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6

  ..续本文上一页持事业的,权力一放手,一切都变了。一向奔走前后,报告请示,现在是不再来了。「门前冷落车马稀」,难免有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是老苦的又一面。昔日佛教的大护法阿育王,到临终时说:我仅有 [P208] 的自由施舍,是半个庵摩罗果,其他是一概无能为力了!原因是年纪老了,政治上的权力,受到王子及大臣们的把持。「老苦」,贵为帝王,也照例不免。民国三十六年,我到过浙江慈溪的西方寺。这里曾是太虚大师的阅藏处,兴起我瞻礼凭吊的念头。我到西方寺,正逢水陆法会,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坐在椅子上,椅前放一满盛红包的盘子,在那里散衬钱。我心里想,年纪这么老,何苦要管这些琐事!后来到另一寺院──净圆寺,该寺住持与我谈起:那位老和尚退居了三次,可是一经交卸寺中职权,就感到不对,连外出坐「元宝篮」(宁波一带的轿子),也作不得主。于是将新方丈推倒,自己再度复任。复任不久,又感体力不支,难以胜任,于是又选新方丈。这样的一而再,再而三,最后还是自己在那里支撑。心又放不下,力却提不起,这真是老人的悲哀。常见老年人,将家事移交儿辈,每不免埋怨:儿子对自己不起,媳妇不孝。其实,这只是老年失去权力,不得自由作主的悲哀。

  

  年老了,儿女长成,都要独立自主而去,不再有孩童时依依膝下的那种情景 [P209] 。昔日常相陪伴的眷属,逐一散去;知心的朋友,一个个的相继死去。老朋友越来越少;年青一代,生存在另一天地中,与年老的格格不入,老年人是难得有青年朋友的。孤寂的凄苦,向谁倾诉(美国人与儿女分居,老年特别悲哀。中国人含饴弄孙,小儿女倒还与老年人合得来,多少冲淡一些悲哀)!唉!财富、权力、知识、健康、眷属,从前拥有过的一切,年老了都将全盘退失。过去的一切呢?老苦、病苦、死苦,是人人所不能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终于到来。

  

  B、身苦心苦:再分二大类来说。经上常说:「忧悲苦恼」,一般来说,这都是苦,没有太大的差别。然经文所说,有不同的意义。忧,是意识上所感受的苦;较平时所说的忧愁,忧虑,意义要广一点。为未来事担心,固然是忧;即当前的境界,引起不称意的感觉,非生理所引生的,与意识相应,都名为忧。悲,是悲哀,悲伤,也是与意识相应的。内心因某项事物的无法获得,或得而复失所引生的不称意感──如权威的丧失,经济的耗散,眷属的分离,年华的消逝,名誉或其他的蒙受损害,这一类的忧苦,统称为悲。悲是与意识相应的,比忧的情 [P210] 形更严重些。什么是苦?苦是与五识相应的,如口渴,饥饿,冷热,肉体受创伤等,直接由生理关系所引起的,就是苦。恼,是由生理所引起,苦到极点,剧烈的痛苦,内心焦灼如焚。严重起来,吃不下,睡不着,坐立不安,名为恼。这「忧悲苦恼」,可分为两类:忧悲属于心苦,苦恼属于身苦。

  

  身苦是由生理所引起的苦,虽然身体强弱,抵抗力不等,反应的苦不完全一致,但大致说来,是人人一样的(都会有苦感的)。如饥渴,创伤,疾病,身苦的感受,大致相同。心苦,或也由物质所引起,但是间接的;或直接由忆前想后等而引起。引起的对象,尽管相同,而感受的苦痛,程度的深浅,因人而异,甚至相反的感到喜乐。举例说:中秋的明月,喜欢他的人多。有人逢此佳节,还有赏月的雅兴,感到无限的快乐。然同是一轮明月,有的却不见则已,见了反生痛苦,甚至泫然泪下,无限悲伤。所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原来他看到中秋的明月,激起思家之情,想起父、母、妻、儿,都远在天涯海角,而自己却流落异乡,虽逢佳节,也不得一叙天伦之乐。佳节与明月,带来了感触忧苦,所 [P211] 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见同样的明月,使人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忧苦,与生理不相关,与对象没有必然关系,视人所引起的感想而定,这是心苦。再举例说:有人听说某人在背后诋毁他,听了焦躁不安,内心感到莫大的委屈;过了多时,心里还忘不了。也有人听说他人背后诽谤,却无动于衷,付之一笑了之。同样的一句话,有人听了苦恼不已,有人听了无动于衷,这可见引生的感受,是因人的心境而异的;这样的苦,就是心苦。以世情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临死对眷属财物的恋着不舍。然平时于佛法有相当修持的,能在这紧要关头,泰然而去。同是濒临死亡,却有不同感受,显示了心苦确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身苦大致相同,而心苦却人人不同;学佛的人,应分别二类苦痛的差别。

  

  C、空虚与幻灭的感觉:文明的进步,物资的丰盛, 医药的昌明,甚至政治修明,天下和平,而人类的内心深处,所有空虚幻灭的不安,还是解决不了的,也就是不能免于忧苦的。幻灭,从「欲望」的不能实现,不能保持而来。在年轻时,对前途都有美好的憧憬,热切的希望,想达到理想──那怕是多少好一点的 [P212] 目标。如希望未来的事业,有辉煌的成就,成一位富有的人;希望将来能得到如意眷属,有个美满的家庭。从事政治生涯的,希望能实现自己对政治上的抱负,或作个出众的领导者。总之,即使是极平凡的希望,人都是有个金色的梦,希望在人生旅途的前进中,能有更光辉的一页。可是事实上,却不能尽如人意。可能成家以后,儿女成群,为儿女辛劳终身,而家庭却不见得幸福。可能未来的事业一筹莫展;或者有了相当成就,又踏上了失败之路。特别今日是个善变的时代,,社会上不少发迹快,而垮台也快的实例。如果年轻,跌倒再爬起,失败为成功之母。如年龄进入老年,受到这种挫折,那只有失望一途了!如晚年而家庭破碎不堪,希望从何而来?身体有残缺的人,如聋盲,四肢不全,小儿麻痹等,更是前途一片灰黯。种种的内心悲哀,痛苦无比。有人外表上满不在乎,可是当他午夜梦回,思潮起伏,也难免沮丧了。尤其是,不论家庭如何圆满,事业如何成功,一旦衰老到来,往日多彩多姿的好景,一幕幕重现心头,但可追忆,不复再来。人生的希望,如泡影的幻灭。这种幻灭的感受,是现实不过的。人在失败后, [P213] 年老时,多病时,从幻灭而来的凄凉悲感,是何等深切!

  

  有幻灭感的,内心必定有空虚感。空虚感与幻灭感不同,从欲望的不能满足,永不满足而来。有空虚感的,对世间任何事,都不能满足,只感到无可奈何,一片茫然。久了,觉得什么也没有多大意义。活像水上浮萍,东西飘荡,没有着落似的。然人已生在世间,又不得不活下去。吃饭,工作,睡觉,对生活的一切,是例行公事一般。空虚茫然的心情,常涌现在心头。人生经验告诉我们,忙碌紧张的生活,是不大有空虚感的(因为他的心情有所专注了)。迨工作结束,静止下来,空虚感每无声无息的侵袭而来。每当夜深人静,不想则已,一想就感到空虚。有些人欢喜玩,有的人为了苦闷,去过闹烘烘的,刺激的生活。灯红酒绿,舞兴方酣,越是夜深越起劲。可是到了曲终人散(或是一醉醒来),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去,还是一片空虚,涌现心头。人是不怕忙而怕闲的,经常忙碌,日子也容易打发。空虚感的忧苦,无隙可乘,连身体也会健康些。一旦空闲下来,无所事事,越是无聊,越多妄想。尽管说忙得讨厌,可是一闲而问题更多。心无着 [P214] 落,烦恼接踵而来,闲才真讨厌呢?我们学佛修行,一般总以为清静无事的好。如内心不得充实,清闲了问题更多。有人闭关,而非闹着出来不可,再也安不下去,空虚感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凡夫有说不完的忧苦,而属于心苦的,都是烦恼作怪;幻灭与空虚,是最深彻的忧苦了。心理上的苦受,是随年龄而有深浅差别的。越是年老,幻灭与空虚,越是体验深切。老年人进求宗教的归宿,原因也就在这里。世间一切都无法安慰自己,那惟有求之于宗教了。佛法着重于了生死,还是为了这个。从前禅宗二祖──慧可,当达摩东来后,就去初祖处,乞求安心法门。可见二祖的参学,为了内心不安,心有不安,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忧苦,无法了脱。所以学佛修行,主要的目的,是解除这人心深处,一切所不能解决的忧苦。那要做到内心充实,不论贫与富,不论健康与衰弱,不论受到什么打击,乃至就是老死来临,也一样的不受影响,心安不动。能这样,修行也可说到家了!了生死,也才有实现可能。到这时候,动静一如,即使什么事也没有,也不会空虚,引起重重烦恼。如 [P215] 修行而满腹忧苦,心不平安,那修行也还没有入门呢!

  

  D、不满足与不安定:上来说了这么多的苦,到底什么是苦,为什么会苦呢?可举两点来说:1.欲望的永不满足:古语说:「欲壑难填」,说明了苦的一面。欲,就是五欲──色、声、香、味、触,对此五尘境界的希求,是(与爱相应的)欲。希求物欲,不但求多,而且求好,如形式的美观,滋味的可口。还有男女间的性欲,对自己生存的欲求──生存欲。欲是直往无前的,不断的希求,由于欲望的不能满足,苦恼就由此而生。如欲求金钱,孩子的欲求不大,也许十元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人大了,愈多愈好,希望成千上万的。真的成了百万富翁,还是不满足,到底要怎样才满足呢?连自己也说不出来(自己以为多少就满足,到了多少,又不够了)。事业蒸蒸日上,愈来愈发展,还要更发展,永远地想扩展。研究学问的,愈研究愈觉得不够。政治上的权势,也是这样。人类的欲望,如口渴而饮盐水,愈渴愈饮,愈饮愈渴,永不能止渴一样。人心(与欲相应的心)如马的奔跑,前蹄才到地,后蹄又早已提了起来。一匹脱缰之马,不容易停止 [P216] 下来。世间的进步,可说靠了这股力量;可是这么一来,男女、老幼、贫富、智愚,在不断的进步中,也永久…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