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7

  ..续本文上一页在忧苦中。人生有那永不满足的欲望,又怎能免于忧苦呢?

  

  2.事物的永不安定:以现实的情况来说,在人生的境遇中,不完全是苦的。人们嘻嘻哈哈的情景,不也到处可见吗?依佛法,也有「苦受」,「乐受」的差别。人生不只是苦,为什么佛又说「人生是苦呢」?佛说「人生世间是苦」,是有特殊──深一层意义的。我们的心也好,我们触对的境也好,都是生灭无常,不息变化的。不彻底,不永恒,终于不能免于忧苦。所以从一切的生灭变化中,说「无常故苦」。能知道这一道理,才会对「人生是苦」,有正确的认识。

  

  苦(或乐)是存在于心与境所发生的关系上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如境界而不适合于心的希求,苦就起来了。如天气寒冷,希望回暖若干度。如天气真的回暖多少,适合需要,我们的身心立刻感到喜乐。相反的,如天气原来温暖,热度一直上升,身心不能适应,就会感到不舒 [P217] 服。可见客观的「境」界,与主观的身「心」,一经发生关系,苦或喜乐,就看是否适合当时的情景而定。当饱食后,有人劝你多吃一些,即使是珍馐在前,不但不会感到快乐,还会引起不适意。如正在饥饿,那怕是麦饭一碗,也是香甜可口。所以,苦(与乐)是因缘和合而有,存在于心境的关系上。人生虽有无数的喜乐,而心与境却都要变化,而不一定心境相协和。举例说,今天桌上有碗罗汉菜,吃了感到很好吃,希望明天再吃到他。明天又有罗汉菜,那当然很好。假使第三天、四天,一直下去,老是罗汉菜,见了就引起厌恶,美味的感觉也早已消失了。这因为心(以欲)求变而境不变,与心不相合,就引生了苦受。有时,心所想求的,真的得到了,引起喜乐。在内心还没有希望变化,也就是心的要求是继续保持,而境却变了。如钱丢了,或币值下跌,心求安定而境却变动,当然又是苦了。心希望变而境没有变动;心不希望变而境却变了。心与境,都在无常生灭的过程中,只是在生灭相续中,变化得快或慢些而已。无常,就没有安定,没有永久,人生自然是多苦,是苦了。总之,欲望的永不满足,世事的永不安定, [P218] 不满足,不安定,人生怎能免于忧苦呢,从这点来说,苦,当然是苦的;就是喜乐,不是嫌他不够,就是不能不失去。「诸行无常」,这是现象的真实;「无常故苦」,那是佛陀甚深智慧的论断了。

  

  二、解除忧苦的原则:世间是充满忧苦的;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就是佛法的目的。然忧苦又要怎样去解除呢?先来说解除忧苦的原则。

  

  A、增强适应能力‧消除忧苦原因:要解除忧苦,必先找出忧苦的原因。如治病要知道病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霍然而愈。知道忧苦的原因,改变他,取消他,这是佛法解除忧苦的根本立场。惟有依循这一方针,才有解除忧苦的希望。所以佛说四谛法门,知苦以后,就说苦集──引起苦的原因。上面说到,苦是成立于(身)心与境的关系上,因缘和合,没有一定性。别人以为苦,在我可能是无所谓。如手提三十斤重的东西,平时没有习惯,就感到辛苦,痛苦不堪。如作强身运动,下一番锻练功夫,体力增强了,三十斤还是三十斤,可是拿在手里,轻松得很。这就是适应能力增强,足以解除忧苦的证明。人类的一切忧苦艰困 [P219] ,应从苦痛原因去解除,也不能忽略自身适应能力的增强。

  

  B、他力救济‧自力改造:脱离忧苦,世间法与佛法,同样的有依赖他力及自力更生的二类。这是有相互关系,但也有偏重的。以世间法说,我要作一件事,事情并不容易,除运用自力外,还要他力的帮助,事情才能容易成就。在这二种力量中,应以自力为重。若自己不努力,不争气,别人也无从帮助。如身体有病,须医药,或输血等救治,这是他力。如病况陷入无可挽救的地步,即使施以各种手术,药物,也难以挽救。原因在体内的机能崩溃,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可能,那就非任何他力所能救了。在宗教中,也有因信得救,一味的依赖他力;也有依自力,惟自己能救自己。佛法中,形式上也有这二类。一般信佛的,希冀诸佛菩萨的加被,护佑,这是他力。然佛菩萨的救护,是暂时性的,局部性的。我们的苦恼,以及内心深处的空虚与幻灭的苦感,必须赖自身的修持力去解决。所以古德说:「生天及解脱,自力不由他」。以修净土法门来说,念阿弥陀佛圣号,也要自己一心称念,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国土。否则,极乐世界的门, [P220] 一直开放着,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也不能使你进去。即使往生净土了,生死决定可以了了,而真能解脱生死,还要在净土进修,达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才得。所以,他力与自力,在解除忧苦中,都有一番力量,而主要还是自力。如自己不努力,一味企求他力的救济,是不能达成究竟解除忧苦之目的的。

  

  C、相对解除‧彻底解决: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治标与治本。世间的忧苦无量,能多少解除,总是好的。所以佛法中,有彻底解除的方法,而相对的救治,所谓「对治法门」,也说了不少。在世间法中,如音乐、美术、文学、医药、教育、政治、法律、实业、科学……种种施设,种种发明,可以说都是为了解除人类的苦痛。人类有此需要,才会存在。如过去要用几天、几月的时间,才能达到的远方,现在乘飞机,几点钟就到了。飞机为我们解除行路的艰难困苦,不能说不是好的。但这都属于相对的解除,而不能彻底的解救。不是忧苦的原因还在,就是旧问题解决而新问题又来。所以在世间的,佛法的相对救济以外,还要从佛法 [P221] 中,探求彻底解决的方法。

  

  D、离身苦‧离心苦:上面说到,苦有身苦与心苦的差别,在身苦与心苦中,佛法是着重于离心苦的。一般的佛教信徒,求离心苦的少,大多重于希求远离身苦。当然,身苦也是苦,是应该求离的。如经济拮据的,希望能富裕些。身有疾病的,希望能早日康复,这是人之常情。然我们有了这个身体,由身体而来的痛苦,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那是免不了的。有了身体,身为苦本:有生必有死,不能不老,也不能完全没有病,无非是多少轻重而已。有些学佛的,似乎信心特别好,病时就祈求佛菩萨的加被(求财,求官等,都是一样)。或得到感应,疾病消除了,当然增加信心不小。然以此来信佛,敢说是危险的!你想!下次能没有病吗?下次有病,再向佛菩萨求助。如每次病了,每次祈求,一定会消除的话,那人都不会死了,这是决无此理的。有的愚痴信佛,竟然以(为贫为病而祈求)没有感应而毁诋三宝,转信外道的,招来无边的罪愆。这是将佛法「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真意义误会了。如信佛而依人间正常的方法,求健康,求财富,求知识,求眷属和乐,求事业成就,对这些身苦的相对解除,当然是有用的。 [P222] 佛法的光明,引导我们;佛法的信心,支持我们,实现现生的福乐。但决不是说,信了佛,就不会穷,不会病,不会受到挫折,要知世间身苦的解除,是相对的,也是有限度的。经上说:「积聚(财物)皆销散,崇高(权位)必堕落,合会(眷属)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是终于到来的;不是意外,而是世间事物的必然。所以正信佛法的人,如患病而福寿未尽,那末求医药,求三宝,病苦会早日健康。如福寿已尽,那末在三宝的光明中去世,会因自己的善业净业,而自然的增进。不病是这样,病了也这样,病而不能痊愈,还是这样;信心坚定,不因病而动摇,才是于佛法有信心的人。

  

  拿病来说,病是不免有些「身苦」的。一般来说,没有「无疾而终」的话。不病,怎么会死呢?有些(老年的特别多)心脏痲痹等迅速过去,似乎没有病苦而已。以佛法说,真能「无疾而终」,或有病而没有什么病苦,坐亡立脱,要去就去,那可了不起,不但是「解脱」了的,而且是有甚深禅定的。经上告诉我们:一般(慧解脱)阿罗汉,解脱了生死,还是有病的,病了也还是身感痛苦的。 [P223] 所以,与身苦有关的,应信仰正法,从世间合理的方法中,求得部分的相对的解除。而世间一切学术,一切宗教所不能解除的,惟佛法才能彻底消解的,那是我们的「心苦」。佛在世时,一位西方长者,领导大众来见佛。等到要回去时,佛建议他们去礼见舍利弗。舍利弗开示他们:学佛要离心苦,做到「身苦心不苦」。我们得到了这个身体,从业而有。有了这个业报身,从身体而来的苦痛是难免的。特别是生理机能,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一切暂时的喜乐,在无常的过程中,都要逐渐消逝。无常是世间的实相,是不可抗拒的,也是应有的,何必专为这小小的身苦而不能自拔呢!我们为什么会引起「心苦」呢?为什么别人淡然处之,而自己却忧愁懊丧不堪呢?那就是贪、瞋、痴、慢──一切烦恼在内心作怪了。烦恼重了,处处罣碍。「顾恋过去,耽着现在,希求未来」,什么都放不下,怎能不心苦呢?不但处逆境,多忧多苦,就是顺境,也还是患得患失;或者乐极忘形,自找苦恼。所以,能除烦恼,离心苦,于一切境界能安心不动,这就能操究竟解脱的胜券了。阿罗汉证悟了,无怖无畏,无忧无恼。即使有了身苦,也 [P224] 不会引起心苦。解脱自在,在现生能得到自明的证实,这是佛法所提贡的,究竟解除一切苦厄的原则。

  

  三、从正信‧正念‧正智得解脱:世人都沈沦在生死中,忍受忧苦的煎熬,不能解脱生死。佛要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如何修行,才能解除自己的忧苦?佛法中法门无量,但归纳起来,对于内心忧苦的解脱,不外乎正信、正念、正智。依此三大法门修行,就可以解除忧苦了。

  

  A、正…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