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在人間 五、人間佛教要略▪P3

  ..續本文上一頁厭離心,求證解脫。出世,不是到另一世界去,是出叁界煩惱,不再受煩惱所系縛,得大自在的意思。佛說小乘出世法,是適應隱遁與苦行根性的。出世總比戀世好,不會因貪戀世間的物欲,權力,將大地攪得血腥熏人。至少能不貪、不瞋,養成社會上淳樸恬淡的風氣。大乘菩薩可不同了,菩薩是出世而又入世,所謂「以出世精神,作人世事業」。大乘法中,在家菩薩占絕大多數。在家菩薩常在通都大邑,人煙稠密的地方,利益衆生,弘通佛法。如『華嚴 [P117] 經』「入法界品」,『維摩诘經』,菩薩『本生談』,都顯著地記載那在家菩薩,在社會上現身說法的種種情形。大乘菩薩道的偉大,全從入世精神中表達出來。菩薩爲大悲願力所激發,抱著跳火坑、入地獄、救濟衆生的堅強志願。與人天的戀世不同,與小乘的出世也不相同。菩薩入世的作風,在現代戀世的常人看來,非常親切,要比二乘的自了出世好得多!近代由于物質文明的發達,由「縱我製物」,而發展到「徇物製我」。迷戀世間物欲的風氣特別強,壓倒了少欲知足,恬淡靜退的人生觀。此時而以人天法來教化,等于以水洗水,永無出路。如以小乘法來教化,又是格格不入。惟有大乘法──以出世心來作入世事,同時就從入世法中,攝化衆生向出世,做到出世與入世的無礙。菩薩行的深入人間各階層,表顯了菩薩的偉大,出世又入世,崇高又平常。也就因此,什麼人都可漸次修學,上求佛道。

  

  時代傾向于戀世,惟有大乘的入世,才能吻合現代的根機,引發廣泛的同情,而漸化貪瞋的毒根。同時,現代也不容許佛徒的隱遁了。從前天下大亂,可以 [P118] 到深山去,辟土開荒,生活維持下去,佛法也就延續下去。如山西的五臺山,陝西的終南山,每逢亂世,出家人都前往避亂專修。現在的情形不同,不但不同情你的遁世,就是隱入深山,也會被迫而不得不出來。城市與山林,將來並無多大差別。隱遁山林的佛教,是一天天不行了。其實,佛教本來是在人間的,佛與弟子,不是經常的「遊化人間」嗎?大乘是適合人類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都會,市鎮,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衆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山林氣息濃厚的佛教,現代是不相應的。應把這種習氣糾正過來,養成不離世間的大乘胸襟,決不宜再走隱遁遺世的路子。中國佛教的崇尚山林,受了印度佛教中,一分苦行瑜伽僧的影響。到中國來,又與老、莊的隱退思想相融合。這才二千年來的中國佛教,與人間的關系,總嫌不夠緊密。現在到了緊要關頭,是不能不回頭恢複佛教的真精神,深入人間的時侯了!

  

  集體時代:在「法與毗奈耶」裏,巳說到佛教團體生活的要義。佛教本來是 [P119] 重視團體生活的,現代社會也傾向于此。不但政治重組織,就是農工商學等,也都組織自己的集團──工會、商會、農會等。佛法是應該適應時代的,時代已進向集體組織,佛法也就該更著重于此。民國以來,出家(在家)的組織佛教會,在家的創立正信會、居士林等,可說都與此時代風尚相合。佛教會的成立,起初是重在對外,追到利用政治或地方惡勢力,想侵淩摧殘佛教,就運用此團體來抵抗護持。然佛教的團體組合,不專是爲了對外;對于自身的分子健全,組織嚴密,實有更重要的意義。學佛的主要目的,在自利利他。照佛說毗奈耶所指示,要生活在團體中,才能真實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的斷煩惱,了生死,依團體的力量,也是更爲容易。這在一般看來,也許覺得希奇!不知學佛的進入佛教團禮,過著有規律的生活。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一切都不能違反大衆共守的製度。因爲佛教的集體生活,有著叁項特色:互相教授教誡,互相慰勉,互相警策。佛弟子住在一起,關于法義,是互相切磋,問難。你會的講給我聽,我會的講給你聽。當然,精通叁藏的上座們,是更負起住持正法,引導修學的義務。如有意見不 [P120] 合,或有不合佛法的見解,由大衆集會來議定,將錯誤的見解糾正過來。初學的或者心起煩惱,想退失道心。就用柔軟語安慰他,勉勵他,幫助他的信心堅定起來,努力向上。如有性情放逸,不專心佛法的,就用痛切語警策他。犯了戒,一定要親向大衆求忏悔。知道他犯罪,大家有警策他,教他忏悔的義務。這種集體生活。充滿著大衆教育的意味。所以佛在世時,雖有發心不純正的。但一經出家,在團體中鍛煉一番。也能引發真心,用功辦道,了脫生死。這種集體生活的精神,古代的禅宗。很有些類似。如在禅室中放逸昏沈,供養他幾香板。如參禅不能得力,向和尚及班首們請開示。因有教授教誡,慰勉警策的精神。所以禅宗能陶賢鑄聖,延續了中國佛教一千年的慧命。佛教的集體生活,不只是生活在一起,上殿過堂就算了,不只是注重表面的秩序,而是在同一生活中,引導大衆走上正常而向上的境地。這樣的集團生活,自能發生真正的力量。

  

  佛教僧團,可說是自我教育,大衆教育的道場。僧團與學校不一樣,學校只是老師教學生,僧團是進一步的互相教授教誡。依佛說:上座而不發心教導新學 [P121] 比丘,是沒有慈悲,違犯上座的法規。教授,教誡,慰勉,警策,是佛教集團的真精神。這樣的相互教育。可實現在團體中的自由;而每人的真自由,即佛法所說的解脫。依律說:在僧團中,一切是公開的,真能做到「無事不可對人言」。做錯了,有大衆檢舉,自己也就非忏悔不可。這樣的集團生活,做到「知過必改」,人人向上,和樂共處,養成光風霁月的胸襟,清淨莊嚴的品格。淨化自己,健全佛教,發揚正法,一切都從此中實現出來。近代組織的佛教會,對于健全僧品,發揚佛教,一時還不能發生力量。如外面由于時代的需要,內部尊重佛教的精神,複興佛教的集團生活,相信不但能健全佛教,佛教也必迅速的發皇起來。因爲,大衆和樂,僧品清淨,在有組織的集團中,不會因內部的矛盾沖突而對消自己的力量。在和諧一致的情形下,信心與熱忱增強,大家能分工合作,充分發展爲教的力量。過去,由于隱遁的,個人的思想泛濫,佛教的集團精神受到了漠視,這才使佛教散漫得沙礫一樣。現在社會已進入集團組織的時代,爲了發揚人間佛教,要起快將集團的精神恢複起來! [P122]

  

  

  

  四 修持心要

  學佛,是離不了修持的。持是受持,是「擇善而固執之」的意思。修是熏修,是依著受持的佛法去學習。照中文的訓釋,如修身,修理等,修有改正的意思。依佛法,修是熏發義;由于學習,能熏發現在與末來的善根,叫做修。說起修持,有的總以爲要擺脫一切事務,這是與大乘不相應的修行!大乘法門,如布施,持戒,愛語,利行,同事,習定,修慧,念佛,供養,忏悔等,凡是學習自利利他的,培養福德智慧的,都是修行,決無離棄世間善行的道理。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依一切大乘經論,特拈出叁字爲中心。

  

   信──願‧精進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爲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沒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樹木的有根才 [P123] 能生長,無根即不能生長一樣。智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斷煩惱,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視這信與智,而大乘法門,格外重視慈悲。因爲菩薩行以利濟衆生爲先,如悲心不夠,大乘功德是不會成就的,可能會墮落小乘。

  

  經上說:「信爲欲依,欲爲勤依」。有了堅固的信心,即會有強烈的願欲,也一定有實行善法的精進。這叁者是相關聯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說某某法門最好,非此不了生死(如認爲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並沒有真實修持,這證明他並無信心,因爲他沒有起願欲,發精進。如人生了重病,病到臨近死亡邊緣,聽說什麼藥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會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藥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對此藥是並無信心的。所以願與精進,依信心爲基礎,可說有信即有願有勤行,無信即無願無勤行的。智慧,可以攝定,深智是離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礎。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逐漸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動力。如損已利人的布施,節己和衆的持戒,製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現。依人乘行而學菩薩道,此叁法即攝得六度四攝一切 [P124] 法門。啓發信心,引生智慧,長養慈悲,實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門!

  

  信是信叁寶,信四谛,凡是能增長信心的事情和言教,應多多去學習。依大乘經論所說,初學大乘法,首先要起發信心。這如念佛(菩薩),禮佛(菩薩),贊佛(菩薩),隨喜,供養,忏悔,勸請等,都是攝導初學,長養信心的善巧方便。見賢思齊,爲人類向上的攝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時刻在念,連夢裏都常見周公。學佛的要成佛作祖,當然要時時恭敬禮念諸佛菩薩,念佛、念法、念僧。能時時系念叁寶,學佛成佛的信心,自然會成就。佛弟子在夢中定中,見佛見菩薩,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證。同時,有真實信心的,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會確信非佛法不能利濟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堅固,這是依人法而修菩薩所必要的。如有悲與慧爲助緣,信心培養得深厚堅固了,就能生起堅強的願力,不問如何艱難,一定要學佛法,也一定要護持佛教。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況修學即世間而出世間的佛法?爲了自悟悟他,非學智慧不可。對于經論的義理,非要理解個透徹。但是慧學的閱讀經 [P125] 論,聽聞開示,只是慧學的資糧。主要是于佛法起正知見,了解佛法的真了義,依著進一步的思惟修習,引發甚深的智慧。這是爲了學佛,不是爲了作一佛教的學者。說到悲心,本來什麼人都有一點。如儒家的仁,耶教的愛,只是不夠廣大,不夠清淨。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是要擴充此心到無量無邊,普被一切。初發大乘菩提心的,可從淺近處做起,時常想起衆生的苦處,激發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從恻隱心中流出。大乘法製斷肉食,徹底得多,但也是爲了長養慈悲心種。由此養成悲憫衆生的同情,才能發揚廣大,實踐救濟衆生的事業。總之,如能著重啓發信心,引生正智,長養慈悲,大乘聖胎也就漸漸具足,從凡入聖了! 信──莊嚴淨土; 智──清淨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叁法,如學習成就,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信(願)能莊嚴 [P126] 淨土,這或是往生他方淨土,或是莊嚴創造淨土,如法藏比丘。這都是由于深信佛身佛土功德,發願積集功德而成。智能清淨身心,悟真理時,斷一切煩惱。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叁業清淨,舉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即是實施救濟事業。菩薩的方便攝化,或以衣食等物質來救濟;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類享受豐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薩,每現國王身,如大乘經所說的十王大業。但菩薩的救度有情,重在激發人類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向樂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來度脫他。有佛種性的,就以大乘法來攝化,使他學菩薩行,趨向佛果。這些,都是菩薩悲心悲行所成就。菩薩道的叁大事,就從起信心,生正智,長大悲的叁德中來。所以,由人菩薩而發心的大乘,應把握這叁者爲修持心要,要緊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于信願,偏于智證,或者偏于慈善心行,做點慈善事業,就自以爲菩薩行。真正的菩薩道,此叁德是不可偏廢的!(仁俊記) [P127]

  

《佛在人間 五、人間佛教要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