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8

  ..续本文上一页信:「信为道源功德母」。学佛的务须正信,正信三宝,正信因果,是学佛必不可少的条件。若我们对三宝因果,有充分信心的话,可以当下就没有忧苦的。即使外境逼来,但以正信的力量,也会立即将忧苦排除去。经上说:信以「心净为性」。信心与净心,是不能分离的。真的信心现前,内心是极其清净的。烦恼无由引生,一切善心显现,忧苦也自然消失了。所以说:信心如清水珠一样,在浑浊的水中,投下清水珠,水立刻就清了。在烦恼忧苦的心中,如信心生起,忧苦也就消失了。如孩童在父母身边,信任父母,他会没有忧苦,没有恐 [P225] 怖的。我们对于三宝的信心,如孩童的信任父母一样,忧苦当然就不会有了。所以在宗教中,信心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信心里,一定是充实而平安的。也许有人以为,自己对三宝有良好的信心,而内心还是充满着烦恼与忧苦。如果这样的话,那一定是对三宝与因果,缺乏正确的理解,信心不够正确。如一般自以为信佛的,每在有苦难而不得解决时,求佛菩萨的保庇,并许下愿心:如佛菩萨保佑我,使事业成功,或苦难消除,愿意布施,或重塑金身,庄严殿宇。依我看,这是一点小信都没有。如做生意一般,保佑我,就布施供养;不保佑,就不布施供养。这如对贪官污吏送红包一样,有交换条件,这算什么信心呢!信心不正确,就没有力量,难怪信三宝而仍陷于忧苦当中。佛要我们对三宝有正确的信心,使我们过着无忧无苦,无怖无畏的生活。

  

  B、正念:念,不是口里称说,而是心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息……,这都是佛法修行的法门。什么叫念?念是「系心一境」,使心系着于境,在一个特定的境相上转。如念阿弥陀佛,那就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P226] 如心在一境上转,不分散,不动乱,心就归一;心归一,心就宁定了。心止于一境,不起种种散动分别,因烦恼而有的忧苦,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正念是正定的基础,正定由正念得来。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就是念,净念相续不断,就能进而得「一心不乱」──定。

  

  我们的心,是不平等的;不是高昂,就是低下。不想呢,心就低沈而睡着了,糊糊涂涂,颠倒梦想。一旦醒过来,心又四处飞扬,妄想无边。不向下而昏沈,就向上而掉举,不可能平衡的。看起来,人是绝顶聪明的,现在已进步到进入月球。可是对自己的心,无法控制,不能使自心平等──明明白白,安安定定。人类什么都聪明,就是对自己是无知。心是这样的昏迷,这样的妄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怎能免于内心的忧苦呢!所以佛要我们修习正念,使心专注于一境,前念心与后念心,平等持续。心与境相应不离,不再昏沈掉举,心就安定了,清净了,不受忧苦的干扰了!佛法的一切功德,都通过正念而进入;正 [P227] 念是打开佛法宝藏的锁匙,非布施等事相功德可比。

  

  C、正智:正信与正念,虽能解除忧苦,还不够彻底。真能究竟解脱的,是正智──般若。佛法不论大乘与小乘,都是以般若为解除忧苦之根本的。正信能解除忧苦,力量不够强。正念力强而不彻底,因为由念得定,定力还是有局限性的,定力一松弛,忧苦又来了。所以惟有真理的正智,才能将烦恼彻底掀翻,自心清净,而生死中的一切忧苦,能得究竟的解脱。

  

  四、观一切皆空‧度一切苦厄:从解脱忧苦来说,正智──般若是唯一的法门。要得正觉的解脱,要经闻、思、修三慧。以上所说的正信、正念,助成正智。如走路有了眼目,航海有了罗盘,才能圆满地度脱苦厄,救度生死的苦恼众生。说到正智,如上面说过的「知善知恶」,「知(业)因知果」(报),「知凡知圣」,那还是世间的正见。更应从经论中,善知识的开示中,求得出世的正见,精勤修行,而求其实现。什么是出世智慧?这是体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超越一般常识的甚深智慧。三法印,还是方便的从 [P228] 不同的角度来说,如究竟的说,都就是「空」的智慧。大乘法就是直从「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的深智下手的。试作概略的解说。

  

  A、忧苦随逐烦恼,烦恼依于惑乱:世人但感忧苦重重,却不明忧苦的究从何来。依佛法说,忧苦由烦恼而生,世界问题的不能解决,由于烦恼;个人忧苦(生死轮回)的不得解脱,也由于烦恼。所以个人与群体的问题与解决,世法与出世法,在原则上是一贯的,只是程度的浅深而已。烦恼众多,贪爱,瞋恚,愚痴,慢,是根本的;因为烦恼多,人的忧苦也多了。人大抵有这种经验──闹情绪。有时,心头感到郁闷,不舒服,怎么样的不舒服,又说不出来。总之,坐立不安,读书读不下,作事也没有兴趣。这种情绪不宁,可能过一两天就没事了。这是潜在内心深处,极微细的烦恼在作祟,为自己所不能觉察,只是感到情绪不安而已。依佛法说,忧苦的根源,是烦恼。虽说过去造业,现在感(苦)报,其实业也是由烦恼而生,因烦恼而又忧苦丛生。忧苦是随逐烦恼的,有烦恼就一定有忧苦,所以要解除忧苦,非除烦恼不可。正如要求世间和乐,共享太平,就要 [P229] 大家能反省,能节制烦恼一样。

  

  烦恼又从何而来?烦恼是依惑乱的。烦恼──心的不良心理,他的生起,是依于因缘,对境才能引生的。如瞋心的引发,总是由于对人对事,不能如意,或受欺受辱,才会暴跳如雷。如没有外缘,瞋心也不会勃发出来的。所以烦恼的生起,与我们所接触的境界有关。在我们的认识中,不论见闻觉知,无不带有「惑乱」。惑乱,是一项似是而非的感觉:看来是这样,其实不是这样;虽说不是这样,而在我们的认识上,却确是这样。这种与真相不符的认识,认识的境界,有一种诱惑性,欺骗性,使我们以为真的如此,而为他起贪,起瞋,起一切烦恼。由此可知,烦恼的生起,从不能正确认识境相的颠倒错乱中来。那末要断除烦恼,当然要于一切境界如实觉了,看清他的真面目,不受蒙蔽,不受欺骗,烦恼才会彻底被降伏,忧苦也就可以彻底解决了。

  

  经论中譬喻说:有画师画了鬼怪,鬼是画得很可怕的。自己天天对着这幅鬼画,看了又看,连自己也毛骨悚然,害怕起来。甚至在夜晚,梦中也鬼影不离, [P230] 搞得自己昼夜难安。这一譬喻,说明了外境是虚假的,可是看起来却像真的。这种虚假的境界,具有欺诳与诱惑的力量。能使人感到威胁,或使人感到欢喜,从而引生贪、瞋、痴等烦恼。就拿花来说吧!在我们的认识上,花是那么美,那么香!花是那么的可爱,使我们对花生起好感,贪心一起,就想采他,或买他。但花究竟是什么?花的颜色又究竟是什么的?花是否美?是否香?大有问题,但在我们的认识上,他的确是美而香的。也就因此,在无形中对我们有诱惑的力量,使我们对他生起贪爱。如知道,这只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而现起的幻相,因缘所生,而没有真实性,那又为什么要爱呢?一切法都从因缘生,烦恼也不例外。由于我们不能正确了达而生迷着,烦恼就接踵而来;忧苦又随逐烦恼而来。如正确的觉悟,不受诳惑,那就烦恼消失,忧苦也就解脱了。

  

  B、世间知识不离惑乱:学佛的人,都知道修行是以「开悟」为目标的。开悟,就是真正体认到一切法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真实的体验了真理。凡夫为什么不能?我们的目见耳闻,一切知识,学问,都不能使我们洞见真理,为的是世间 [P231] 任何知识,都离不了感官得来的知识基础;而感官所得来的,都含有一种惑乱性。人类的一切感官知识,及依此而发展的一切知识,都不离惑乱,也就一切认识都有问题,都有错乱。如不把这惑乱我们的错乱根本,找出而解决他,纠正他,那我们将永久在虚妄颠倒中生,永不能体见真理,也就永久在忧苦当中。经论中表示这一意义,所以说:「真如」(指绝对的真理)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的。真理,不但离言说(文字)相,不是一般的语言文字所能表达;还是离心缘相,也非一般的认识所能认识。我们的感官认识,或理性的认识,以及依认识而有的语言文字,在在都含有一种错误。认识到大的宇宙,小的微尘:或是事相,或是理则,无一能离此隐密的惑乱,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妄。那惑乱的根源,症结,到底在那里?

  

  一、说到惑乱,可分为二类:一是世间知识所能觉知的;一是凭世间的知识,怎么也不能知道他是惑乱的。世俗所能了解的惑乱,也可以分为三类──「境乱」,「根乱」,「识乱」。如患有某种眼病的,两眼常见空中飘着飞蝇般的黑 [P232] 点,或一丝丝的在浮动。在目力正常的人,知道这是虚妄的;这是由于「根」-- --生理病态所引起的错乱。这是世间知识所能觉察的,因一般目力正常的都没有见到,只是病眼的错觉。再如嗜食辣味的,或食石榴而嚼到榴皮,舌根为辛辣、涩麻所侵袭,什么滋味也尝不出来,这是舌根有了问题。又如鼻塞而不闻香臭的;耳内经常嗡嗡作响;身体某一部分,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这都是由于生理的变化,使所见所感的与常人不同。各式各样的病态的感觉,就是「根乱」。有些错乱,是与生理感官没有关系的。如站在一条又直又长的大路上,向前望去,望到远处,觉得路是狭得多了。近宽远窄,是人人所同见的;就是摄影,也是愈远愈小的。但路并没有宽狭,而现起近宽远窄的错乱相,是物理的自然现象。又如盛水的玻璃杯,将一枝笔插入,笔就成曲折形。当然笔还是直的,这只是插入水杯,所现起的幻相,与眼根的病态无关。还有所谓「云驶月运,舟行岸移」,这都是外在物理相关所生的现象,而引起我们错…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