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說到的,如吳支謙所譯『阿難四事經』(大正一四‧七五七下)說:
「沙門、梵志,……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冢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僞,製作經籍,爲世橋梁」。
沙門與梵志,指佛教的出家比丘,與在家弟子,都是淨修梵行的。他們得宿命智,所以能「 [P1317] 分別真僞,製作經籍」,經典是由他們「製作」而傳出來的。鸠摩羅什Kuma^raji^va所譯『小品般若經』說:「多有善男子、善女人,精進不懈故,般若波羅蜜不求而得。……舍利弗!法應爾。若有菩薩爲諸衆生,示教利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自于中學,是人轉身,應諸波羅蜜經,亦不求而得」(14)。大乘初興時,大乘經的傳出不多,要求得大乘經,可說是不大容易的。然依經文說,如能精進不懈怠的,般若波羅蜜法門,會不求而自得的。如自己求佛道,也勸發人求無上菩提,那末到下一生,與波羅蜜相應的大乘經,也會不求而得的。到底是怎樣的「不求而得」,雖經說不明,但大抵與『菩薩藏會』、『富樓那會』的「自然現前」相同。這是對于大乘深經傳出最忠實的記錄!『小品般若經』的古譯,漢支婁迦谶Lokaraks!a所譯『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四四六下)說:
「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會複自得」。 「舍利弗問佛:從是波羅蜜中,可出經卷耶?佛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蜜者,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爲經卷。(「何以故」)」? 「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勸助之爲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複學是法;用是故,所生處轉得六波羅蜜」。
比對二種譯本,「漢譯本」多了佛答舍利弗S/a^riputra一段。這一段,正說明了深入般 [P1318] 若波羅蜜的,能從中傳出一一深法爲經卷。初期大乘經,是這樣傳出來的,與『阿難四事經』的「分別真僞,製作經籍」,意見完全相合。
在佛與菩薩聖德的信仰中,經修持而呈現于自心的──法法不二,不落言诠的理境,或佛像現前等事相,表現爲文句而傳出來的,初期的大乘教徒,確信爲「是佛所說」的,受到了部分傳統佛教的反對。當時,經典的書寫開始流行,所以「下品般若」中,在讀、誦以外,提倡寫經、供養,以促進法門的流通。初期大乘經是怎樣傳出的,經典自身本有明確的表示,但書寫傳出的經典多了,而這些都不是初期結集所說到的,不免引起部派佛教的責難,所以大乘教徒有了新的解說。如『龍樹傳』說:「雪山中深遠處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經與之」。又說:龍樹Na^ga^rjuna入龍宮,「得諸經一箱」(15)。這是說,大乘經是從藏在佛塔中,龍宮中而取得的。『大智度論』也傳說:「佛滅度後,文殊屍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16) 。這些傳說,表示了書寫經典的流傳以後,爲了應付反對者「非佛說」的呼聲,大乘教徒放棄了初期大乘經中,關于「大乘經是佛說」的立場,而采取適應世俗的解說。這種見解,『般舟叁昧經』卷中(大正一叁‧九一一中)已這樣說:
「現世于此受我教,分別供養是舍利。安谛受習佛所化,皆悉諷誦有所付,著于塔寺及山中,若付天龍幹陀羅,各各轉授經卷已,壽命終訖生天上」(17)。 [P1319]
宋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所譯『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說:「阿阇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于金葉上書此經已,並藏去之。……阿叔迦王……取舍利箱。……爾時,因陀舍摩法師,從于寶箱出此經王,安置北方多人住處。此經又無多人識知,……此經多隱在箱箧中」(18)。經是早就有了的;經與舍利相關聯,藏在山中、寺塔,與『般舟叁昧經』的解說相同。後起的南天鐵塔說,也只是這類傳說的延續。有了書寫的經典,從古舊的寺塔中發現出來,是偶有可能的事實。但將一切大乘經,解說爲早已有之,藏在天上、龍宮、古塔,再流傳到人間。不是合理的解說。大乘經怎樣的傳出?應依初期大乘經自身所表示的意見去理解!
初期大乘經的傳出情形,在中國古代,倒有過類似的。如明成祖後──大明仁孝皇後,在洪武叁十一年(西元一叁九九)正月朔旦,夢見觀音菩薩,引入耆阇崛山菩提場,口授『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經文有很多的咒語。醒來,把經記錄下來。並在永樂元年(西元一四0叁),寫了一篇經序,記述誦經免難的事實。永樂五年(西元一四0七),皇太子高熾、漢王高煦、趙王高燧,都寫了一篇後序(19),這是夢中得經的事。
類似天神傳授的,如僧佑『出叁藏記集』卷五(大正五五‧四0二上──中)說:
「寶頂經一卷,……序七世經一卷。右二十一種經,凡叁十五卷。……齊末,太學博士江 [P1320] 泌處女尼子所出。初,尼子年在龆!C裾,有時閉目靜坐,誦出此經。或說上天,或稱神授。發言通利,有如宿習,令人寫出,俄而還止。經曆旬朔,續複如前。京都道俗,鹹傳其異。今上敕見,面問所以,其依事奉答,不異常人。然笃信正法,少修梵行,父母欲嫁之,誓而弗許。後遂出家,名僧法,住青園寺。……此尼以天監四年叁月亡」。
齊江泌的女兒尼子,「笃信正法,少修梵行」,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從九歲──永元元年起,尼子就會「閉目靜坐誦出」。「或說上天,或稱神(天)授」。等到停止了,就與常人一樣,不會誦出。「今上」──梁武帝曾特地召見,當面問他誦出的情形。天監四年──十六歲,他在「臺內(即宮城內)華光殿」,誦出了一卷『喻陀衛經』。這是真人真事,不可能是僞造的。我以爲,這是大乘經所說「天授」的一類。僧佑以爲:「推尋往古,不無此事,但義非金口(所說),又無師譯,(寫出者)取舍兼懷,故附之疑例」。僧佑並不否定這一事實,但依世俗的曆史觀點,總覺得這不是佛說的,又不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所以只能說是「疑經」,不能作爲真正的佛經,那裏知道初期大乘經的傳出,也有這樣傳出的呢!
大乘在不同情況下傳出來,然經典的成立,尤其是文句繁長的經典,都經過了複雜的過程而形成的。如「般若法門」,根本是「諸法無受叁昧」,直示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然在傳授中,已有了兩個不同的傳授;又有「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般若不 [P1321] 可得的教授。法門的傳授,每附以解說,後來就綜合爲一。如般若極深,不容易了解,爲了傳布,以讀、誦、解說、書寫等爲方便。說信受持經的德,毀謗的過失。在長期流傳中,這些,連般若流行到北天竺,也都集合爲一。所以法門在流傳中,當時的情形,解說,故事(譬喻)等,都會類集在一起,文句不斷的增廣起來。有人將流傳中纂集成部,決不自以爲創作的,作僞的。當然,纂集者刊定、編次,是必要的。所以說:「皆知宿命,分別真僞,製作經籍,爲世橋梁」(20) 。
注【124-001】『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卷中(大正一二‧九九六下)。『等集衆德叁昧經』卷中(大正一二‧九八0中)。
注【124-002】『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一五(大正二九‧四一六中)。
注【124-003】『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叁七(大正二七‧一九叁下)。
注【124-004】『海龍王經』卷四(大正一五‧一五四上)。
注【124-005】『持世經』卷二(大正一四‧六五一下)。『持人菩薩經』卷二(大正一四‧六叁0上)。
注【124-006】『大寶積經』卷一四『密迹金剛力士會』(大正一一‧八0上)。
注【124-007】『集一切福德叁昧經』卷中(大正一二‧九九六上──下)。『等集衆德叁昧經』卷中(大正一二‧九七九中 ──九八0中)。
注【124-008】『大寶積經』卷四八『菩薩藏會』(大正一一‧二八五上)。 [P1322]
注【124-009】『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0上──五八一中)。
注【124-010】『般舟叁昧經』卷上(大正一叁‧九0五上、九0五下)。『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一(大正一叁‧八七六上)。
注【124-01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0(大正八‧五八一下)。
注【124-012】『持世經』卷一(大正一四‧六四二上)。
注【124-013】『持世經』卷一(大正一四‧六四六上)。
注【124-014】『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五五五下)。
注【124-015】『龍樹菩薩傳』(大正五0‧一八五下──一八六上)。
注【124-016】『大智度論』卷一00(大正二五‧七五六中)。
注【124-017】『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卷叁(大正一叁‧八八五上)。
注【124-018】『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下(大正九‧叁一五下──叁一六上)。『大薩遮尼幹子受記經』卷一0(大正九‧叁六五上──中)。
注【124-019】『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續一R…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