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P12

  ..续本文上一页31;三四一──三四八)。

  注【124-020】『阿难四事经』(大正一四‧七五七下)。

  

  

  

  第四节 大乘是佛说

  [P1323]

  论到初期大乘经的传出,自然要论到「大乘是否佛说」。依一般的意见,释迦佛说的,是佛说,否则即使合于佛法,也是佛法而不是佛说。这是世俗的常情,不能说他是不对的。但在佛教中,「佛说」的意义,与世俗所见,是不大相同的。「是佛说」与「非佛说」的论诤,部派佛教时代,早就存在了。如『顺正理论』说:「诸部(派)经中,现见文义有差别故;由经有别,宗义不同。谓有诸部诵七有经,彼对法中建立中有;如是建立渐现观等。赞学、根本、异门等经,说一切有部中不诵。抚掌喻等众多契经,于余部中曾所未诵。虽有众经诸部同诵,然其名句互有差别」(1)。由于各部的经有多少,相同的也有文句上的差别,成为分部的主要原因。自部所诵的,当然「是佛说」;如自部所不诵的经,不许可的义理,就指为「非佛说」。例如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独有的『顺别处经』,经部Su^trava^din指为「非圣所说」(2)。分别说部 Vibhajyava^din系的『增壹阿含』中,有「心本净,客尘烦恼所染」经,而说一切有部是没有的,所以说:「若抱愚信,不敢非拨言此非经,应知此经违正理故,非了义说」(3)。这是早已有之的论诤,所以要讨论「是佛说」与「非佛说」,应该理解佛教经典的特性。释尊说法,当时并没有记录。存留于弟子内心的,只是佛说的影象教。领受佛说,忆持在心,依法修行,而再以语言表示出来,展转传诵:这是通过了弟子们内心的领解,所以多少会有些出入。佛灭后的「原始结集」,是少数长老的结集,经当时少数人的审定而成立,这是通过结集者的共同意解而认 [P1324] 可的。如不得大众的认可,如阿难A^nanda传佛「小小戒可舍」的遗命,虽是佛说,也会被否决,反而立「诃毁小小戒」的学处(4)。原始结集的「法」,是「蕴相应」、「界相应」、「处相应」、「因缘相应」、「谛相应」、「道品相应」,所以称为「相应修多罗」。不久,又集出「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以上一切,大体与『杂阿含经』相当。到佛灭百年,传出的经典更多,在固有的「相应」以外,又集成「中」、「长」、「增一」,这四部是一切部派所公认的(5)。当时,各方面传出的经典极多,或说是从「佛」听来的,或说从「和合众僧多闻耆旧」处听来的,或说从「众多比丘」听来的,或说从「一比丘」听来的。对传来的种种教说,到底是否佛说,以什么为取舍的标准?赤铜鍱部Ta^mras/a^t!i^ya说:「依经,依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说:「依经、依律、依法」。这就是「佛语具三相」:一、修多罗相应,二、不越毗尼,三、不违法性。修多罗相应与不越毗尼,是与原始集出的经律相顺的;不违法性,重于义理(论证的,体悟的),也就是「不违法相[性],是即佛说」(6)。这一勘辨「佛说」的标准,与非宗教的世俗的史实考辨不同,这是以佛弟子受持悟入的「佛法」为准绳,经多数人的共同审核而决定的。所以「佛说」,不能解说为「佛口亲说」,这么说就这么记录,而是根源于「佛说」,其实代表了当时佛弟子的公意。已结集的,并不等于「佛说」的一切,随时随地,还有新的教说传出,彼此所传及取舍不同,促成了部派的不断分化。自宗的「是佛说」,与自部大有 [P1325] 出入的,就指为「非佛说」。『阿含经』以外,由于「佛涅槃后对佛的永恒怀念」,是佛教界所共同的,所以传出了「菩萨譬喻」,「菩萨本生」,「佛譬喻」,佛「因缘」。传说在佛教界的,虽因时因地而有多少不同,而大体上是共同承认的,也就都是「佛说」的。这里面,孕育着佛菩萨──大乘佛教的种种特性。在部派中,阿毗达磨论也认为「是佛说」的。如『发智论』是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传说为迦旃延尼子Ka^tya^yani^putra造的,而『发智论』的广释──『大毗婆沙论』却说:「问:谁造此论?答:佛世尊」(7)。为了成立「阿毗达磨真是佛说」的权威性,『顺正理论』作了冗长的论究(8)。铜鍱部的七部阿毗达磨,依觉音Buddhaghos!a『论事』注,除『论事』以外,是佛在忉利天上,为佛母摩耶Ma^ya^说的(9)。「是佛说」的经、律、论,从佛灭以来,一直是这样的不断传出。西元前后,大乘经开始传出、书写,与部派佛教圣典的写出同时。富有特色的大乘经,与传统佛教的一部分,出入相当大。部派佛教者,忽略了自部圣典「是佛说」的意义;误以自部的圣典,都是王舍城Ra^jagr!ha结集的,这才引起了「大乘非佛说」的诤论。其实,一切佛法,都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那个部派)佛教界的共同心声。严格地说,从非宗教的「史」的立场,论辨大乘是否佛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结论的。因为部派佛教所有的圣典,也不能以释迦佛这么说,就这么结集流传,以证明是佛说的。

  

  「不违法相,是即佛说」,本于「佛语具三相」,是结集『阿含经』所持的准绳。如『成实 [P1326] 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三下)说:

  

  「是法根本,皆从佛出。是诸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如比[毘]尼中说:佛法名佛所说,弟子所说,变化所说,诸天所说。取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善语,皆是佛说」。

  

  『成实论』是一部容忍大乘的声闻论典。从『阿含』及『毗尼』所见,有佛说的,有(声闻)弟子们说的,有诸天说的,也有化人说的。但「声闻及天神等皆传佛语」,他们只是传述佛所说的,所以概括的说,一切都是佛说。『成实论』的见解,与大乘经的见解一致,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说:

  

   「佛诸弟子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于中学者,能证诸法相[性];证已,有所言说,皆与法相不相违背,以法相力故」。

  

  弟子们所说的法,不是自己说的,是依于佛力──依佛的加持而说。意思说,佛说法,弟子们照着去修证,悟到的法性,与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佛力(这是佛加持说的原始意义)。龙树 Na^ga^rjuna解说为:「我等当承佛威神为众人说,譬如传语人。……我等所说,即是佛说」 (10)。弟子们说法,不违佛说,从佛的根源而来,所以是佛说。这譬如从根发芽,长成了一株高大的树,枝叶扶疏。果实累累,当然是花、叶从枝生,果实从花生,而归根究底,一切都从根而出生。依据这一见地,『诸法无行经』说:「诸菩萨有所念,有所说,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 [P1327]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从佛出」(11)。『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能如是谛了斯义,如闻而说,为诸如来之所赞叹;不违法相,是即佛说」(12)。『海龙王经』说:「是诸文字,去来今佛所说。……以是之故,一切文字诸所言教,皆名佛言」(13)。『发觉净心经』说:「所有一切善言,皆是如来所说」(14)。所以依大乘经「佛说」的见解,「大乘是佛说」,不能说「是佛法而不是佛说」!

  

  初期大乘经的传出者,编集者,或重信仰,或重智慧,也有重悲愿的;或重佛,或重正法,或着重世俗的适应;或重理想,或兼顾现实;更通过了传出与编集者的意境,所以内容是不完全一致的。长期流传中的「佛说」,世俗神教的适应,误解或误传,也势所难免。所以说:「刊定真伪,制作经籍」(15)。好在早期结集的圣者们,对一切佛说,知道不同的理趣:有「吉祥悦意」的「世间悉檀」,「破斥犹豫」的「对治悉檀」,「满足希求」的「为人生善悉檀」,「显扬真义」的「第一义悉檀」。对不同性质的经典,应以不同宗趣去理解。初期大乘经也说:「若人能于如来所说文字语言章句,通达随顺,不违不逆,和合为一;随其义理,不随章句言辞,而善知言辞所应之相。知如来以何语说法,以何随宜说法,以何方便说法,以何法门说法,以何大悲说法。梵天!若菩萨能知如来以是五力说法,是菩萨能作佛事」(16)。「五力」,大体与「四悉檀」(加大悲)说相顺。如能正确的理解「四悉檀」,善知如来「五力」,就能正确理解一切「佛说 [P1328] 」。了义或不了义,如实说或方便说,曲应世俗或显扬真义,能正确的理会,那末无边「佛说」,适应一切而彰显正法。所怕的,以方便为真实,颠倒说法,那就要掩蔽佛法的真光了!

  

  

  注【125-001】『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三0上──中)。

  注【125-00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大正二九‧三五二下)。

  注【125-00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中)。

  注【125-004】如『铜鍱律』『小品』(南传四‧四三二)。又『大分别』(南传二‧二二六──二二七)。

  注【125-005】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八八)。

  注【125-006】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二二──二四)。

  注【125-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大正二七‧一上)。

  注【125-008】『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大正二九‧三二九下──三三0下)。

  注【125-009】『论事』「目次」所引(南传五七‧一)。

  注【125-010】『大智度论』卷四一(大正二五‧三五七下)。

  注【125-011】『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六一上)。

  注【125-012】『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大正八‧七三0下)。

  注【125-013】『海龙王经』卷一(大正一五‧一三七中)。

  注【125-014】『发觉净心经』卷上(大正一二‧四六中)。 [P1329]

  注【125-015】『阿难四事经』(大正一四‧七五七下)。

  注【125-016】『思益梵天所问, 经』卷二(大正一五‧四0下)。

  

  注:[ ]内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