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P12

  ..續本文上一頁31;叁四一──叁四八)。

  注【124-020】『阿難四事經』(大正一四‧七五七下)。

  

  

  

  第四節 大乘是佛說

  [P1323]

  論到初期大乘經的傳出,自然要論到「大乘是否佛說」。依一般的意見,釋迦佛說的,是佛說,否則即使合于佛法,也是佛法而不是佛說。這是世俗的常情,不能說他是不對的。但在佛教中,「佛說」的意義,與世俗所見,是不大相同的。「是佛說」與「非佛說」的論诤,部派佛教時代,早就存在了。如『順正理論』說:「諸部(派)經中,現見文義有差別故;由經有別,宗義不同。謂有諸部誦七有經,彼對法中建立中有;如是建立漸現觀等。贊學、根本、異門等經,說一切有部中不誦。撫掌喻等衆多契經,于余部中曾所未誦。雖有衆經諸部同誦,然其名句互有差別」(1)。由于各部的經有多少,相同的也有文句上的差別,成爲分部的主要原因。自部所誦的,當然「是佛說」;如自部所不誦的經,不許可的義理,就指爲「非佛說」。例如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獨有的『順別處經』,經部Su^trava^din指爲「非聖所說」(2)。分別說部 Vibhajyava^din系的『增壹阿含』中,有「心本淨,客塵煩惱所染」經,而說一切有部是沒有的,所以說:「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3)。這是早已有之的論诤,所以要討論「是佛說」與「非佛說」,應該理解佛教經典的特性。釋尊說法,當時並沒有記錄。存留于弟子內心的,只是佛說的影象教。領受佛說,憶持在心,依法修行,而再以語言表示出來,展轉傳誦:這是通過了弟子們內心的領解,所以多少會有些出入。佛滅後的「原始結集」,是少數長老的結集,經當時少數人的審定而成立,這是通過結集者的共同意解而認 [P1324] 可的。如不得大衆的認可,如阿難A^nanda傳佛「小小戒可舍」的遺命,雖是佛說,也會被否決,反而立「诃毀小小戒」的學處(4)。原始結集的「法」,是「蘊相應」、「界相應」、「處相應」、「因緣相應」、「谛相應」、「道品相應」,所以稱爲「相應修多羅」。不久,又集出「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以上一切,大體與『雜阿含經』相當。到佛滅百年,傳出的經典更多,在固有的「相應」以外,又集成「中」、「長」、「增一」,這四部是一切部派所公認的(5)。當時,各方面傳出的經典極多,或說是從「佛」聽來的,或說從「和合衆僧多聞耆舊」處聽來的,或說從「衆多比丘」聽來的,或說從「一比丘」聽來的。對傳來的種種教說,到底是否佛說,以什麼爲取舍的標准?赤銅鍱部Ta^mras/a^t!i^ya說:「依經,依律」。法藏部Dharmaguptaka說:「依經、依律、依法」。這就是「佛語具叁相」:一、修多羅相應,二、不越毗尼,叁、不違法性。修多羅相應與不越毗尼,是與原始集出的經律相順的;不違法性,重于義理(論證的,體悟的),也就是「不違法相[性],是即佛說」(6)。這一勘辨「佛說」的標准,與非宗教的世俗的史實考辨不同,這是以佛弟子受持悟入的「佛法」爲准繩,經多數人的共同審核而決定的。所以「佛說」,不能解說爲「佛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于「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公意。已結集的,並不等于「佛說」的一切,隨時隨地,還有新的教說傳出,彼此所傳及取舍不同,促成了部派的不斷分化。自宗的「是佛說」,與自部大有 [P1325] 出入的,就指爲「非佛說」。『阿含經』以外,由于「佛涅槃後對佛的永恒懷念」,是佛教界所共同的,所以傳出了「菩薩譬喻」,「菩薩本生」,「佛譬喻」,佛「因緣」。傳說在佛教界的,雖因時因地而有多少不同,而大體上是共同承認的,也就都是「佛說」的。這裏面,孕育著佛菩薩──大乘佛教的種種特性。在部派中,阿毗達磨論也認爲「是佛說」的。如『發智論』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論,傳說爲迦旃延尼子Ka^tya^yani^putra造的,而『發智論』的廣釋──『大毗婆沙論』卻說:「問:誰造此論?答:佛世尊」(7)。爲了成立「阿毗達磨真是佛說」的權威性,『順正理論』作了冗長的論究(8)。銅鍱部的七部阿毗達磨,依覺音Buddhaghos!a『論事』注,除『論事』以外,是佛在忉利天上,爲佛母摩耶Ma^ya^說的(9)。「是佛說」的經、律、論,從佛滅以來,一直是這樣的不斷傳出。西元前後,大乘經開始傳出、書寫,與部派佛教聖典的寫出同時。富有特色的大乘經,與傳統佛教的一部分,出入相當大。部派佛教者,忽略了自部聖典「是佛說」的意義;誤以自部的聖典,都是王舍城Ra^jagr!ha結集的,這才引起了「大乘非佛說」的诤論。其實,一切佛法,都代表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區、那個部派)佛教界的共同心聲。嚴格地說,從非宗教的「史」的立場,論辨大乘是否佛說,是沒有必要的,也是沒有結論的。因爲部派佛教所有的聖典,也不能以釋迦佛這麼說,就這麼結集流傳,以證明是佛說的。

  

  「不違法相,是即佛說」,本于「佛語具叁相」,是結集『阿含經』所持的准繩。如『成實 [P1326] 論)卷一(大正叁二‧二四叁下)說:

  

  「是法根本,皆從佛出。是諸聲聞及天神等,皆傳佛語。如比[毘]尼中說:佛法名佛所說,弟子所說,變化所說,諸天所說。取要言之,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

  

  『成實論』是一部容忍大乘的聲聞論典。從『阿含』及『毗尼』所見,有佛說的,有(聲聞)弟子們說的,有諸天說的,也有化人說的。但「聲聞及天神等皆傳佛語」,他們只是傳述佛所說的,所以概括的說,一切都是佛說。『成實論』的見解,與大乘經的見解一致,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叁七中)說:

  

   「佛諸弟子敢有所說,皆是佛力。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于中學者,能證諸法相[性];證已,有所言說,皆與法相不相違背,以法相力故」。

  

  弟子們所說的法,不是自己說的,是依于佛力──依佛的加持而說。意思說,佛說法,弟子們照著去修證,悟到的法性,與佛沒有差別,所以說是佛力(這是佛加持說的原始意義)。龍樹 Na^ga^rjuna解說爲:「我等當承佛威神爲衆人說,譬如傳語人。……我等所說,即是佛說」 (10)。弟子們說法,不違佛說,從佛的根源而來,所以是佛說。這譬如從根發芽,長成了一株高大的樹,枝葉扶疏。果實累累,當然是花、葉從枝生,果實從花生,而歸根究底,一切都從根而出生。依據這一見地,『諸法無行經』說:「諸菩薩有所念,有所說,有所思惟,皆是佛之神力。 [P1327]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佛出」(11)。『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能如是谛了斯義,如聞而說,爲諸如來之所贊歎;不違法相,是即佛說」(12)。『海龍王經』說:「是諸文字,去來今佛所說。……以是之故,一切文字諸所言教,皆名佛言」(13)。『發覺淨心經』說:「所有一切善言,皆是如來所說」(14)。所以依大乘經「佛說」的見解,「大乘是佛說」,不能說「是佛法而不是佛說」!

  

  初期大乘經的傳出者,編集者,或重信仰,或重智慧,也有重悲願的;或重佛,或重正法,或著重世俗的適應;或重理想,或兼顧現實;更通過了傳出與編集者的意境,所以內容是不完全一致的。長期流傳中的「佛說」,世俗神教的適應,誤解或誤傳,也勢所難免。所以說:「刊定真僞,製作經籍」(15)。好在早期結集的聖者們,對一切佛說,知道不同的理趣:有「吉祥悅意」的「世間悉檀」,「破斥猶豫」的「對治悉檀」,「滿足希求」的「爲人生善悉檀」,「顯揚真義」的「第一義悉檀」。對不同性質的經典,應以不同宗趣去理解。初期大乘經也說:「若人能于如來所說文字語言章句,通達隨順,不違不逆,和合爲一;隨其義理,不隨章句言辭,而善知言辭所應之相。知如來以何語說法,以何隨宜說法,以何方便說法,以何法門說法,以何大悲說法。梵天!若菩薩能知如來以是五力說法,是菩薩能作佛事」(16)。「五力」,大體與「四悉檀」(加大悲)說相順。如能正確的理解「四悉檀」,善知如來「五力」,就能正確理解一切「佛說 [P1328] 」。了義或不了義,如實說或方便說,曲應世俗或顯揚真義,能正確的理會,那末無邊「佛說」,適應一切而彰顯正法。所怕的,以方便爲真實,顛倒說法,那就要掩蔽佛法的真光了!

  

  

  注【125-001】『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叁0上──中)。

  注【125-00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大正二九‧叁五二下)。

  注【125-003】『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叁叁中)。

  注【125-004】如『銅鍱律』『小品』(南傳四‧四叁二)。又『大分別』(南傳二‧二二六──二二七)。

  注【125-005】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七八八)。

  注【125-006】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二二──二四)。

  注【125-007】『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大正二七‧一上)。

  注【125-008】『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大正二九‧叁二九下──叁叁0下)。

  注【125-009】『論事』「目次」所引(南傳五七‧一)。

  注【125-010】『大智度論』卷四一(大正二五‧叁五七下)。

  注【125-011】『諸法無行經』卷下(大正一五‧七六一上)。

  注【125-012】『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八‧七叁0下)。

  注【125-013】『海龍王經』卷一(大正一五‧一叁七中)。

  注【125-014】『發覺淨心經』卷上(大正一二‧四六中)。 [P1329]

  注【125-015】『阿難四事經』(大正一四‧七五七下)。

  注【125-016】『思益梵天所問, 經』卷二(大正一五‧四0下)。

  

  注:[ ]內之字,比其他字稍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