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注【38-001】『中阿含经』(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大正一‧七0一中──下)。『中部』 (一三九)『无诤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二0──三二一)。
注【38-002】『杂阿含经』 卷九(大正二‧六二下)。 『中阿含经』(一二三)『沙门二十亿经』(大正一‧六一二上 [P261] ──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二九)。
注【38-003】『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0‧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二二──四二三)。
注【38-004】『杂阿含经』 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下──一四六上)。『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二六── 一二七)。
注【38-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四(大正八‧三二五中)。
注【38-006】『大智度论』卷四二(大正二五‧三六五上)。
注【38-007】『大智度论』:1.卷七0(大正二五‧五五一上)。2.卷九一(大正二五‧七0三中)。3.卷六一(大正二五 ‧四九二下)。4.卷四三(大正二五‧三七0上──中)。
注【38-0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二三三中)。
注【38-009】『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大正八‧二九九下)。
注【38-010】『中阿含经』(七五)『净不动道经』(大正一‧五四二下── 五四三上)。『中部』 (一○六『不动利益经』(南传一一上‧三四二──三四五)。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dr!s!t!a$nta来说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种方便。 『摩诃般若经』中,说幻ma^ya^等十喻(1)。 『中论』依『般若经』 ,说幻、化等譬喻,是为了表 [P262] 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如卷四(大正三0‧三一中)说:
「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色等六尘,可总摄众生所知的一切法。在众生心境中,这一切似乎确实如此,其实是虚诳颠倒,而并非真是那样的。这是被譬喻为如阳焰,如梦等的意趣;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在无始惯习的意识中,虽多少知道虚假不实,而总觉得「假必依实」,「依实立假」。对这些譬喻,也会这样的解说,如幻化就分别为二,幻化者与幻化事。以为幻化事,当然是虚假不实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说是没有的。所以对幻化喻,就解说为幻化事──境相是空无有实的,能幻者──心识是不空的。『般若经』与龙树Na^ga^rjuna,却不是这样解说的,如『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三中──下)说: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从变化人再起变化人的譬喻,只是为了说明,能幻化者与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样。幻化等譬喻,是譬喻众缘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一切皆空。空是无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大智度论』卷六 [P263] (大正二五‧一0一下、一0五下)说:
「是十喻,为解空法故。……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识等)难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着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无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见、可闻,是不会错乱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恶、邪正,是历然不乱的,不坏世间法相。在世间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无有实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却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说易解空──十喻,比喻难解的虚伪不实。譬喻,应该理解说譬喻者的意趣所在!所以对那些以为没有幻事而有幻者,没有梦境而有梦心;有的以为梦境也是有的,不过错乱而已。不能理会说譬喻者的用心,专在语文上辨析问难,譬喻也就无用了!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吗?依经文,可以这么说,不过是不了义的。『摩诃般 [P264] 若波罗蜜经』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说: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
生灭法是如化的;不生不灭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这样说的,那是为新学菩萨所说的不了义教。如实的说,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当然也是如化的。『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2)。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门的究竟说。大乘法中,如对一切有为(生灭)法,说无为自性,无为自性与有为法异,那也是为新学者所作的不了义说。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二中)说:
「云何有为诸法相?……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这段经文,分别有为法相[性]与无为法相[性],无为法性就是诸法自性svabha^va。有为法外 [P265] 别立的诸法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入中论』所立的胜义自性相当(3)。『大智度论』卷五九解说(大正二五‧四八0下)为:
「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无为、诸法自性)」。
佛为引导众生,依二谛说法,说此说彼──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缘起与空性。其实,即有为为无为,即生死为涅槃,即缘起为空性。『中论』所说,只此无自性的如幻缘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为般若法门的究竟说。
注【39-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注【39-002】『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39-003】『入中论』卷五(汉藏教理院刊本二二──二三)。
注:[ ]内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