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P7

  ..续本文上一页

  

  依玄奘所译来说:没有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svabha^va、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为体的菩萨,但不是什么都没有,菩萨空性s/u^nyata^是实有的,这不过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空是实有而已。然真谛所译本说:「由说实有,显有菩萨以真如空为体」 (15)。无性Asvabha^va的『释论』也说:「谓实有空为菩萨体」(16)。这都是说:菩萨是实有的,真如tathata^空是菩萨的实体。没有世俗的菩萨实体,却有胜义的实有菩萨,这可与如来大我比较研究。如传为无着Asan%ga所造的『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说: [P56] 「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释):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自性。……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

  

  说菩萨,菩萨以真如空为体。说如来,如来清净真如也是佛的我自性。由于佛的真如──我最清净,所以佛名为大我。所以,『般若经』的「实有菩萨」,依唯识论师的解说,菩萨真如空性,就是菩萨的「我」自性。「实有菩萨」,只是「真我」的别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五四(大正五‧三0六中)又说:

  

   「住此六波罗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种所知海岸。何等为五?一者过去,二者未来,三者现在,四者无为,五者不可说」。

  

  『般若经』在说明第六地菩萨时,说到了「佛及二乘能度五种所知海岸」。『般若』「第二分」、「第三分」,也是这样说(17)。「五种所知海岸」,显然是引用了犊子部的「五法藏」。『俱舍论』也称「五法藏」为「五种尔焰」(18),尔焰jn~eya是「所知」的音译。然中国的古译本 ──『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大智度论』所解释的『二万二千颂般若经』,都没有说到「五种所知」,依「实有菩萨」为例来推论,这也是「初分」──「十万颂般若经』所有,后来才补入「第二分」、「第三分」的。『大般若经』「初分」,引用犊子部的「五法藏」。其中「不可说」,虽可解说为如、法界的别名、然在佛教界,对『大般若经』的「不可 [P57] 说」,不可能不联想到犊子的「不可说」,而引起「如」就是「不可说我」的意解。从引用「不可说」(我)而论,「实有菩萨」也只是这一意义。如犊子部以为,归依的佛,以补特伽罗为体,那菩萨也当然是补特伽罗为体,补特伽罗就是「不可说我」。西元一五0年后,『大般若经』引用了「不可说我」,「我」在大乘中渐渐的被接受融会了!

  

  鸠摩罗什所译的『清净毗尼方广经』,宋法海所译的「寂调音所问经』、与晋竺法护所译的『文殊师利净律经』,是同本异译。罗什与法海的译本,比竺法护的译本,末后多了一段,如『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说:

  

   「如金器、银器、……瓦器、木器,其中空界,器虽种种,其空无异。如是一法性[界]、一如、一实际,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谓地狱色,…… 佛色,以平等故色等(如),如等故色等,空等故色等。善男子!文殊师利以是事故,说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众生等」。

  

  这一段经文,主要在说明众生与佛等平等。举虚空界a^ka^s/a-dha^tu为譬喻说:如空界遍在一切处,随器具而不同,金器空,瓦器空,随器虽有种种,而虚空是平等不二的。这比喻法性 dharma-dha^tu,如tathata^,实际bhu^takot!i是平等不二的、而众生现起种种,地狱色相,……佛色相,这都是「自体」所变作的。特出的经句是:「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 [P58] 『寂调音所问经』,译为「我分化成若干千色」(19),可见自体是我a^tman的异译。约如、法界、实际说,一切色相差别而如、法界不异,与一般大乘经说相符。然从「自体变」作来说,「我」变化一切凡、圣,似乎有差别而我体不二。我与真如、法界,看作同一内容,就是如来藏说了。「自体变」作一段,是竺法护初译所没有,可能为后来增补的。不过与文殊师利Man~jus/ri^ 有关的圣典,众生界sattva-dha^tu、我界a^tma-dha^tu,已受到了重视。『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也说:「此人种[众生界]、法界、虚空界,而无有二」(20)。「界」与「我」,已在西元三世纪,这样的兴起而融入大乘了!

  

  

  注【6-001】『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注【6-002】『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七上)。

  注【6-003】1.『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0(大正二九‧一五六下、一五八中──下)。2.『成唯识论』卷一(大正三一 ‧二上──中)。

  注【6-004】拙作『唯识学探源』(编入妙云集中编三‧五二──六八)。『性空学探源』(编入妙云集中编四‧一七0── ──一八二)。

  注【6-00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0(大正二九‧一0五中)。

  注【6-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P59]

  注【6-007】『三法度论』卷中(大正二五‧二四中)。

  注【6-008】『三弥底部论』卷中(大正三二‧四六六中)。

  注【6-009】『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

  注【6-010】『般若灯论释』卷六(大正三0‧八二中)。

  注【6-011】1.『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2.『法句经』(大正四‧五六二上)。

  注【6-012】『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0中──下)。

  注【6-01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一一中──下)。又(第三分)卷四八0(大正七 ‧四三三中)。

  注【6-014】『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四(大正三一‧七六四中)。

  注【6-015】『摄大乘论释』卷五(大正三一‧一八九下)。

  注【6-016】『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正三一‧四0五中)。

  注【6-01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又(第三分)卷四九0(大正七‧四九四上)。

  注【6-018】『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三中)。

  注【6-019】『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下)。

  注【6-020】『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下)。 [P60]

  

  

  

  第四节 佛子与佛种性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是胎藏的藏,与怀妊、诞生,也与种性gotra──血统有关。从譬喻而发展起来的「佛子」与「佛种性」,对如来藏说,是有启发作用的。

  

  佛子,是阿罗汉arhat的通称。佛赞五百阿罗汉说:「汝等为子,从我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1)。印度的婆罗门brahma^,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口说法声(所以名为声闻)而生,从法──法性寂灭的证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样的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的大业,所以名为佛子。经中或称之「佛之爱子」(2)。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解说(大正八‧五六二中)为:

  

   「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须菩提Subhu^ti是著名的圣者,被称为随如来生。如来是从如tatha^而来:须菩提是随顺真如而行的,所以名为随如来(佛)生。阿罗汉,古代是称为「佛子」,「胜者之子」,或「如来之子」的。在「佛子」中,有如来的长子,如『杂阿含经』说:「汝(舍利弗)今如是为我长子,邻受灌顶而未灌顶,住于仪法,我所应转*轮、汝亦随转」(3)。在佛经中,每以轮王 Cakravarti-ra^ja的正法化世、比喻如来的出世法化世。轮王的长子,有继承轮王事业的义务 [P61] ,也就用来比喻舍利弗S/a^riputra的助佛扬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槃以前就涅槃了,所以释尊的荼毗大典,结集经律,由摩诃迦叶Maha^ka^s/yapa出来领导,摩诃迦叶也就以轮王长子为喻,表示自己是如来长子了(4)!等到菩萨思想兴盛起来,菩萨将来要继位作佛,当然也是佛子。进一步,要简别佛子,推尊菩萨为「如来真实佛子」,如『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四中──下)说:

  

   「迦叶!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与贫贱通,怀妊生子。于意云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叶!我声闻众亦复如是,虽为同证,以法性生,不名如来真实佛子。迦叶!譬如剎利大王与使人通,怀妊生子,虽出下姓,得名王子。初发心菩萨亦复如是,虽未具足福德智慧,往来生死,随其力势利益众生,是名如来真实佛子」。

  

  「迦叶!譬如转轮圣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圣王相,圣王于中不生…

《如来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来藏思想探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