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五、人间佛教要略▪P3

  ..续本文上一页厌离心,求证解脱。出世,不是到另一世界去,是出三界烦恼,不再受烦恼所系缚,得大自在的意思。佛说小乘出世法,是适应隐遁与苦行根性的。出世总比恋世好,不会因贪恋世间的物欲,权力,将大地搅得血腥熏人。至少能不贪、不瞋,养成社会上淳朴恬淡的风气。大乘菩萨可不同了,菩萨是出世而又入世,所谓「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业」。大乘法中,在家菩萨占绝大多数。在家菩萨常在通都大邑,人烟稠密的地方,利益众生,弘通佛法。如『华严 [P117] 经』「入法界品」,『维摩诘经』,菩萨『本生谈』,都显著地记载那在家菩萨,在社会上现身说法的种种情形。大乘菩萨道的伟大,全从入世精神中表达出来。菩萨为大悲愿力所激发,抱着跳火坑、入地狱、救济众生的坚强志愿。与人天的恋世不同,与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菩萨入世的作风,在现代恋世的常人看来,非常亲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近代由于物质文明的发达,由「纵我制物」,而发展到「徇物制我」。迷恋世间物欲的风气特别强,压倒了少欲知足,恬淡静退的人生观。此时而以人天法来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无出路。如以小乘法来教化,又是格格不入。惟有大乘法──以出世心来作入世事,同时就从入世法中,摄化众生向出世,做到出世与入世的无碍。菩萨行的深入人间各阶层,表显了菩萨的伟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么人都可渐次修学,上求佛道。

  

  时代倾向于恋世,惟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现代的根机,引发广泛的同情,而渐化贪瞋的毒根。同时,现代也不容许佛徒的隐遁了。从前天下大乱,可以 [P118] 到深山去,辟土开荒,生活维持下去,佛法也就延续下去。如山西的五台山,陕西的终南山,每逢乱世,出家人都前往避乱专修。现在的情形不同,不但不同情你的遁世,就是隐入深山,也会被迫而不得不出来。城市与山林,将来并无多大差别。隐遁山林的佛教,是一天天不行了。其实,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不是经常的「游化人间」吗?大乘是适合人类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都会,市镇,乡村,修菩萨行的,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大乘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山林气息浓厚的佛教,现代是不相应的。应把这种习气纠正过来,养成不离世间的大乘胸襟,决不宜再走隐遁遗世的路子。中国佛教的崇尚山林,受了印度佛教中,一分苦行瑜伽僧的影响。到中国来,又与老、庄的隐退思想相融合。这才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与人间的关系,总嫌不够紧密。现在到了紧要关头,是不能不回头恢复佛教的真精神,深入人间的时侯了!

  

  集体时代:在「法与毗奈耶」里,巳说到佛教团体生活的要义。佛教本来是 [P119] 重视团体生活的,现代社会也倾向于此。不但政治重组织,就是农工商学等,也都组织自己的集团──工会、商会、农会等。佛法是应该适应时代的,时代已进向集体组织,佛法也就该更着重于此。民国以来,出家(在家)的组织佛教会,在家的创立正信会、居士林等,可说都与此时代风尚相合。佛教会的成立,起初是重在对外,追到利用政治或地方恶势力,想侵凌摧残佛教,就运用此团体来抵抗护持。然佛教的团体组合,不专是为了对外;对于自身的分子健全,组织严密,实有更重要的意义。学佛的主要目的,在自利利他。照佛说毗奈耶所指示,要生活在团体中,才能真实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的断烦恼,了生死,依团体的力量,也是更为容易。这在一般看来,也许觉得希奇!不知学佛的进入佛教团礼,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不能违反大众共守的制度。因为佛教的集体生活,有着三项特色:互相教授教诫,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弟子住在一起,关于法义,是互相切磋,问难。你会的讲给我听,我会的讲给你听。当然,精通三藏的上座们,是更负起住持正法,引导修学的义务。如有意见不 [P120] 合,或有不合佛法的见解,由大众集会来议定,将错误的见解纠正过来。初学的或者心起烦恼,想退失道心。就用柔软语安慰他,勉励他,帮助他的信心坚定起来,努力向上。如有性情放逸,不专心佛法的,就用痛切语警策他。犯了戒,一定要亲向大众求忏悔。知道他犯罪,大家有警策他,教他忏悔的义务。这种集体生活。充满着大众教育的意味。所以佛在世时,虽有发心不纯正的。但一经出家,在团体中锻炼一番。也能引发真心,用功办道,了脱生死。这种集体生活的精神,古代的禅宗。很有些类似。如在禅室中放逸昏沈,供养他几香板。如参禅不能得力,向和尚及班首们请开示。因有教授教诫,慰勉警策的精神。所以禅宗能陶贤铸圣,延续了中国佛教一千年的慧命。佛教的集体生活,不只是生活在一起,上殿过堂就算了,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秩序,而是在同一生活中,引导大众走上正常而向上的境地。这样的集团生活,自能发生真正的力量。

  

  佛教僧团,可说是自我教育,大众教育的道场。僧团与学校不一样,学校只是老师教学生,僧团是进一步的互相教授教诫。依佛说:上座而不发心教导新学 [P121] 比丘,是没有慈悲,违犯上座的法规。教授,教诫,慰勉,警策,是佛教集团的真精神。这样的相互教育。可实现在团体中的自由;而每人的真自由,即佛法所说的解脱。依律说:在僧团中,一切是公开的,真能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做错了,有大众检举,自己也就非忏悔不可。这样的集团生活,做到「知过必改」,人人向上,和乐共处,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发扬正法,一切都从此中实现出来。近代组织的佛教会,对于健全僧品,发扬佛教,一时还不能发生力量。如外面由于时代的需要,内部尊重佛教的精神,复兴佛教的集团生活,相信不但能健全佛教,佛教也必迅速的发皇起来。因为,大众和乐,僧品清净,在有组织的集团中,不会因内部的矛盾冲突而对消自己的力量。在和谐一致的情形下,信心与热忱增强,大家能分工合作,充分发展为教的力量。过去,由于隐遁的,个人的思想泛滥,佛教的集团精神受到了漠视,这才使佛教散漫得沙砾一样。现在社会已进入集团组织的时代,为了发扬人间佛教,要起快将集团的精神恢复起来! [P122]

  

  

  

  四 修持心要

  学佛,是离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择善而固执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着受持的佛法去学习。照中文的训释,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发义;由于学习,能熏发现在与末来的善根,叫做修。说起修持,有的总以为要摆脱一切事务,这是与大乘不相应的修行!大乘法门,如布施,持戒,爱语,利行,同事,习定,修慧,念佛,供养,忏悔等,凡是学习自利利他的,培养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决无离弃世间善行的道理。依人间善法而进修菩萨行,依一切大乘经论,特拈出三字为中心。

  

   信──愿‧精进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为修学佛法的第一要着,没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树木的有根才 [P123] 能生长,无根即不能生长一样。智是解脱生死的根本,断烦恼,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视这信与智,而大乘法门,格外重视慈悲。因为菩萨行以利济众生为先,如悲心不够,大乘功德是不会成就的,可能会堕落小乘。

  

  经上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有了坚固的信心,即会有强烈的愿欲,也一定有实行善法的精进。这三者是相关联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说某某法门最好,非此不了生死(如认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并没有真实修持,这证明他并无信心,因为他没有起愿欲,发精进。如人生了重病,病到临近死亡边缘,听说什么药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会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药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对此药是并无信心的。所以愿与精进,依信心为基础,可说有信即有愿有勤行,无信即无愿无勤行的。智慧,可以摄定,深智是离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础。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逐渐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动力。如损已利人的布施,节己和众的持戒,制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现。依人乘行而学菩萨道,此三法即摄得六度四摄一切 [P124] 法门。启发信心,引生智慧,长养慈悲,实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门!

  

  信是信三宝,信四谛,凡是能增长信心的事情和言教,应多多去学习。依大乘经论所说,初学大乘法,首先要起发信心。这如念佛(菩萨),礼佛(菩萨),赞佛(菩萨),随喜,供养,忏悔,劝请等,都是摄导初学,长养信心的善巧方便。见贤思齐,为人类向上的摄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时刻在念,连梦里都常见周公。学佛的要成佛作祖,当然要时时恭敬礼念诸佛菩萨,念佛、念法、念僧。能时时系念三宝,学佛成佛的信心,自然会成就。佛弟子在梦中定中,见佛见菩萨,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证。同时,有真实信心的,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会确信非佛法不能利济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坚固,这是依人法而修菩萨所必要的。如有悲与慧为助缘,信心培养得深厚坚固了,就能生起坚强的愿力,不问如何艰难,一定要学佛法,也一定要护持佛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况修学即世间而出世间的佛法?为了自悟悟他,非学智慧不可。对于经论的义理,非要理解个透彻。但是慧学的阅读经 [P125] 论,听闻开示,只是慧学的资粮。主要是于佛法起正知见,了解佛法的真了义,依着进一步的思惟修习,引发甚深的智慧。这是为了学佛,不是为了作一佛教的学者。说到悲心,本来什么人都有一点。如儒家的仁,耶教的爱,只是不够广大,不够清净。佛法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要扩充此心到无量无边,普被一切。初发大乘菩提心的,可从浅近处做起,时常想起众生的苦处,激发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从恻隐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断肉食,彻底得多,但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种。由此养成悲悯众生的同情,才能发扬广大,实践救济众生的事业。总之,如能着重启发信心,引生正智,长养慈悲,大乘圣胎也就渐渐具足,从凡入圣了! 信──庄严净土; 智──清净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三法,如学习成就,就是菩萨事业的主要内容。信(愿)能庄严 [P126] 净土,这或是往生他方净土,或是庄严创造净土,如法藏比丘。这都是由于深信佛身佛土功德,发愿积集功德而成。智能清净身心,悟真理时,断一切烦恼。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业清净,举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实施救济事业。菩萨的方便摄化,或以衣食等物质来救济;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类享受丰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萨,每现国王身,如大乘经所说的十王大业。但菩萨的救度有情,重在激发人类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向乐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来化导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来度脱他。有佛种性的,就以大乘法来摄化,使他学菩萨行,趋向佛果。这些,都是菩萨悲心悲行所成就。菩萨道的三大事,就从起信心,生正智,长大悲的三德中来。所以,由人菩萨而发心的大乘,应把握这三者为修持心要,要紧是平衡的发展。切勿偏于信愿,偏于智证,或者偏于慈善心行,做点慈善事业,就自以为菩萨行。真正的菩萨道,此三德是不可偏废的!(仁俊记) [P127]

  

《佛在人间 五、人间佛教要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