]

  

  生活,是人类所必需的。以知识技能,从事人类需要的事,而得应有的生活资具,应该是人人所能同意的。而事实不完全如此,享用生活资具,而不尽应有的责任,正大有人在。而且,占有与享受,是愈多愈好,愈精美愈好。论个人是「欲壑难填」;论世间,是造成了有无不平的现象。传说:古代中亚细亚,有一个国王,与自己的大将军商量:「我们应先将东邻的某国,攻击而加以占领」。大将同意这一战略。然后,国王又主张向南部进兵,击溃灭亡另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又一个,逐渐消灭吞并了附近的邻国。大将又问:「大王!把这些国家统通击破并吞,以后我们应怎么样呢」?国王耸耸肩膀说:「啊!以后我们可以欢欢喜喜的,尽情吃喝享用了」!试问:没有灭亡这些邻国,难道这个国王,就不能好好地吃喝享用吗?决不是的,这只说明他在无限的「欲爱」里,求得自我欲爱的满足吧了!为了国民的生活,或提倡增加生产,或主张向外发展。为了财富的不平衡,提倡「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多少可以改善这一问题,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问题在我们自己。而且,国内还可多少维持均平,而国与 [P179] 国呢?大国与小国呢?资源丰富或资源贫乏呢!

  

  人在「欲爱」的指使下,占有也不一定是为了享受。据说:一位富人,将不需要动用的金宝,埋藏在花园的大树下。每天早上,总是去看一下,欣赏他自己的,藏在地下的金宝。每天早上去察看的行为,日子久了,引起人的注意,结果是金宝被掘而全部失去。那天早上,他照样的去察看窖藏的金宝。一见土也松了,金宝也丢了,不禁号咷痛哭不已。大家知道了来安慰他,谁也平抑不了他失去金宝的悲哀。那人哭诉说:这是藏金,是这一生用不到的。有人对他说:这就好办啦!你可以把砖石埋藏在大树下,认为这就是你的金宝。每天照样来察看,来欣赏好了,横竖又不要动用他。这故事有点像寓言,而事实却尽多如此。不久前,报载美国一位过着乞化生活十多年的老妇死了,在他的破被里,却藏有美金贰万几千元。大家想,这些美金对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求享受、求占有、求更多的占有,用不着也还是要占有。「物欲」作祟,是如何使人成为愚昧的人类,成为斗诤不已,忧苦无穷的人类! [P180]

  

  B、「见诤」:诤的另一原因,是「见」。见是意见、见解、主见。但这里的见,不只是见解,而是「执见」,是以自己不完全正确的见解或理论,执为最正确的,希望别人接受的。人类有了知觉、认识,就会有意见,但都不免含有错乱谬误的成分。可是人类不大了解自己,即使感觉到自己并不完全正确,也还是固执己见。由于谬误的见解。引起斗诤,招致人世间的苦恼。

  

  经上说:「以见欲系着故,出家出家而后共诤」。这里所说的「出家」,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种种的出家沙门团──六师外道之类。佛以为,一般人为了「爱欲」,追求物欲的满足,而引起诤执。出家者──宗教界,却为了「见欲」,各执自己的见解为最上,诽谤别人,而引起信仰与思想上的斗诤。佛在『义品』中说:「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佛评论说:「若依自见法,而生诸戏论,若是为净智,无非净智者」。这是说:如真的那样,那世人都是智者了!因为人人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是呀!到现代,一般人不只是为了物欲而诤,也为了思想而斗争,「见诤」已不限于宗教界了! [P181]

  

  佛教界曾有这么一则寓言:印度有几个生盲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象,却在议论「象」到底是怎样的。恰巧象师牵着大象走过,见他们在议论,就让他们摸摸象的身体。大家都说:「哦!原来象是这样的」。有的说:「象如棍棒」,原来他摸到了象的鼻子。另一位说:「象如畚箕」,他是摸到了象的耳朵。又一位说:「象如墙壁」,他是摸到了象的身体。还有一位说:「象如拂帚一样」,他是摸到了象的尾巴。瞎子们都以自己所接触到的,以为象就是自己知道的那样,而不知道是「以偏概全」,引起的错谬论断,象那里是他们所想象的呢!世事是无限复杂的;存于事相中的理性,又是非常深隐的。我人所知所见的本来有限,带着错误的眼光,却坚决的执着自己的见解。这不是生盲摸象一样吗?多少人打着真理招牌,喧嚣竞诤。世间怎么能不是苦恼无边呢!

  

  意见不同而引起多少论诤,原是不可免的。然而在论诤时,只有自己是对的,抹煞对方的一切,这种「见诤」,就是最严重,最危险的思想问题。只有我的意见,我的思想,才是对的、好的,可以存在;别的都是错的、坏的,不应该存 [P182] 在的:这就是最恶劣的「见诤」。世间是因果的存在,是极复杂的关系的存在。即使有主要的原因,也不是绝对的,唯一的原因。而有我无人的「见诤」,总是探求一最根原的,作为思想的出发点。…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