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P7

  ..續本文上一頁

  

  依玄奘所譯來說:沒有遍計所執性parikalpita-svabha^va、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 爲體的菩薩,但不是什麼都沒有,菩薩空性s/u^nyata^是實有的,這不過圓成實性 parinis!panna-svabha^va空是實有而已。然真谛所譯本說:「由說實有,顯有菩薩以真如空爲體」 (15)。無性Asvabha^va的『釋論』也說:「謂實有空爲菩薩體」(16)。這都是說:菩薩是實有的,真如tathata^空是菩薩的實體。沒有世俗的菩薩實體,卻有勝義的實有菩薩,這可與如來大我比較研究。如傳爲無著Asan%ga所造的『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大正叁一‧六0叁下)說: [P56] 「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釋):第一無我,謂清淨如,彼清淨如即是諸佛我自性。……由佛此我最得清淨,是故號佛以爲大我」。

  

  說菩薩,菩薩以真如空爲體。說如來,如來清淨真如也是佛的我自性。由于佛的真如──我最清淨,所以佛名爲大我。所以,『般若經』的「實有菩薩」,依唯識論師的解說,菩薩真如空性,就是菩薩的「我」自性。「實有菩薩」,只是「真我」的別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五四(大正五‧叁0六中)又說:

  

   「住此六波羅蜜多,佛及二乘能度五種所知海岸。何等爲五?一者過去,二者未來,叁者現在,四者無爲,五者不可說」。

  

  『般若經』在說明第六地菩薩時,說到了「佛及二乘能度五種所知海岸」。『般若』「第二分」、「第叁分」,也是這樣說(17)。「五種所知海岸」,顯然是引用了犢子部的「五法藏」。『俱舍論』也稱「五法藏」爲「五種爾焰」(18),爾焰jn~eya是「所知」的音譯。然中國的古譯本 ──『光贊般若』『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大智度論』所解釋的『二萬二千頌般若經』,都沒有說到「五種所知」,依「實有菩薩」爲例來推論,這也是「初分」──「十萬頌般若經』所有,後來才補入「第二分」、「第叁分」的。『大般若經』「初分」,引用犢子部的「五法藏」。其中「不可說」,雖可解說爲如、法界的別名、然在佛教界,對『大般若經』的「不可 [P57] 說」,不可能不聯想到犢子的「不可說」,而引起「如」就是「不可說我」的意解。從引用「不可說」(我)而論,「實有菩薩」也只是這一意義。如犢子部以爲,歸依的佛,以補特伽羅爲體,那菩薩也當然是補特伽羅爲體,補特伽羅就是「不可說我」。西元一五0年後,『大般若經』引用了「不可說我」,「我」在大乘中漸漸的被接受融會了!

  

  鸠摩羅什所譯的『清淨毗尼方廣經』,宋法海所譯的「寂調音所問經』、與晉竺法護所譯的『文殊師利淨律經』,是同本異譯。羅什與法海的譯本,比竺法護的譯本,末後多了一段,如『清淨毗尼方廣經』(大正二四‧一0八0下)說:

  

   「如金器、銀器、……瓦器、木器,其中空界,器雖種種,其空無異。如是一法性[界]、一如、一實際,然諸衆生種種形相各取生處,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謂地獄色,…… 佛色,以平等故色等(如),如等故色等,空等故色等。善男子!文殊師利以是事故,說一切世界等,乃至一切衆生等」。

  

  這一段經文,主要在說明衆生與佛等平等。舉虛空界a^ka^s/a-dha^tu爲譬喻說:如空界遍在一切處,隨器具而不同,金器空,瓦器空,隨器雖有種種,而虛空是平等不二的。這比喻法性 dharma-dha^tu,如tathata^,實際bhu^takot!i是平等不二的、而衆生現起種種,地獄色相,……佛色相,這都是「自體」所變作的。特出的經句是:「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 [P58] 『寂調音所問經』,譯爲「我分化成若幹千色」(19),可見自體是我a^tman的異譯。約如、法界、實際說,一切色相差別而如、法界不異,與一般大乘經說相符。然從「自體變」作來說,「我」變化一切凡、聖,似乎有差別而我體不二。我與真如、法界,看作同一內容,就是如來藏說了。「自體變」作一段,是竺法護初譯所沒有,可能爲後來增補的。不過與文殊師利Man~jus/ri^ 有關的聖典,衆生界sattva-dha^tu、我界a^tma-dha^tu,已受到了重視。『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也說:「此人種[衆生界]、法界、虛空界,而無有二」(20)。「界」與「我」,已在西元叁世紀,這樣的興起而融入大乘了!

  

  

  注【6-001】『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四下)。

  注【6-002】『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七上)。

  注【6-003】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叁0(大正二九‧一五六下、一五八中──下)。2.『成唯識論』卷一(大正叁一 ‧二上──中)。

  注【6-004】拙作『唯識學探源』(編入妙雲集中編叁‧五二──六八)。『性空學探源』(編入妙雲集中編四‧一七0── ──一八二)。

  注【6-005】『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0(大正二九‧一0五中)。

  注【6-00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P59]

  注【6-007】『叁法度論』卷中(大正二五‧二四中)。

  注【6-008】『叁彌底部論』卷中(大正叁二‧四六六中)。

  注【6-009】『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六一上)。

  注【6-010】『般若燈論釋』卷六(大正叁0‧八二中)。

  注【6-011】1.『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2.『法句經』(大正四‧五六二上)。

  注【6-012】『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0中──下)。

  注【6-01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0二(大正七‧一一中──下)。又(第叁分)卷四八0(大正七 ‧四叁叁中)。

  注【6-014】『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一四(大正叁一‧七六四中)。

  注【6-015】『攝大乘論釋』卷五(大正叁一‧一八九下)。

  注【6-016】『攝大乘論釋』卷四(大正叁一‧四0五中)。

  注【6-01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一六(大正七‧八六上)。又(第叁分)卷四九0(大正七‧四九四上)。

  注【6-018】『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叁中)。

  注【6-019】『寂調音所問經』(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下)。

  注【6-020】『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下)。 [P60]

  

  

  

  第四節 佛子與佛種性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胎藏的藏,與懷妊、誕生,也與種性gotra──血統有關。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佛子」與「佛種性」,對如來藏說,是有啓發作用的。

  

  佛子,是阿羅漢arhat的通稱。佛贊五百阿羅漢說:「汝等爲子,從我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1)。印度的婆羅門brahma^,自以爲從梵天口生,從梵天化生,所以佛說:阿羅漢們是從聽聞佛口說法聲(所以名爲聲聞)而生,從法──法性寂滅的證入而成的。佛子,表示了有佛那樣的聖性,能繼承如來覺世的大業,所以名爲佛子。經中或稱之「佛之愛子」(2)。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六、解說(大正八‧五六二中)爲:

  

   「須菩提爲隨佛生。隨何法生故名隨佛生?諸天子!隨如行故,須菩提隨如來生」。

  

  須菩提Subhu^ti是著名的聖者,被稱爲隨如來生。如來是從如tatha^而來:須菩提是隨順真如而行的,所以名爲隨如來(佛)生。阿羅漢,古代是稱爲「佛子」,「勝者之子」,或「如來之子」的。在「佛子」中,有如來的長子,如『雜阿含經』說:「汝(舍利弗)今如是爲我長子,鄰受灌頂而未灌頂,住于儀法,我所應轉*輪、汝亦隨轉」(3)。在佛經中,每以輪王 Cakravarti-ra^ja的正法化世、比喻如來的出世法化世。輪王的長子,有繼承輪王事業的義務 [P61] ,也就用來比喻舍利弗S/a^riputra的助佛揚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槃以前就涅槃了,所以釋尊的荼毗大典,結集經律,由摩诃迦葉Maha^ka^s/yapa出來領導,摩诃迦葉也就以輪王長子爲喻,表示自己是如來長子了(4)!等到菩薩思想興盛起來,菩薩將來要繼位作佛,當然也是佛子。進一步,要簡別佛子,推尊菩薩爲「如來真實佛子」,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叁四中──下)說:

  

   「迦葉!譬如剎利大王,有大夫人,與貧賤通,懷妊生子。于意雲何?是王子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我聲聞衆亦複如是,雖爲同證,以法性生,不名如來真實佛子。迦葉!譬如剎利大王與使人通,懷妊生子,雖出下姓,得名王子。初發心菩薩亦複如是,雖未具足福德智慧,往來生死,隨其力勢利益衆生,是名如來真實佛子」。

  

  「迦葉!譬如轉輪聖王而有千子,未有一人有聖王相,聖王于中不生…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 如來藏思想探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