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憂苦中。人生有那永不滿足的欲望,又怎能免于憂苦呢?
2.事物的永不安定:以現實的情況來說,在人生的境遇中,不完全是苦的。人們嘻嘻哈哈的情景,不也到處可見嗎?依佛法,也有「苦受」,「樂受」的差別。人生不只是苦,爲什麼佛又說「人生是苦呢」?佛說「人生世間是苦」,是有特殊──深一層意義的。我們的心也好,我們觸對的境也好,都是生滅無常,不息變化的。不徹底,不永恒,終于不能免于憂苦。所以從一切的生滅變化中,說「無常故苦」。能知道這一道理,才會對「人生是苦」,有正確的認識。
苦(或樂)是存在于心與境所發生的關系上的。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觸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如境界而不適合于心的希求,苦就起來了。如天氣寒冷,希望回暖若幹度。如天氣真的回暖多少,適合需要,我們的身心立刻感到喜樂。相反的,如天氣原來溫暖,熱度一直上升,身心不能適應,就會感到不舒 [P217] 服。可見客觀的「境」界,與主觀的身「心」,一經發生關系,苦或喜樂,就看是否適合當時的情景而定。當飽食後,有人勸你多吃一些,即使是珍馐在前,不但不會感到快樂,還會引起不適意。如正在饑餓,那怕是麥飯一碗,也是香甜可口。所以,苦(與樂)是因緣和合而有,存在于心境的關系上。人生雖有無數的喜樂,而心與境卻都要變化,而不一定心境相協和。舉例說,今天桌上有碗羅漢菜,吃了感到很好吃,希望明天再吃到他。明天又有羅漢菜,那當然很好。假使第叁天、四天,一直下去,老是羅漢菜,見了就引起厭惡,美味的感覺也早已消失了。這因爲心(以欲)求變而境不變,與心不相合,就引生了苦受。有時,心所想求的,真的得到了,引起喜樂。在內心還沒有希望變化,也就是心的要求是繼續保持,而境卻變了。如錢丟了,或幣值下跌,心求安定而境卻變動,當然又是苦了。心希望變而境沒有變動;心不希望變而境卻變了。心與境,都在無常生滅的過程中,只是在生滅相續中,變化得快或慢些而已。無常,就沒有安定,沒有永久,人生自然是多苦,是苦了。總之,欲望的永不滿足,世事的永不安定, [P218] 不滿足,不安定,人生怎能免于憂苦呢,從這點來說,苦,當然是苦的;就是喜樂,不是嫌他不夠,就是不能不失去。「諸行無常」,這是現象的真實;「無常故苦」,那是佛陀甚深智慧的論斷了。
二、解除憂苦的原則:世間是充滿憂苦的;引導衆生離苦得樂,就是佛法的目的。然憂苦又要怎樣去解除呢?先來說解除憂苦的原則。
A、增強適應能力‧消除憂苦原因:要解除憂苦,必先找出憂苦的原因。如治病要知道病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霍然而愈。知道憂苦的原因,改變他,取消他,這是佛法解除憂苦的根本立場。惟有依循這一方針,才有解除憂苦的希望。所以佛說四谛法門,知苦以後,就說苦集──引起苦的原因。上面說到,苦是成立于(身)心與境的關系上,因緣和合,沒有一定性。別人以爲苦,在我可能是無所謂。如手提叁十斤重的東西,平時沒有習慣,就感到辛苦,痛苦不堪。如作強身運動,下一番鍛練功夫,體力增強了,叁十斤還是叁十斤,可是拿在手裏,輕松得很。這就是適應能力增強,足以解除憂苦的證明。人類的一切憂苦艱困 [P219] ,應從苦痛原因去解除,也不能忽略自身適應能力的增強。
B、他力救濟‧自力改造:脫離憂苦,世間法與佛法,同樣的有依賴他力及自力更生的二類。這是有相互關系,但也有偏重的。以世間法說,我要作一件事,事情並不容易,除運用自力外,還要他力的幫助,事情才能容易成就。在這二種力量中,應以自力爲重。若自己不努力,不爭氣,別人也無從幫助。如身體有病,須醫藥,或輸血等救治,這是他力。如病況陷入無可挽救的地步,即使施以各種手術,藥物,也難以挽救。原因在體內的機能崩潰,失去了自己生存的可能,那就非任何他力所能救了。在宗教中,也有因信得救,一味的依賴他力;也有依自力,惟自己能救自己。佛法中,形式上也有這二類。一般信佛的,希冀諸佛菩薩的加被,護佑,這是他力。然佛菩薩的救護,是暫時性的,局部性的。我們的苦惱,以及內心深處的空虛與幻滅的苦感,必須賴自身的修持力去解決。所以古德說:「生天及解脫,自力不由他」。以修淨土法門來說,念阿彌陀佛聖號,也要自己一心稱念,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國土。否則,極樂世界的門, [P220] 一直開放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也不能使你進去。即使往生淨土了,生死決定可以了了,而真能解脫生死,還要在淨土進修,達到「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才得。所以,他力與自力,在解除憂苦中,都有一番力量,而主要還是自力。如自己不努力,一味企求他力的救濟,是不能達成究竟解除憂苦之目的的。
C、相對解除‧徹底解決:這就是一般所說的治標與治本。世間的憂苦無量,能多少解除,總是好的。所以佛法中,有徹底解除的方法,而相對的救治,所謂「對治法門」,也說了不少。在世間法中,如音樂、美術、文學、醫藥、教育、政治、法律、實業、科學……種種施設,種種發明,可以說都是爲了解除人類的苦痛。人類有此需要,才會存在。如過去要用幾天、幾月的時間,才能達到的遠方,現在乘飛機,幾點鍾就到了。飛機爲我們解除行路的艱難困苦,不能說不是好的。但這都屬于相對的解除,而不能徹底的解救。不是憂苦的原因還在,就是舊問題解決而新問題又來。所以在世間的,佛法的相對救濟以外,還要從佛法 [P221] 中,探求徹底解決的方法。
D、離身苦‧離心苦:上面說到,苦有身苦與心苦的差別,在身苦與心苦中,佛法是著重于離心苦的。一般的佛教信徒,求離心苦的少,大多重于希求遠離身苦。當然,身苦也是苦,是應該求離的。如經濟拮據的,希望能富裕些。身有疾病的,希望能早日康複,這是人之常情。然我們有了這個身體,由身體而來的痛苦,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那是免不了的。有了身體,身爲苦本:有生必有死,不能不老,也不能完全沒有病,無非是多少輕重而已。有些學佛的,似乎信心特別好,病時就祈求佛菩薩的加被(求財,求官等,都是一樣)。或得到感應,疾病消除了,當然增加信心不小。然以此來信佛,敢說是危險的!你想!下次能沒有病嗎?下次有病,再向佛菩薩求助。如每次病了,每次祈求,一定會消除的話,那人都不會死了,這是決無此理的。有的愚癡信佛,竟然以(爲貧爲病而祈求)沒有感應而毀诋叁寶,轉信外道的,招來無邊的罪愆。這是將佛法「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真意義誤會了。如信佛而依人間正常的方法,求健康,求財富,求知識,求眷屬和樂,求事業成就,對這些身苦的相對解除,當然是有用的。 [P222] 佛法的光明,引導我們;佛法的信心,支持我們,實現現生的福樂。但決不是說,信了佛,就不會窮,不會病,不會受到挫折,要知世間身苦的解除,是相對的,也是有限度的。經上說:「積聚(財物)皆銷散,崇高(權位)必墮落,合會(眷屬)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是終于到來的;不是意外,而是世間事物的必然。所以正信佛法的人,如患病而福壽未盡,那末求醫藥,求叁寶,病苦會早日健康。如福壽已盡,那末在叁寶的光明中去世,會因自己的善業淨業,而自然的增進。不病是這樣,病了也這樣,病而不能痊愈,還是這樣;信心堅定,不因病而動搖,才是于佛法有信心的人。
拿病來說,病是不免有些「身苦」的。一般來說,沒有「無疾而終」的話。不病,怎麼會死呢?有些(老年的特別多)心髒痲痹等迅速過去,似乎沒有病苦而已。以佛法說,真能「無疾而終」,或有病而沒有什麼病苦,坐亡立脫,要去就去,那可了不起,不但是「解脫」了的,而且是有甚深禅定的。經上告訴我們:一般(慧解脫)阿羅漢,解脫了生死,還是有病的,病了也還是身感痛苦的。 [P223] 所以,與身苦有關的,應信仰正法,從世間合理的方法中,求得部分的相對的解除。而世間一切學術,一切宗教所不能解除的,惟佛法才能徹底消解的,那是我們的「心苦」。佛在世時,一位西方長者,領導大衆來見佛。等到要回去時,佛建議他們去禮見舍利弗。舍利弗開示他們:學佛要離心苦,做到「身苦心不苦」。我們得到了這個身體,從業而有。有了這個業報身,從身體而來的苦痛是難免的。特別是生理機能,必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一切暫時的喜樂,在無常的過程中,都要逐漸消逝。無常是世間的實相,是不可抗拒的,也是應有的,何必專爲這小小的身苦而不能自拔呢!我們爲什麼會引起「心苦」呢?爲什麼別人淡然處之,而自己卻憂愁懊喪不堪呢?那就是貪、瞋、癡、慢──一切煩惱在內心作怪了。煩惱重了,處處罣礙。「顧戀過去,耽著現在,希求未來」,什麼都放不下,怎能不心苦呢?不但處逆境,多憂多苦,就是順境,也還是患得患失;或者樂極忘形,自找苦惱。所以,能除煩惱,離心苦,于一切境界能安心不動,這就能操究竟解脫的勝券了。阿羅漢證悟了,無怖無畏,無憂無惱。即使有了身苦,也 [P224] 不會引起心苦。解脫自在,在現生能得到自明的證實,這是佛法所提貢的,究竟解除一切苦厄的原則。
叁、從正信‧正念‧正智得解脫:世人都沈淪在生死中,忍受憂苦的煎熬,不能解脫生死。佛要我們采取什麼方法,如何修行,才能解除自己的憂苦?佛法中法門無量,但歸納起來,對于內心憂苦的解脫,不外乎正信、正念、正智。依此叁大法門修行,就可以解除憂苦了。
A、正…
《佛在人間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