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在人间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P5

  ..续本文上一页么会堕在畜类呢?古代的传说,鸟兽都与人一样的会说话,从他们的行动中,常表示出极崇高的德行 [P62] 。本生谈中菩萨的示现旁生,即是从旁生的故事中,揭发出菩萨应有的精神。例如:一只小鸟,见到山上树林着了火,它怕那些鸟兽被烧死,飞到水边用翅膀渍水,飞回洒在树林上,一次又一次的不休不息。天帝释见了,怪小鸟的太笨,徒然辛苦,无济于事。小鸟回答道: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总要这样尽力做,应该尽可能的援救出山林中的亲戚、朋友。这故事中的小鸟,即释迦佛的前身。这样精进的舍己为人的大悲愿力,真是值得人类称扬与效法。这其中,充满了深刻的教训,理解他的真义,不论鹿象也好,龙蛇也好,菩萨的悲愿大行,人类是应该这样去效法的。如作为事实去解说,这许多鸟兽,是菩萨示现的,是菩萨慈悲度生,不惜去受苦的榜样。

  

  本生谈所说的菩萨道,将菩萨为众生为佛法的精神,和盘托出,天台家称之为「藏教菩萨」。本生所载的菩萨行,声闻乘者都是相信的。这可见,人身的菩萨,仅少数出家,大都是现在家身的。虽有随类现生的,但现天身、地狱身是少见的。人与象、鹿等旁生,其实都是人间所亲切见闻到的;在古人心境中,人与 [P63] 旁生是非常亲切的。菩萨与一般的差别,是从他的精神和行为而表现出来。他未成佛以前,过去生中这样,现在和未来也还是这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佛就是修这样的功德圆满而成的。古典本生谈中的菩萨,一、不但在人类,鸟兽中也受生。二、菩萨每出在无佛的时代,或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外道等。菩萨是杰出的贤者,是极难得的,没有多数的结合成团体,像声闻僧那样组成六和僧团。因为本生谈中的菩萨,都是个人的,所以兴起的大乘佛教,也始终没有菩萨的集团。菩萨既现身鹿王、龙王、象王等,所以推论到菩萨无处不在,加深了混俗和光,随类拔苦的信仰,而现实人间的菩萨大行,反而被轻视为事六度菩萨。这二点,对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刻。适应印度众生的根机,佛教极力发扬人间菩萨行。由于个人的,通于异类的,在大乘思想的发展中,拘泥形迹的大乘者,逐渐向唯心的神秘的天乘菩萨行而前进!

  

  佛灭后四五百年,大乘佛教勃兴起来。「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 [P64] 末后)共一年」,传说中的大乘法──经典,佛在世就说好了的。佛法,起初都是佛弟子口口相传;大乘经集出流通的年代,并不算早。大乘经常载着:佛灭四百余年,或后五百年,此经始流通人世,这是大乘法发扬时代的明证。『华严』、『般若』、『大集』等大乘经陆续出世,性质也多少别异。但大体说,大乘法不是从出家比丘的基础而发扬起来的。声闻行者,如上说有三类,但大乘法的昌盛,与在家佛弟子有密切关系。这有事例可证:一、大乘经说:释迦佛现出家相,是方便(为了适应当时印度外道沙门团)的示现。佛的真身现在家相,有发,戴天冠,佩璎珞,如毗卢遮那就是这样。论到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善财、维摩等,大多是在家的,出家菩萨是很少见的。大乘法不一定是释迦佛说的,而且多数是菩萨说的。如文殊对于大乘实相,即为菩萨说了不少经典。『华严经』几乎全部是金刚藏菩萨与功德林菩萨等说的。『维摩经』、『般若经』,也多半为佛弟子说。大乘经中,佛是处于印证者的地位;这表示了大乘法,是以在家佛弟子为中心而宏通起来。因为一般在家佛弟子,崇仰佛的出世法,而又处于世 [P65] 间的立场。佛法普遍的传播于民间,由城镇而乡村,由乡村而僻野,人间受到佛法的熏陶,即自然而然的,有以在家佛子为中心的,重视人乘正行──德行,赞仰出世而又积极地入世度生的佛法,发扬广大起来。举例说:一、『华严经』中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菩萨是精进求法的模范。所参学的菩萨,初三位(代表三宝)是出家的,以后有的是国王、法官、数学家、航海家、工程师、外道等。学菩萨行,就是追从这一类的菩萨去参学。二、『维摩经』「方便品」所说,维摩弘扬大乘法,也以在家为主要对象。婆罗门,剎帝利,或其他阶级的人,应什么机,说什么法。他去谒见国王,就诱导国王以合理的政治。进学校,就教以佛化的教育。甚至酒肆淫舍,也时常聆到他的法音。这二位在家菩萨,一是修学的,一是弘扬的,都是以一切人类的正行,融化于佛法而使他更合理化。这一切的人间正行,即是菩萨的广大正行。这不像出家声闻僧的偏于遁世、禅定而不重视慈悲。菩萨法是适应印度的在家弟子,以人乘正行为基础而兴起广大。从大乘修行的法门内容而说,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如: [P66]

  

  图片

   ┌──────────────┐ 注:布→人、菩

   布施───┴┬────人天法 (世间法) │ 持→人、声、菩

   持戒──┬─┴─────────────┤ 禅→人、声、菩

   禅定──┴┬┬────声闻法 (出世法) │ 智→声、菩

   智慧──┬┘└──┐ ┌───────┘ 忍、精、慈→菩

   忍辱──┴────┼─菩萨法 (入世而向出世出世而能入世)

   精进───────┤

   慈悲方便─────┘

  

  

  

  出世的声闻法,不重布施;世间的人天法,不论(胜义)智慧。菩萨法以六波罗蜜为根本,将世出世法综合起来,到达最高的圆满境地。着重于救世,所以重行肯定布施的价值,该摄到菩萨道中来。所开示的本生谈,布施都从大悲心来。布施的真义,是牺牲自身的一切:财物、时间、精神等,帮助人或解决人的一切困难。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入世即不能不广行布施。又因为菩萨是不忘出世的,所以也重视智慧。以智慧来摄导善行,以布施等来助成智慧出世。菩萨是这样 [P67] 的出世而入世,入世而又出世的。忍辱与精进,声闻乘中也有,但大乘为了自利利他,对忍辱与精进,更为重要,内涵也深广得多。慈悲与方便,是大乘菩萨的特质。菩萨度生,以此二为工具。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菩萨道必以此为要务。大悲是通过智慧的悲心,与仁爱等相近而不同。方便是为了适应,从慈悲而引出的智慧妙用,即善巧化度的方便。从这分析去了解,菩萨法是以人乘正行为基。在出世与入世的统一中,从世间而到达究竟的出世。佛法在印度普遍发扬以后,在家学佛的如风起云涌一般,菩萨法即必然的兴盛起来。

  

  然而,菩萨法的发扬,更含有天行的一边。印度的一般民间,重视世间的积极利他,但他们一向在神教的熏陶下,神教──天行的观念也极为普遍。所以佛法普及到一般民间,又为了避免与旧有的神教作无谓的冲突,人间为本的大乘法,日见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多少融摄了神教,天行也就逐渐发展起来。我曾说过:出家为主的声闻行,是适应印度苦行的沙门根机。像三迦叶、大迦叶等他们,都是从外道的根机而转化过来。在家为主的菩萨法,是适应印度在家众根性── [P68] 如婆罗门等。适应在家根性为主的菩萨:一、着重人事,二、倾向天事──神化。大乘经中的菩萨,如维摩、善财等;十六大菩萨中的贤护菩萨,都是此界人间的菩萨。而他方世界的菩萨,释尊说法时,也来随喜听法。此土他方的菩萨,所现的人身也可以说是(高级的)天身,和人的样子一样,而身相要高大庄严些。

  

  印度婆罗门的神教,重祭祀、咒术、苦行。大乘佛教的发扬,有着天乘的融摄。所以这三种也融摄进来。佛法中有类似祭祀的,即供养。供养与祭祀,本是不同的。佛在世,在家信众的供养,如安居期了,以衣服或饮食等来布施结缘;或平常以衣食药品等供僧,或者修福舍、修伽蓝,供养佛与僧众。出家弟子,对于佛及师长,恭敬承事,依法修证,都称为供养。供养本是极平实的,与祭祀无关。但佛灭后即不同了,在家人作福供佛,佛不在世。即立佛像为供养的对象。用香、花、灯、涂、果、乐来供佛;这样的供养,与佛在世受供不同,而有了祭祀的形式。知道佛法的人,知道这不过表示对于三宝的信敬而已。传说佛往别处去,在家的佛弟子思念他,才有优阗王刻旃檀佛像。佛灭后百余年,阿育王造八 [P69] 万四千塔,供奉佛的舍利。这种舍利塔的性质,与供佛像一样,可见当时的佛像还不普遍。自此而后,佛像渐渐多起来,佛弟子多留意于塔庙的庄严了。这些事,声闻法中即逐渐发达,到大乘佛教兴起,更加着重起来。塔庙中佛像庄严,除上说的供品而外,还挂着幢、旛、宝盖等供养具。佛弟子在佛前礼拜、唱赞,于佛前忏悔,以宗教的仪式为修行的方法。这些与大乘法相结合,而开拓了佛教的新时代。『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为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意思是说:释迦佛现出家相,而化厌离的声闻根性,说二乘究竟,是方便门;这样的方便,现在要舍除,显出大乘的真义。但不能没有方便,要用特殊的方便法门。大乘新起的异方便,据经上说:即是修塔庙、供庄严具、礼佛、念佛、赞佛等。如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大乘的异方便,是以佛为中心而修礼拜、供养、忏悔、回向、劝请。这即是『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道」;「入法界品」的十大行愿。大乘重于人间的积极救济,又发展为适应一般民间的宗教情绪。以此熏习成深刻纯正的信仰,从此引 [P70] 他发大悲心,修菩萨行。先用方便善巧,教他修福德,长信心,充满了庄严喜乐的情绪,不像声闻乘的重智慧,淡泊精苦。佛法本来是:「生天及解脱,自力不由他」。等到大乘法发展后。他力加持的思想,才逐渐发达。

  

  咒术,是婆罗门天法中所重视的。依龙树说:大乘法中,与声闻乘不同的,即是陀罗尼,陀罗尼与咒术有关。初期的大乘经中,有四十二字母,即文字陀罗尼;『华严』、『般若』、『大集经』里都说到他。修文字陀罗尼的,不但持诵四十二字,也可念其中的五字,或十六字,或某一字。八大陀罗尼,是大乘法中常见的。大乘法的文字陀罗尼,也是适应婆罗门根性的。婆罗门修证求解脱,也说:观念于「梵」──梵是一切生灭相不可说而为一切的本体。同时,口念「唵」字。这样的心想口念,如修成就了,就可见真我,得解脱。大乘法的四十二字,以阿字为本。阿是不生不灭义,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唱诵每字,都与阿相应,即观一切入不生不灭的实性。『华严』、『般若』中的文字陀罗尼,观行成就,是可以证入无生法忍的。这是观音声色相而契入法性的,虽还没有说到其他, [P71] 但与持咒的精神一致。后来,帝释、罗剎、夜叉等都说咒护法,逐渐的一举一动,都有咒有印,发展为密宗的修持法。大乘以方便善巧,融摄咒术,以佛法净化它;由于佛弟子的久而忘本,佛教化神教,结果反多少被神教化了。初期声闻法,最纯朴。大乘重人间救济,而神化的内容反多了。这由于:一、当时发心学大乘法的。多是一般平民,曾深受印度教的影响。二、婆罗门的天法,当时又重新抬头,演成现今所称的印度教。多少倾向于天乘的大乘法,应时应机,发展出异样的光芒,而反障蔽了大乘的真精神。

  

  苦行的思想,声闻教中,一分遁世者,如十二头陀等,还不失为精严刻苦的正道。大乘法中,无意义的苦行,又多少渗杂进来、如烧臂、燃香、舍身等。印度神教的三大特征──祭祀、咒术、苦行,大乘中都显著融摄着。

  

  大乘发扬时代,虽也有出家声闻,但在大乘经中,不是教化的主要根机。大乘经中,大抵弹斥出家的声闻僧,如『维摩经』天女散花,落到菩萨身上就掉下,落到舍利弗身上就粘着,维摩诘长者即说舍利弗的习气没有断尽。大乘经中呵 [P72] 责出家的声闻行者为焦芽败种,为痴犬。而声闻行者,如大迦叶等,也表示自己不是,不应该取证罗汉果,弄得现在不能修菩萨行。或是说声闻行者,也曾发过菩萨心,只是忘记了。如『法华经』,即以此而认为声闻的学无学人,都要回小向大,趋向佛道。总之,在大乘佛法的发扬中,声闻不是主要的,反而是依于人菩萨行,天菩萨行而附带的发达起来。等到大乘隆盛了、才发展回小向大,依声闻行果而趋入佛果。

  

  即人成佛为佛教的真义,从上来的应机施教,可以了解人法、天法以及声闻菩萨法的特质。而大乘法的发扬。是从适应于隐遁的天行的声闻行,而转向于入世的人行的菩萨道。虽然菩萨道的发展,由于适应一般的民间而通俗化,摄受一分祭祀、咒术、苦行的天行,或加上隐遁、瑜伽,发展为后期佛教的依天乘行果而向佛道。但大乘初起的真义,确是为了适应人类,着重人行,发展为不碍人间正行的解脱。佛法是怎样的重在人间!对于天法,佛又是怎样的净化他。佛法特色的声闻行与菩萨行,虽一摄人行的根机,一摄天行的根机;而佛化了的人行、 [P73] 天行,都不是一般神教那样。施、戒、禅、慧,都不离于人类的道德,净化身心的体验。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从来所说的即世间而出世,出世而不碍世间,今即称为即人而成佛,成佛而不碍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进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必须确定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于佛道。(仁俊记) [P75]

  

《佛在人间 三、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