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人間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P9

  ..續本文上一頁誤的認識。這些,就是「境亂」。有些惑亂,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心識。如生長在某一區域,對該區域的文化,宗 [P233] 教,習俗,受了長期的熏陶,習以成性,認爲當然如此。如沒有佛法而一向信仰神教的區域,對于創造萬物的神,看作真實,佛法稱之爲「生于邊地邪見之家」。這是從環境、教育所養成的惑亂,也有知識發達,經自己的觀察,研究推理,而不慎的陷于判斷的謬誤。卻自以爲然,堅執己見。這類習以成性的,或自己觀察判斷錯誤的,是自己心識上的惑亂。如能虛心,深一層研究,那還是可以世間知識,科學實驗等,證明自己過去的謬誤。這一類,稱爲「識亂」。上叁類,性質不同,雖時常惑亂我們,使我們陷于謬誤,但在世間知識進步下,都能覺察而糾正過來的。

  

  二、另有一種惑亂,是世俗所不能解了的。雖然今日的科學昌明,知識發達,可以推知一二(我們不曾能正見一切的真相);但究竟說來,怎樣去發掘、研究、推理,憑世間的知識,是難以徹底了解他的惑亂性。舉例說:放在這裏的桌子,已經好久了,大家看來,沒有什麼不同。前天是這樣,昨天是這樣,今天也還是這樣。其實是錯了!佛陀正覺所開示的,一切法即生即滅,都在不息的變化 [P234] 中。這確是一般人所難以了解的,一般是要在桌子破舊階段,才會知道的。又如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有什麼不同?不但在座諸位看不出,連我自己也不明白。但佛卻這樣的對我們說:身心是不息變化著的,前剎那與後剎那不同,昨我與今我,變得非常不同了。近代科學進步,知道我們身內血液的循環,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變化是多麼快!血液如此,就是構成身體的細胞,也迅速的新陳代謝而過去。然出現在我們認識上的,桌子,身體,是那麼真實,而沒有什麼變化。這種錯亂,我們怎麼能了解呢!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依種種關系(因緣)而決定他的性質,形態,作用。因緣所生,必歸于滅,在生滅不息中,「相似相續」,而我們卻誤以爲沒有變動,獨存的個體。見到紅,以爲是真實的紅;見到白,以爲是真實的白。以爲有真實的物,有真實的自我。總之,以爲一切都有特定的實體。不知一切從因緣生;不能了達生滅不息的變化,也就不能了解「無常」的法則;不能了達相依相待的關系,也就不能了解「無我」的真相。有時,在理論的推比上,知道一切爲關系的存在。如生存在社會中,人與人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P235] ,人是不能離群獨存的。社會的種種關系,爲我們獲得生存安樂的必備條件。雖這麼了解,這麼說,一旦面對人事,卻都忘了。那時,直覺的以自己爲中心,以自己爲尺度,而決定怎麼做去。這因爲,我們的認識,是依感官知識爲根源的。感官直覺到的,含有根本的惑亂,不能了解無常、無我的真相。所以經意識推比而得的多少了解,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充分發揮力量,還是受到老觀念的影響。說理論嗎,在感官的經驗中,直覺爲實在的(不變的,獨立的)。這種根本的惑亂,在高深的學理思想中,仍舊有他的影響力。世間知識的一般現象,終于要把握一實在──客觀的存在,永恒的實在,永恒的變化等爲根源,而建立世間的哲學:問題也就在這裏。我們的一切知識──常識,科學的知識,哲學與一般宗教的知識,都離不了那種惑亂。男女、老小、愚智,都是一樣。在這點上,大科學家,大哲學家,與知識平常的人,差不了什麼。這所以人人有煩惱,人人有憂苦。這種根本的惑亂,是世俗知識所無法通達的。

  

  佛以我們所能理解,比喻那不容易理解的,引導到超越世間的正智。如經上 [P236] 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加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在這些比喻中,陽焰是很容易理會的。什麼是陽焰?鄉村中,春天的陽光照下來,地上的水分,化成水汽而向上升起。遠遠望去,如河中的波浪湧動一般,這就是陽焰。遠遠望去,波浪洶湧;走到近處一看,什麼也看不到。這比喻那:眼見耳聞是確實如此,而在真智慧前,卻一無所得。陽焰等不真實,是我們所能理解的;佛就用來比喻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我們所覺得真實的,也是那樣的虛妄。見爲如何如何,都是不離惑亂的。從理解而從進一步的修行中,從根去除惑亂,而正覺萬有的真相。 #p>C、通達勝義的方便:佛說世俗的一切是虛妄的,所以稱爲虛妄,就在我們的一切認識,都含有惑亂性,與真相不符。佛法所說的「勝義」、「如實」,「勝義」是聖人所體悟的境地。聖者所體悟到的,是什麼就是什麼──諸法本來面目。如其本來面目,毫無歪曲,毫無惑亂,也就不再是虛妄,而稱之爲「如實」了。 [P237]

  

  凡夫的認識,不離言說。言說,包括了語言、文字、思想。出于口的是語言,潛存于內心的是認識,思想。口言與心思,兩者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我們的一切,是言說的境界,有惑亂性、虛妄性。聖者是離言說的,所以聖者的如實的境地,非世間語言所能說,也非世間的心識所能了。說到這裏,諸位也許要發生疑問:人類就是依語言文字來理解一切的,如離開語言文字,佛也無法教導我們,我們修行也無從下手了。在這裏,我們不能不稱歎佛的偉大!因爲佛有不可思議的大方便,能以「方便」來引導衆生。這是說,佛依衆生知能所能了解的,應用世間的語言、文字、思想,引導我們,使我們能通向離語言、文字、心識的境界。舉例說:我們聽說有x x 山,沒有去過,也不知在那裏,如何去法。有人指示我們:x x 山在南方,要去就先到x x 城,然後沿x x 大道,再左轉,右轉,就可以到達了。我們依所指示而進行,果然到了目的地。其實,x x 山自身,並沒有東南西北可說。什麼路,什麼道,也只是世俗的假名。就因爲世間所能了解,于是說向南向北,左轉右轉,就能引導到目的地。所以聖者所體悟的「勝義」、 [P238] 「如實」,雖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佛卻能從我們所能認識的,發現他的惑亂性,終于能透出虛妄,到達諸法的如實。也就能離種種煩惱,而解脫一切的憂苦。

  

  「依緣起有,解自性空」,這是佛教導我們,通達勝義,遠離虛妄的大方便。佛開示我們:在我們所了知的一切法,無一非依種種關系(條件、因素)── 因緣和合而成立的。依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一切現象,決不如我們所執著的那樣。凡從因緣而生起的,必依緣而滅;所以因緣所生法,一定是「無常」的。既依因緣和合而有,就不能離因緣而存在,只存在于相依相待的因緣關系中;那就是沒有「自性」──「無我」的。一切是依緣而有,沒有實自性的──「空性」;也就是「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無滅性」。「空性」,爲聖者所體悟的離言法性,雖不是我們所能解,卻可以「因緣有」的方便,經修持實行而通達他。佛說「緣起有而自性空」,指明了我們認識中的根本謬誤──執著一一法爲實有自性。以「緣有性空」爲方便,能引導到于一切法不生執著。正知一切無定法可得,就能離虛妄,離惑亂,悟入「諸法空 [P239] 相」──聖者的境地(「空」,也是一個名字,代表聖者所證悟的如實)。

  

  D、憂苦的究竟解脫:要解脫憂苦,了脫生死,在乎覺了認識上的迷妄惑亂。覺了迷妄惑亂的方便,是從一切因緣有中,理解一切法空。一切都如幻如化,世俗上分明如此,而其實並不如此,一切是空無自性的。能觀照一切法自性空,「戲論」就滅了。戲論是一切法實有自性的惑亂相,是迷妄的根元。戲論生,煩惱就生;煩惱生,憂苦也就生起。反之,戲論滅,煩惱就不起;煩惱不起,憂苦也就解脫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廣明一切法空後,接著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又結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只是說明了依照見性空的智慧(般若),得究竟的解脫憂苦。

  

  當然,這要經曆聞思修的實踐過程,才能完成憂苦的究竟解脫。從經論去研求,從善知識處去請益,對于執有自性爲迷妄根元,自性本空,爲離妄悟入的不二門,獲得明確的定解,是聞慧。進而深入思惟,使「空」義得更深切的明顯, [P240] 發起趣向的決意與精進,是思慧。再進一步的雙修止觀,于正定中觀照了了,是修慧。這樣的進修不已,終于徹底的離卻惑亂戲論。戲論惑亂不現,就是真空的悟入,現證聖者離言法性的境地。如心經所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正是沒有煩惱,沒有憂苦的境界。這是叁乘共證的涅槃;生死解脫,是「己利」的完成。從法性空寂中,廣行利益衆生的大行,到覺行圓滿,得無上菩提 ──成佛,那就是「自利利他」的圓滿。

  

  衆生在迷妄中,執常執我,受情意所播弄,所以引生內心無限的憂苦。解脫憂苦,根本是智慧,通達緣起性空的智慧。1.「以智化情」:了達緣起的事理真相,不爲境相的惑亂所誘惑。生、老、病、死,爲世間的必然現象,是用不著憂苦的(怕老怕病怕死,才會憂苦不了)。眷屬的聚散,也各有因緣,用不著癡情而自沈苦海。從前佛在世時,有婦人而死了心愛的兒子,于是心情錯亂,到處亂跑,說是要找自己的兒子。後來遇到了佛,聽佛開示,佛法的光明,照破了他的癡情,于是不再哭泣,不再瘋顛了。後來,一個兒子又死了。不久,房屋與財物 [P241] ,又失火焚去了。他並不憂苦,只是處理他應該處理的事。他的丈夫覺得希奇,問起來,知道他受了佛陀的開化,于是也去見佛,聽法。結果,都離俗出家,達到遠離一切憂愁恐怖顛倒,解脫自在。這是「以智化情」的實例,也是沒有憂苦的實例。2.「以智契理」:要以智化情而解脫憂苦,就要「以智契理」而遠離迷妄。緣起性空的真智慧,就是契理化情的要著。從前佛入涅槃,沒有究竟解脫的(雖有智慧,還勝不過情意),都陷于憂苦當中。究竟解脫的聖者──阿羅漢們,只是感到「無常力大」,而心地還是甯靜不動。3.「以智興悲」:能照見一切皆無自性空,也就能了達一切如幻如化。知道幻化的一切,從因緣而有,也就能發無我的同體的悲心。從無我智慧中發起的慈悲,才是大慈悲,也可說是真正的「仁」。大乘佛法,以普利一切衆生爲目標,就是從緣起性空中來。「以智化情」,「以智契理」,「以智興悲」──應用于自己的解脫憂苦,就是「自利」。應用于爲人,解除世間的憂苦,就是利他。

  

  世間的一切憂苦,問題在我們自己。而自己的問題所在,是煩惱的根元── [P242] 惑亂戲論。所以,根治世間迷惑,而引導衆生從憂苦中解脫出來,這是佛法的救世觀,也就是佛法的大慈悲。惟願大家在叁寶的加被中,遠離苦厄,獲得永恒的平安!(慧理‧慧輪合記) [P243]

  

《佛在人間 八、佛法是救世之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