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2「净戒圆满」┘
3「现行」─── 824
4「学胜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终)830 831
[P664]
5「学差别」── 832
ⅩⅡ颂1「安立」
2「有变异」── 833 834 835 836
837
3〔润泽〕───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镜」── 851 852 853 854
6「记别」依四证净──855 856
依五随念──857
依六随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0终)
(卷九八终)
在上面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一、论的前三分(行‧处‧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都与经文相合。论文所抉择的契经,与现存的『杂阿含经』,决定是同一诵本。第四「菩提分法择摄」中,经文多而论义少,次第也略有倒乱,特别是「根」、「力」、「觉分」、「道分」 [P665] 部分。然大体来说,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许论义减略些;应该是经文有过多少的增补。二、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经文的缺佚,而主要是采取『中阿含经』来补充。已经比对出的,共有三一经。『中阿含经』,是初期佛法中,经整理,阐发,抉择分别而来的圣典,是说一切有部所特别重视的。『杂阿含经』为主,『中阿含经』为助,加以抉择,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三、论义在每一类的开端,大抵有「总义」、「安立」。这都是论义的总说,不是抉择一经的。四、『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念住」的初颂,「当经本第二十三,旧佚」。「正断」与「神足」颂,「当经本卷二十五,旧佚」(3)。这是因为『杂阿含经』五0卷中,误编有『无忧王经』二卷。除去了,卷数就不足,所以据此以推想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但从对比中,知道这是不对的。「念住」的初颂,不是经文的缺佚,而是抉择『中阿含经』。「正断」与「神足」颂,的确是『杂阿含经』缺佚了。其实,「根」也是有缺文的。因为,「根」颂先明「安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约六根说;然后明信等五根。经文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4)。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后的三根。有三根,为什么没其他的根呢?「根」与「力」,『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是以五根、五力为主的,但并不限于五根、五力。所以从前列三根,比对论颂,可以断定为有了缺失。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一八五经,比汉译的要广得多。七品的经文,当然是以五根为主的。而第三「 [P666] 六根品」,有「女、男、命」── 三根;「未知当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苦、喜、忧、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颂的「所行境」,明六根领境的差别,(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于涅槃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相应部』「根相应」的四一经(5),意义完全相合。所以今断定为:「正断」、「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总合起来,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所缺的另一卷经,应为卷二二。所缺失的,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为了二卷的缺失,才误以『无忧王经』编入的。而后来又卷帙错乱,以「念住」经为二四,『无忧王经』这才分编在二三与二五了。
现在,对于这一部分(「修多罗」),依『杂阿含经』,而论定次第如下:
蕴第一 卷一(一──三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卷二(三 三──五八)卷五(一0三──一一0) 处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三0──二五五)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卷一三(三0四──三四二) [P667] 缘起食谛界第三 「缘起」卷一二(二八三──三0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 ──三七0)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谛」卷一五(三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三)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三九) 「正断」(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三) 「觉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P668] 「学」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三0(八三0──八三二) 「证净」卷三0(八三三──八六0)
注【72-001】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注【72-002】经文编目,依『大正藏经』。
注【72-003】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四0)。
注【72-004】『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注【72-005】『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
第三项 祇夜(二)
称为「结集品」的「祇夜」,是『杂阿含经』中,以偈颂问答说法,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杂阿含经』这一部分的次第,也是错乱的。好在有『别译杂阿含经』,可比对而得到完整的次第,这是近代学者整理的成绩(1)。『别译杂阿含经』,「失译」「附秦录」。『大正藏』依「高丽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诵」与「二诵」,次第非常紊乱。「宋藏」等本分为二0卷,次第较为合理。「别译」本,结颂也多数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学者,都依这二0卷本,比对『杂阿含经』。然而「别译本」,在分卷方面,也有不近情的。分卷,是译者所分的;篇 [P669] 幅的长短,前后都相近。依『大正藏』来说,每卷约六或七页(也有长达九页的)。而「别译本」的卷一三‧卷一四,每卷仅三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次第也未必合于原有次第,如卷一到一二,是偈颂。卷一三到一九,是长行;这是属于另一部分的(佛所说分)。卷二0,又是偈颂,体例不免杂乱。依『杂阿含经』,这是连接卷一二以下的。而且,卷二0也只有三页,比对『杂阿含经』,原来脱落了一大段。还有,「别译本」的结颂中有,而经文没有的,却存在于『杂阿含经』中。如二五七经下的结颂,有「龙!6虎」,而经文缺;恰与『杂阿含经』的一二一九经相合 (2)。一六0经下,结颂有「十二」,经文也没有,但与『杂阿含经』的九三三经相合(3)。所以「别译」二0卷本,次第与内容,大体可信,而多少也要依『杂阿含经』来校正的。现在依「别译本」卷一到一二,及卷二0──偈颂部分,比对『杂阿含经』,以推定这一部分的应有次第。
图片
〔别译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一──一九 │一0六二──一0八0─── 卷三八
卷一─┤ │
└─二0──二二 │一0八一──一0八三─┐
┌─二三──三二 │一0八四──一0九三─┼─ 卷三九
卷二─┤ (缺) │一0九四──一一0三─┘
└─三三──四二 │一一0四──一一一三─┐
[P670]
┌─四三──四八、五0 │一一一四──一一二0─┴─ 卷四0
卷三─┼─四九、五一、五二 │一二二二──一二二四─┐
├─ (缺) │一二二五───────┼─卷四六
└─五三──六二 │一二二六──一二三五─┤
┌─六三──六七 │一二三六──一二四0─┘
卷四─┤ │
└─六八──八三 │一一四五──一一六0─┬─ 卷四二
┌─八四──八六 │一一六一──一一六三─┘
├─八七 │(缺)
卷五─┼─八八 ──九一 │八八──九一───┐
├─二五八──二六八 │九二──一0二──┴────卷四
├─九二 ──一00 │一一七八──一一八七─┐
└─一0一──一0六 │一一八八──一一九三─┼─卷四四
┌─一0七──一一0 │一一九四──一一九七─┘
卷六─┤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应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