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P8

  ..续本文上一页子想。如来亦尔,虽有百千万亿声闻眷属围繞,而无菩萨,如来于中不生子想。迦叶!譬如转轮圣王有大夫人,怀妊七日,是子具有转轮王相,诸天尊重,过余诸子具身力者。所以者何?是胎王子,必绍尊位,继圣王种。如是迦叶!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虽未具足诸菩萨根,如胎王子,诸天神王深心尊重,过于八解大阿罗汉。所以者何?如是菩萨名绍尊位,不断佛种」。

  

  『宝积经』的王子譬喻,说明了菩萨才是真实佛子。第一则喻,「王大夫人与贫贱通」,生 [P62] 下来的并不是王子,因为不是圣位的血统──种性gotra。声闻圣者虽然与佛一样的证入法性,但由于杂有贫贱(没有悲愿,独善)的因素,不能说是真实的佛子。父家长时代,种性是依父亲而定的,所以圣王与使女生子,反而是王子。这如还在凡夫位的菩萨,但有了如来──悲愿的特性,也就是佛的真子了。第二喻,说到了胎(藏)有转轮王相,与『如来藏经』九喻中的「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喻,非常近似。但『宝积经』重在初发心菩萨,能「绍尊位,不断佛种」。

  

  依『中阿含经』『王品』所说,轮王种性是代代相承的。轮王到了头生白发(老了),就退位而由王长子来继承。王子遵循王家的旧法,修行仁政,于是七宝出现,成为转轮王。如不修仁政,轮王种性就断绝了。轮王的世世相承,与如来出世,前佛后佛的佛佛相承一样。轮王是父子相承,前佛与后佛间,也是父子那样的,所以菩萨发心(求成佛道),称为佛子。如修行圆满,就「位登补处」,如立为太子,,再进一步,就成佛了。在佛佛相承出世中,「佛种性」与「佛子」,声闻圣者怎么也是没有分的,所以『宝积经』说:菩萨才是「如来真实佛子」。轮王的种性相承,从胎儿的确定是轮王种性,经王子而登上轮王大位,是王子的一生经历。而比喻中的佛种不断,是从菩萨发心,修行到成佛,要经历长时间的修证过程。说明菩萨从发心到成佛的过程,就有以王子的一生经历为喻,成立菩萨行位的先后历程。如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 [P63] 大事』,说到菩萨的十地,十地是:一、难登dura^roha^,二、结慢baddhama^na^,三、华庄严pus!paman!d!ita,四、明辉rucira^,五、广心citta-vistara,六、妙相具足 ru^pavati^,七、难胜durjaya^,八、诞生因缘janmanides/a,九、王子yauvara^jyata^ 十、灌顶abhis!eka。『大事』十地的后三地──诞生因缘、王子、灌顶,正是以王子的诞生,立为王子,灌顶为轮王,比喻菩萨的修行成佛。第六妙相具足,似乎可以解说为胎内的根相等具足。这一十地说,与大乘的「十住」与「十地」,都有关系。现在要指明的,以轮王的继承为譬喻,以说明菩萨行位的,主要是大乘的十住说。十住的先后传译,译名略有不同,今举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的六十卷本「华严经』,实叉难陀S/iks!a^nanda译的八十卷本『华严经』,梵本Gan!d!avyu^ha所说,对列如下:

  

  图片

   六十华严 │ 八十华严 │Gan!d!avyu^ha

   ──────┼───────┼────────────

   初发心 │ 初发心 │prathamacittotpa^dika

   治地 │ 新学 │a^dikarmika

   修行 │ 修行 │yoga^ca^ra

   生贵 │ 生贵 │janmaja

  [P64]

  

   方便道 │ 方便具足 │pu^rvayogasam!panna

   成就直心 │ 成就正心 │s/uddha^dhya^s/aya

   不退 │ 不退 │avivartya

   童真 │ 童子 │kuma^rabhu^ta

   深忍 │ 法王子 │yauvara^jya

   灌顶 │ 灌顶 │abhis!eka

  

  

  

  十住行位的名目,充分表示了轮王登位过程的譬喻。生贵,是出生(诞生)在贵胜家──生在佛家。方便具足,如悉达多Siddha^rtha太子的学书、学武、学一切技术。童真,是没有结婚以前。立为太子,是王子位。受灌顶而成为轮王,是灌顶位。这五位,明显的以王子的一生为比喻,所以初发心,不妨比拟为最初入胎。十住说,古代最为流行,『大品般若经』没有名目的十地,内容与十住相合。又如说:「欲生菩萨家,欲得鸠摩罗伽童真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5)。『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也是采用十住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卷八(大正九‧四四四下)说:

  

   「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一切菩萨从三世诸佛种性中生」。

  

  从部派佛教以来,就有种性gotra一词,或略译为「性」。如『舍利弗阿毗昙论』,『 [P65] 人品」中立「性人」(6)。『增壹阿含经』立九种人、四向、四果以前,有「种性人」(7)。大乘十地说先后成立的共十地,第二为「性地」(8)。从修行的阶位,立「性人」、「性地」,虽还没有证入圣位、但已成出世法器,能入圣位。到了性地,一般以为决定不退了。但『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Maha^sa^m!ghika等以为:「性地法皆可说有退」(9)。如以世俗的种性来说,在入胎、诞生后,可能有夭折的;大乘所说的生在佛家,也有退与不退二类。所以发心趣求佛道的,都是佛种性所摄,不过起初还可能退失的。在佛种性中的菩萨,修行、成佛,以王子的一生为比喻。种性,住胎,诞生等,都是引发如来藏说的助缘。种性,是从发心修行进趣而说的;如来藏说是约本有说的、所以没有发心以前,如来已具足在胎藏中了。

  

  

  注【7-001】『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三0上)。『中阿含经』卷二九『请请经』(大正一‧六一0上)。

  注【7-002】『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三三)。『中阿含经』卷二九『说无常经』(大正一‧六0九下)。

  注【7-003】『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三0中)。『相应部』「婆耆沙长老相应」(南传一二‧三三0)。『中 阿含经』卷二九『请请经』(大正一‧六一0中)。『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二0八)。

  注【7-004】『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三0三下)。『相应部』「迦叶相应」(南传一三‧三二三──三二四)。

  注【7-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九中)。

  注【7-006】『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八(大正二八‧五八四下──五八五上)。 [P66]

  注【7-007】『增壹阿含经』卷四0(大正二‧七六七上)。

  注【7-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六中)。

  注【7-009】『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下)。 [P67]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