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38-001】『中阿含經』(一六九)『拘樓瘦無诤經』(大正一‧七0一中──下)。『中部』 (一叁九)『無诤分別經』(南傳一一下‧叁二0──叁二一)。
注【38-002】『雜阿含經』 卷九(大正二‧六二下)。 『中阿含經』(一二叁)『沙門二十億經』(大正一‧六一二上 [P261] ──中)。『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一二九)。
注【38-003】『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二0‧叁四二上)。『增支部』「叁集」(南傳一七‧四二二──四二叁)。
注【38-004】『雜阿含經』 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下──一四六上)。『增支部』「九集」(南傳二二上‧一二六── 一二七)。
注【38-00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八‧叁二五中)。
注【38-006】『大智度論』卷四二(大正二五‧叁六五上)。
注【38-007】『大智度論』:1.卷七0(大正二五‧五五一上)。2.卷九一(大正二五‧七0叁中)。3.卷六一(大正二五 ‧四九二下)。4.卷四叁(大正二五‧叁七0上──中)。
注【38-00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二叁叁中)。
注【38-00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一(大正八‧二九九下)。
注【38-010】『中阿含經』(七五)『淨不動道經』(大正一‧五四二下── 五四叁上)。『中部』 (一○六『不動利益經』(南傳一一上‧叁四二──叁四五)。
八 如幻──即空即假之緣起
『中論』在論破異執後,每舉譬喻dr!s!t!a$nta來說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種方便。 『摩诃般若經』中,說幻ma^ya^等十喻(1)。 『中論』依『般若經』 ,說幻、化等譬喻,是爲了表 [P262] 示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如卷四(大正叁0‧叁一中)說: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如幹闼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色等六塵,可總攝衆生所知的一切法。在衆生心境中,這一切似乎確實如此,其實是虛诳顛倒,而並非真是那樣的。這是被譬喻爲如陽焰,如夢等的意趣;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在無始慣習的意識中,雖多少知道虛假不實,而總覺得「假必依實」,「依實立假」。對這些譬喻,也會這樣的解說,如幻化就分別爲二,幻化者與幻化事。以爲幻化事,當然是虛假不實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說是沒有的。所以對幻化喻,就解說爲幻化事──境相是空無有實的,能幻者──心識是不空的。『般若經』與龍樹Na^ga^rjuna,卻不是這樣解說的,如『中論』卷叁(大正叁0‧二叁中──下)說: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如是變化人,複變作化人。如初變化人,是名爲作者;變化人所作,是則名爲業。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與夢,如炎亦如響」。
從變化人再起變化人的譬喻,只是爲了說明,能幻化者與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樣。幻化等譬喻,是譬喻衆緣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一切皆空。空是無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大智度論』卷六 [P263] (大正二五‧一0一下、一0五下)說:
「是十喻,爲解空法故。……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 「諸法雖空而有分別,有難解空,有易解空。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識等)難解空。……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種種難論,以此爲有;是十譬喻不爲其用,應更爲說余法門」。
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無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見、可聞,是不會錯亂的。世俗法中,因果、善惡、邪正,是曆然不亂的,不壞世間法相。在世間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無有實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卻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說易解空──十喻,比喻難解的虛僞不實。譬喻,應該理解說譬喻者的意趣所在!所以對那些以爲沒有幻事而有幻者,沒有夢境而有夢心;有的以爲夢境也是有的,不過錯亂而已。不能理會說譬喻者的用心,專在語文上辨析問難,譬喻也就無用了!
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嗎?依經文,可以這麼說,不過是不了義的。『摩诃般 [P264] 若波羅蜜經』卷二六(大正八‧四一六上)說:
「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變化」。 「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辟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诃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爲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說)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
生滅法是如化的;不生不滅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大乘法也有這樣說的,那是爲新學菩薩所說的不了義教。如實的說,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當然也是如化的。『小品般若經』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設複有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幻如夢」(2)。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門的究竟說。大乘法中,如對一切有爲(生滅)法,說無爲自性,無爲自性與有爲法異,那也是爲新學者所作的不了義說。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二九二中)說:
「雲何有爲諸法相?……雲何名無爲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雲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爲諸法相」。
這段經文,分別有爲法相[性]與無爲法相[性],無爲法性就是諸法自性svabha^va。有爲法外 [P265] 別立的諸法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與『入中論』所立的勝義自性相當(3)。『大智度論』卷五九解說(大正二五‧四八0下)爲:
「有爲善法是行處,無爲法是依止處,余無記、不善法,以舍離故不說;此是新發意菩薩所學。若得般若波羅蜜方便力,應無生忍,則不愛行法,不憎舍法;不離有爲法而有無爲法,是故不依止涅槃(無爲、諸法自性)」。
佛爲引導衆生,依二谛說法,說此說彼──生死與涅槃,有爲與無爲,緣起與空性。其實,即有爲爲無爲,即生死爲涅槃,即緣起爲空性。『中論』所說,只此無自性的如幻緣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爲般若法門的究竟說。
注【39-00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一七上)。
注【39-002】『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下)。
注【39-003】『入中論』卷五(漢藏教理院刊本二二──二叁)。
注:[ ]內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空之探究 第四章 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