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應教▪P5

  ..續本文上一頁 2「淨戒圓滿」┘

   3「現行」─── 824

   4「學勝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終)830 831

  [P664]

  

   5「學差別」── 832

  ⅩⅡ頌1「安立」

   2「有變異」── 833 834 835 836

   837

   3〔潤澤〕───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鏡」── 851 852 853 854

   6「記別」依四證淨──855 856

   依五隨念──857

   依六隨念──858 859 860(以上卷叁0終)

   (卷九八終)

  

  

  

  在上面的比對中,可以理解到:一、論的前叁分(行‧處‧緣起食谛界),內容上,次第上,都與經文相合。論文所抉擇的契經,與現存的『雜阿含經』,決定是同一誦本。第四「菩提分法擇攝」中,經文多而論義少,次第也略有倒亂,特別是「根」、「力」、「覺分」、「道分」 [P665] 部分。然大體來說,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許論義減略些;應該是經文有過多少的增補。二、有論義而沒有經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經文的缺佚,而主要是采取『中阿含經』來補充。已經比對出的,共有叁一經。『中阿含經』,是初期佛法中,經整理,闡發,抉擇分別而來的聖典,是說一切有部所特別重視的。『雜阿含經』爲主,『中阿含經』爲助,加以抉擇,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叁、論義在每一類的開端,大抵有「總義」、「安立」。這都是論義的總說,不是抉擇一經的。四、『雜阿含經刊定記』,以爲「念住」的初頌,「當經本第二十叁,舊佚」。「正斷」與「神足」頌,「當經本卷二十五,舊佚」(3)。這是因爲『雜阿含經』五0卷中,誤編有『無憂王經』二卷。除去了,卷數就不足,所以據此以推想漢譯『雜阿含經』的原形。但從對比中,知道這是不對的。「念住」的初頌,不是經文的缺佚,而是抉擇『中阿含經』。「正斷」與「神足」頌,的確是『雜阿含經』缺佚了。其實,「根」也是有缺文的。因爲,「根」頌先明「安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約六根說;然後明信等五根。經文卷二六,開始就說:「有叁根:未知當知根、知根、無知根」(4)。這叁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後的叁根。有叁根,爲什麼沒其他的根呢?「根」與「力」,『雜阿含經』與『相應部』,都是以五根、五力爲主的,但並不限于五根、五力。所以從前列叁根,比對論頌,可以斷定爲有了缺失。考『相應部』的「根相應」,共七品、一八五經,比漢譯的要廣得多。七品的經文,當然是以五根爲主的。而第叁「 [P666] 六根品」,有「女、男、命」── 叁根;「未知當知、知已、具知」──叁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樂根品」,明「樂、苦、喜、憂、舍」──五根。總合起來,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論頌的「所行境」,明六根領境的差別,(修四念住、七覺分,得明解脫),而歸于涅槃的無對。這雖然內容廣了些,與『相應部』「根相應」的四一經(5),意義完全相合。所以今斷定爲:「正斷」、「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總合起來,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所缺的另一卷經,應爲卷二二。所缺失的,爲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爲了二卷的缺失,才誤以『無憂王經』編入的。而後來又卷帙錯亂,以「念住」經爲二四,『無憂王經』這才分編在二叁與二五了。

  

  現在,對于這一部分(「修多羅」),依『雜阿含經』,而論定次第如下:

  

   蘊第一 卷一(一──叁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叁(五九──八七)卷二(叁 叁──五八)卷五(一0叁──一一0) 處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叁0──二五五)卷四叁(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叁──二八二)卷一叁(叁0四──叁四二) [P667] 緣起食谛界第叁 「緣起」卷一二(二八叁──叁0叁) 卷一四(叁四叁──叁六四) 卷一五(叁六五 ──叁七0) 「食」卷一五(叁七一──叁七八) 「谛」卷一五(叁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叁)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叁九) 「正斷」(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叁) 「覺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P668] 「學」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叁0(八叁0──八叁二) 「證淨」卷叁0(八叁叁──八六0)

  

  

  注【72-001】呂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叁叁──二四一)。

  注【72-002】經文編目,依『大正藏經』。

  注【72-003】呂澄『雜阿含經刊定記』(『內學』第一輯二四0)。

  注【72-004】『雜阿含經』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注【72-005】『相應部』「根相應」(南傳一六下‧四0──四一)。

  

  第叁項 祇夜(二)

  稱爲「結集品」的「祇夜」,是『雜阿含經』中,以偈頌問答說法,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雜阿含經』這一部分的次第,也是錯亂的。好在有『別譯雜阿含經』,可比對而得到完整的次第,這是近代學者整理的成績(1)。『別譯雜阿含經』,「失譯」「附秦錄」。『大正藏』依「高麗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誦」與「二誦」,次第非常紊亂。「宋藏」等本分爲二0卷,次第較爲合理。「別譯」本,結頌也多數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學者,都依這二0卷本,比對『雜阿含經』。然而「別譯本」,在分卷方面,也有不近情的。分卷,是譯者所分的;篇 [P669] 幅的長短,前後都相近。依『大正藏』來說,每卷約六或七頁(也有長達九頁的)。而「別譯本」的卷一叁‧卷一四,每卷僅叁頁,這顯然是有問題的。次第也未必合于原有次第,如卷一到一二,是偈頌。卷一叁到一九,是長行;這是屬于另一部分的(佛所說分)。卷二0,又是偈頌,體例不免雜亂。依『雜阿含經』,這是連接卷一二以下的。而且,卷二0也只有叁頁,比對『雜阿含經』,原來脫落了一大段。還有,「別譯本」的結頌中有,而經文沒有的,卻存在于『雜阿含經』中。如二五七經下的結頌,有「龍!6虎」,而經文缺;恰與『雜阿含經』的一二一九經相合 (2)。一六0經下,結頌有「十二」,經文也沒有,但與『雜阿含經』的九叁叁經相合(3)。所以「別譯」二0卷本,次第與內容,大體可信,而多少也要依『雜阿含經』來校正的。現在依「別譯本」卷一到一二,及卷二0──偈頌部分,比對『雜阿含經』,以推定這一部分的應有次第。

  

  圖片

   〔別譯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一──一九 │一0六二──一0八0─── 卷叁八

   卷一─┤ │

   └─二0──二二 │一0八一──一0八叁─┐

   ┌─二叁──叁二 │一0八四──一0九叁─┼─ 卷叁九

   卷二─┤ (缺) │一0九四──一一0叁─┘

   └─叁叁──四二 │一一0四──一一一叁─┐

  [P670]

  

   ┌─四叁──四八、五0 │一一一四──一一二0─┴─ 卷四0

   卷叁─┼─四九、五一、五二 │一二二二──一二二四─┐

   ├─ (缺) │一二二五───────┼─卷四六

   └─五叁──六二 │一二二六──一二叁五─┤

   ┌─六叁──六七 │一二叁六──一二四0─┘

   卷四─┤ │

   └─六八──八叁 │一一四五──一一六0─┬─ 卷四二

   ┌─八四──八六 │一一六一──一一六叁─┘

   ├─八七 │(缺)

   卷五─┼─八八 ──九一 │八八──九一───┐

   ├─二五八──二六八 │九二──一0二──┴────卷四

   ├─九二 ──一00 │一一七八──一一八七─┐

   └─一0一──一0六 │一一八八──一一九叁─┼─卷四四

   ┌─一0七──一一0 │一一九四──一一九七─┘

   卷六─┤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九章 原始集成之相應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