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有说到的,如吴支谦所译『阿难四事经』(大正一四‧七五七下)说:
「沙门、梵志,……或居寺舍,或处山泽、树下、冢间,皆知宿命,分别真伪,制作经籍,为世桥梁」。
沙门与梵志,指佛教的出家比丘,与在家弟子,都是净修梵行的。他们得宿命智,所以能「 [P1317] 分别真伪,制作经籍」,经典是由他们「制作」而传出来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小品般若经』说:「多有善男子、善女人,精进不懈故,般若波罗蜜不求而得。……舍利弗!法应尔。若有菩萨为诸众生,示教利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自于中学,是人转身,应诸波罗蜜经,亦不求而得」(14)。大乘初兴时,大乘经的传出不多,要求得大乘经,可说是不大容易的。然依经文说,如能精进不懈怠的,般若波罗蜜法门,会不求而自得的。如自己求佛道,也劝发人求无上菩提,那末到下一生,与波罗蜜相应的大乘经,也会不求而得的。到底是怎样的「不求而得」,虽经说不明,但大抵与『菩萨藏会』、『富楼那会』的「自然现前」相同。这是对于大乘深经传出最忠实的记录!『小品般若经』的古译,汉支娄迦谶Lokaraks!a所译『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四四六下)说: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会复自得」。 「舍利弗问佛:从是波罗蜜中,可出经卷耶?佛语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罗蜜者,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为经卷。(「何以故」)」? 「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劝助之为说法,皆令欢喜学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复学是法;用是故,所生处转得六波罗蜜」。
比对二种译本,「汉译本」多了佛答舍利弗S/a^riputra一段。这一段,正说明了深入般 [P1318] 若波罗蜜的,能从中传出一一深法为经卷。初期大乘经,是这样传出来的,与『阿难四事经』的「分别真伪,制作经籍」,意见完全相合。
在佛与菩萨圣德的信仰中,经修持而呈现于自心的──法法不二,不落言诠的理境,或佛像现前等事相,表现为文句而传出来的,初期的大乘教徒,确信为「是佛所说」的,受到了部分传统佛教的反对。当时,经典的书写开始流行,所以「下品般若」中,在读、诵以外,提倡写经、供养,以促进法门的流通。初期大乘经是怎样传出的,经典自身本有明确的表示,但书写传出的经典多了,而这些都不是初期结集所说到的,不免引起部派佛教的责难,所以大乘教徒有了新的解说。如『龙树传』说:「雪山中深远处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与之」。又说:龙树Na^ga^rjuna入龙宫,「得诸经一箱」(15)。这是说,大乘经是从藏在佛塔中,龙宫中而取得的。『大智度论』也传说:「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16) 。这些传说,表示了书写经典的流传以后,为了应付反对者「非佛说」的呼声,大乘教徒放弃了初期大乘经中,关于「大乘经是佛说」的立场,而采取适应世俗的解说。这种见解,『般舟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三‧九一一中)已这样说:
「现世于此受我教,分别供养是舍利。安谛受习佛所化,皆悉讽诵有所付,着于塔寺及山中,若付天龙干陀罗,各各转授经卷已,寿命终讫生天上」(17)。 [P1319]
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说:「阿阇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于金叶上书此经已,并藏去之。……阿叔迦王……取舍利箱。……尔时,因陀舍摩法师,从于宝箱出此经王,安置北方多人住处。此经又无多人识知,……此经多隐在箱箧中」(18)。经是早就有了的;经与舍利相关联,藏在山中、寺塔,与『般舟三昧经』的解说相同。后起的南天铁塔说,也只是这类传说的延续。有了书写的经典,从古旧的寺塔中发现出来,是偶有可能的事实。但将一切大乘经,解说为早已有之,藏在天上、龙宫、古塔,再流传到人间。不是合理的解说。大乘经怎样的传出?应依初期大乘经自身所表示的意见去理解!
初期大乘经的传出情形,在中国古代,倒有过类似的。如明成祖后──大明仁孝皇后,在洪武三十一年(西元一三九九)正月朔旦,梦见观音菩萨,引入耆阇崛山菩提场,口授『第一希有大功德经』,经文有很多的咒语。醒来,把经记录下来。并在永乐元年(西元一四0三),写了一篇经序,记述诵经免难的事实。永乐五年(西元一四0七),皇太子高炽、汉王高煦、赵王高燧,都写了一篇后序(19),这是梦中得经的事。
类似天神传授的,如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五(大正五五‧四0二上──中)说:
「宝顶经一卷,……序七世经一卷。右二十一种经,凡三十五卷。……齐末,太学博士江 [P1320] 泌处女尼子所出。初,尼子年在龆!C裾,有时闭目静坐,诵出此经。或说上天,或称神授。发言通利,有如宿习,令人写出,俄而还止。经历旬朔,续复如前。京都道俗,咸传其异。今上敕见,面问所以,其依事奉答,不异常人。然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许。后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园寺。……此尼以天监四年三月亡」。
齐江泌的女儿尼子,「笃信正法,少修梵行」,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从九岁──永元元年起,尼子就会「闭目静坐诵出」。「或说上天,或称神(天)授」。等到停止了,就与常人一样,不会诵出。「今上」──梁武帝曾特地召见,当面问他诵出的情形。天监四年──十六岁,他在「台内(即宫城内)华光殿」,诵出了一卷『喻陀卫经』。这是真人真事,不可能是伪造的。我以为,这是大乘经所说「天授」的一类。僧佑以为:「推寻往古,不无此事,但义非金口(所说),又无师译,(写出者)取舍兼怀,故附之疑例」。僧佑并不否定这一事实,但依世俗的历史观点,总觉得这不是佛说的,又不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所以只能说是「疑经」,不能作为真正的佛经,那里知道初期大乘经的传出,也有这样传出的呢!
大乘在不同情况下传出来,然经典的成立,尤其是文句繁长的经典,都经过了复杂的过程而形成的。如「般若法门」,根本是「诸法无受三昧」,直示菩萨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然在传授中,已有了两个不同的传授;又有「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种不可得」──菩萨不可得,般若不 [P1321] 可得的教授。法门的传授,每附以解说,后来就综合为一。如般若极深,不容易了解,为了传布,以读、诵、解说、书写等为方便。说信受持经的德,毁谤的过失。在长期流传中,这些,连般若流行到北天竺,也都集合为一。所以法门在流传中,当时的情形,解说,故事(譬喻)等,都会类集在一起,文句不断的增广起来。有人将流传中纂集成部,决不自以为创作的,作伪的。当然,纂集者刊定、编次,是必要的。所以说:「皆知宿命,分别真伪,制作经籍,为世桥梁」(20) 。
注【124-001】『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二‧九九六下)。『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二‧九八0中)。
注【124-00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注【124-00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七(大正二七‧一九三下)。
注【124-004】『海龙王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五四上)。
注【124-005】『持世经』卷二(大正一四‧六五一下)。『持人菩萨经』卷二(大正一四‧六三0上)。
注【124-006】『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八0上)。
注【124-007】『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二‧九九六上──下)。『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中(大正一二‧九七九中 ──九八0中)。
注【124-008】『大宝积经』卷四八『菩萨藏会』(大正一一‧二八五上)。 [P1322]
注【124-009】『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0上──五八一中)。
注【124-010】『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五上、九0五下)。『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一(大正一三‧八七六上)。
注【124-01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五八一下)。
注【124-012】『持世经』卷一(大正一四‧六四二上)。
注【124-013】『持世经』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六上)。
注【124-01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下)。
注【124-015】『龙树菩萨传』(大正五0‧一八五下──一八六上)。
注【124-016】『大智度论』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
注【124-017】『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三(大正一三‧八八五上)。
注【124-018】『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下(大正九‧三一五下──三一六上)。『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卷一0(大正九‧三六五上──中)。
注【124-019】『第一希有大功德经』(续一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