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9

  ..续本文上一页误的认识。这些,就是「境乱」。有些惑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心识。如生长在某一区域,对该区域的文化,宗 [P233] 教,习俗,受了长期的熏陶,习以成性,认为当然如此。如没有佛法而一向信仰神教的区域,对于创造万物的神,看作真实,佛法称之为「生于边地邪见之家」。这是从环境、教育所养成的惑乱,也有知识发达,经自己的观察,研究推理,而不慎的陷于判断的谬误。却自以为然,坚执己见。这类习以成性的,或自己观察判断错误的,是自己心识上的惑乱。如能虚心,深一层研究,那还是可以世间知识,科学实验等,证明自己过去的谬误。这一类,称为「识乱」。上三类,性质不同,虽时常惑乱我们,使我们陷于谬误,但在世间知识进步下,都能觉察而纠正过来的。

  

  二、另有一种惑乱,是世俗所不能解了的。虽然今日的科学昌明,知识发达,可以推知一二(我们不曾能正见一切的真相);但究竟说来,怎样去发掘、研究、推理,凭世间的知识,是难以彻底了解他的惑乱性。举例说:放在这里的桌子,已经好久了,大家看来,没有什么不同。前天是这样,昨天是这样,今天也还是这样。其实是错了!佛陀正觉所开示的,一切法即生即灭,都在不息的变化 [P234] 中。这确是一般人所难以了解的,一般是要在桌子破旧阶段,才会知道的。又如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有什么不同?不但在座诸位看不出,连我自己也不明白。但佛却这样的对我们说:身心是不息变化着的,前剎那与后剎那不同,昨我与今我,变得非常不同了。近代科学进步,知道我们身内血液的循环,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变化是多么快!血液如此,就是构成身体的细胞,也迅速的新陈代谢而过去。然出现在我们认识上的,桌子,身体,是那么真实,而没有什么变化。这种错乱,我们怎么能了解呢!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依种种关系(因缘)而决定他的性质,形态,作用。因缘所生,必归于灭,在生灭不息中,「相似相续」,而我们却误以为没有变动,独存的个体。见到红,以为是真实的红;见到白,以为是真实的白。以为有真实的物,有真实的自我。总之,以为一切都有特定的实体。不知一切从因缘生;不能了达生灭不息的变化,也就不能了解「无常」的法则;不能了达相依相待的关系,也就不能了解「无我」的真相。有时,在理论的推比上,知道一切为关系的存在。如生存在社会中,人与人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P235] ,人是不能离群独存的。社会的种种关系,为我们获得生存安乐的必备条件。虽这么了解,这么说,一旦面对人事,却都忘了。那时,直觉的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尺度,而决定怎么做去。这因为,我们的认识,是依感官知识为根源的。感官直觉到的,含有根本的惑乱,不能了解无常、无我的真相。所以经意识推比而得的多少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力量,还是受到老观念的影响。说理论吗,在感官的经验中,直觉为实在的(不变的,独立的)。这种根本的惑乱,在高深的学理思想中,仍旧有他的影响力。世间知识的一般现象,终于要把握一实在──客观的存在,永恒的实在,永恒的变化等为根源,而建立世间的哲学:问题也就在这里。我们的一切知识──常识,科学的知识,哲学与一般宗教的知识,都离不了那种惑乱。男女、老小、愚智,都是一样。在这点上,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与知识平常的人,差不了什么。这所以人人有烦恼,人人有忧苦。这种根本的惑乱,是世俗知识所无法通达的。

  

  佛以我们所能理解,比喻那不容易理解的,引导到超越世间的正智。如经上 [P236] 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加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在这些比喻中,阳焰是很容易理会的。什么是阳焰?乡村中,春天的阳光照下来,地上的水分,化成水汽而向上升起。远远望去,如河中的波浪涌动一般,这就是阳焰。远远望去,波浪汹涌;走到近处一看,什么也看不到。这比喻那:眼见耳闻是确实如此,而在真智慧前,却一无所得。阳焰等不真实,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佛就用来比喻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我们所觉得真实的,也是那样的虚妄。见为如何如何,都是不离惑乱的。从理解而从进一步的修行中,从根去除惑乱,而正觉万有的真相。 #p>C、通达胜义的方便:佛说世俗的一切是虚妄的,所以称为虚妄,就在我们的一切认识,都含有惑乱性,与真相不符。佛法所说的「胜义」、「如实」,「胜义」是圣人所体悟的境地。圣者所体悟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诸法本来面目。如其本来面目,毫无歪曲,毫无惑乱,也就不再是虚妄,而称之为「如实」了。 [P237]

  

  凡夫的认识,不离言说。言说,包括了语言、文字、思想。出于口的是语言,潜存于内心的是认识,思想。口言与心思,两者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我们的一切,是言说的境界,有惑乱性、虚妄性。圣者是离言说的,所以圣者的如实的境地,非世间语言所能说,也非世间的心识所能了。说到这里,诸位也许要发生疑问:人类就是依语言文字来理解一切的,如离开语言文字,佛也无法教导我们,我们修行也无从下手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称叹佛的伟大!因为佛有不可思议的大方便,能以「方便」来引导众生。这是说,佛依众生知能所能了解的,应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思想,引导我们,使我们能通向离语言、文字、心识的境界。举例说:我们听说有x x 山,没有去过,也不知在那里,如何去法。有人指示我们:x x 山在南方,要去就先到x x 城,然后沿x x 大道,再左转,右转,就可以到达了。我们依所指示而进行,果然到了目的地。其实,x x 山自身,并没有东南西北可说。什么路,什么道,也只是世俗的假名。就因为世间所能了解,于是说向南向北,左转右转,就能引导到目的地。所以圣者所体悟的「胜义」、 [P238] 「如实」,虽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佛却能从我们所能认识的,发现他的惑乱性,终于能透出虚妄,到达诸法的如实。也就能离种种烦恼,而解脱一切的忧苦。

  

  「依缘起有,解自性空」,这是佛教导我们,通达胜义,远离虚妄的大方便。佛开示我们:在我们所了知的一切法,无一非依种种关系(条件、因素)── 因缘和合而成立的。依因缘和合而生起的──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一切现象,决不如我们所执着的那样。凡从因缘而生起的,必依缘而灭;所以因缘所生法,一定是「无常」的。既依因缘和合而有,就不能离因缘而存在,只存在于相依相待的因缘关系中;那就是没有「自性」──「无我」的。一切是依缘而有,没有实自性的──「空性」;也就是「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无灭性」。「空性」,为圣者所体悟的离言法性,虽不是我们所能解,却可以「因缘有」的方便,经修持实行而通达他。佛说「缘起有而自性空」,指明了我们认识中的根本谬误──执着一一法为实有自性。以「缘有性空」为方便,能引导到于一切法不生执着。正知一切无定法可得,就能离虚妄,离惑乱,悟入「诸法空 [P239] 相」──圣者的境地(「空」,也是一个名字,代表圣者所证悟的如实)。

  

  D、忧苦的究竟解脱:要解脱忧苦,了脱生死,在乎觉了认识上的迷妄惑乱。觉了迷妄惑乱的方便,是从一切因缘有中,理解一切法空。一切都如幻如化,世俗上分明如此,而其实并不如此,一切是空无自性的。能观照一切法自性空,「戏论」就灭了。戏论是一切法实有自性的惑乱相,是迷妄的根元。戏论生,烦恼就生;烦恼生,忧苦也就生起。反之,戏论灭,烦恼就不起;烦恼不起,忧苦也就解脱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广明一切法空后,接着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又结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只是说明了依照见性空的智慧(般若),得究竟的解脱忧苦。

  

  当然,这要经历闻思修的实践过程,才能完成忧苦的究竟解脱。从经论去研求,从善知识处去请益,对于执有自性为迷妄根元,自性本空,为离妄悟入的不二门,获得明确的定解,是闻慧。进而深入思惟,使「空」义得更深切的明显, [P240] 发起趣向的决意与精进,是思慧。再进一步的双修止观,于正定中观照了了,是修慧。这样的进修不已,终于彻底的离却惑乱戏论。戏论惑乱不现,就是真空的悟入,现证圣者离言法性的境地。如心经所说:心无罣碍,无罣碍故,远离颠倒梦想,正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苦的境界。这是三乘共证的涅槃;生死解脱,是「己利」的完成。从法性空寂中,广行利益众生的大行,到觉行圆满,得无上菩提 ──成佛,那就是「自利利他」的圆满。

  

  众生在迷妄中,执常执我,受情意所播弄,所以引生内心无限的忧苦。解脱忧苦,根本是智慧,通达缘起性空的智慧。1.「以智化情」:了达缘起的事理真相,不为境相的惑乱所诱惑。生、老、病、死,为世间的必然现象,是用不着忧苦的(怕老怕病怕死,才会忧苦不了)。眷属的聚散,也各有因缘,用不着痴情而自沈苦海。从前佛在世时,有妇人而死了心爱的儿子,于是心情错乱,到处乱跑,说是要找自己的儿子。后来遇到了佛,听佛开示,佛法的光明,照破了他的痴情,于是不再哭泣,不再疯颠了。后来,一个儿子又死了。不久,房屋与财物 [P241] ,又失火焚去了。他并不忧苦,只是处理他应该处理的事。他的丈夫觉得希奇,问起来,知道他受了佛陀的开化,于是也去见佛,听法。结果,都离俗出家,达到远离一切忧愁恐怖颠倒,解脱自在。这是「以智化情」的实例,也是没有忧苦的实例。2.「以智契理」:要以智化情而解脱忧苦,就要「以智契理」而远离迷妄。缘起性空的真智慧,就是契理化情的要着。从前佛入涅槃,没有究竟解脱的(虽有智慧,还胜不过情意),都陷于忧苦当中。究竟解脱的圣者──阿罗汉们,只是感到「无常力大」,而心地还是宁静不动。3.「以智兴悲」:能照见一切皆无自性空,也就能了达一切如幻如化。知道幻化的一切,从因缘而有,也就能发无我的同体的悲心。从无我智慧中发起的慈悲,才是大慈悲,也可说是真正的「仁」。大乘佛法,以普利一切众生为目标,就是从缘起性空中来。「以智化情」,「以智契理」,「以智兴悲」──应用于自己的解脱忧苦,就是「自利」。应用于为人,解除世间的忧苦,就是利他。

  

  世间的一切忧苦,问题在我们自己。而自己的问题所在,是烦恼的根元── [P242] 惑乱戏论。所以,根治世间迷惑,而引导众生从忧苦中解脱出来,这是佛法的救世观,也就是佛法的大慈悲。惟愿大家在三宝的加被中,远离苦厄,获得永恒的平安!(慧理‧慧轮合记) [P243]

  

《佛在人间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