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以「楞伽经印心」。法融是通般若三论的学者,「虚空为道本」,「无心合道」,虽沿用江东佛学的术语──「道」,而所说还不失为正统的中国南宗。但佛窟遗则不同了!如天地与万物,圣人与百姓,都是老庄所说的成语。「独照」,从庄子的「见独」而来。「万物主」,也本于老子。偶然运用一二老庄术语,在江东是不足怪的。遗则表示自己的领悟,而全以老庄的文句表达出来,至少可以看出他沈浸于老庄玄学的深度!
「能为万物主」,是成语,是传说为傅大士所说的,如说: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雕」。
傅大士是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县)人。是一位不佛不道不儒,而又佛又道又儒的不思 [P396] 议人物;与宝志禅师,同为梁武帝所尊敬。在江东民间,傅大士被传说为不思议大士,也传说出不少的偈颂。嘉祥吉藏(五四九──六二三)的『中论疏』卷二,就引用了傅大士的「二谛颂」(大正四二‧二六中)。在江东禅法隆盛中,傅大士与宝志,受到了民间更多的崇敬。傅大士又与天台宗发生了深切的关系:左溪玄朗(六七二──七五四)传说为傅大士六世孙。荆溪湛然(七一一──七八二)是复兴天台学的大师,他在江左──苏、常一带弘扬天台止观。为了对抗禅宗的达摩西来,而推出了东方圣人傅大士,如荆溪『止观义例』卷上(大正四六‧四五二下)说:
「设使印度一圣(指达摩)来仪,未若兜率二生垂降(指傅大士)。故东阳傅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云: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一心三观融万品,荆棘丛林何处生!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
日僧最澄,在德宗贞元末年(八0四)到中国来。最澄所传的『内证佛法相承血脉谱』中,「天台法华宗相承师师血脉谱」,在鸠摩罗什下,北齐慧文前,列入傅大士,竟以傅大士为天台 宗列祖之一(望月大辞典三九八一)。可见八世纪后半,天台复兴中的江东,傅大士被推崇到何等地步 !从慧忠出家,南游天台佛窟岩的遗则,也崇仰于传说中的傅大士,这就是佛窟学。
『宋僧传』卷一0「遗则传」(大正五0‧七六八下)说: [P397] 「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 ,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
遗则自己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八五八)中有:
无生义,二卷佛窟 还源集,三卷佛窟 佛窟集,一卷
『传教大师越州录』(八0五)中,『无生义』仅一卷。二卷本,可能经过弟子的补充。在遗则的著作名称中,可看出与傅大士的关系。傅大士传有『还源诗』十二首,遗则有『还源集』。又傅大士的『独自诗』:「推检四运并无生」,「本愿证无生」;遗则有『无生义』。遗则的禅学,与传说中的傅大士,最为一致的,是「妙神」说。如『宗镜录』卷九(大正四八‧四六一下)说:
「傅大士称为妙神,亦云妙识」。
遗则的『无生义』,一再的说到「妙神」、「妙识」,如『宗镜录』卷八(大正四八‧四五九下说:
「无生义云:经云持心犹如虚空者,非是断空,尔时犹有妙神,即有妙识思虑。……经言 [P398] :若识在二法,则有喜悦;若识在实际无二法中,则无喜悦。实际即是法性,空(性)识即是妙神,故知实际中含有妙神也。华严经性起品,作十种譬喻,明法身佛有心」。
「大师言:虽有妙神,神性不生,与如一体。譬如凌还是水,与水一体,水亦有凌性。若无凌性者,寒结凌则不现。如中亦有妙神,性同如,清净则现,不净不复可现。乃至如师主姓傅,傅姓身内觅不得,身外觅不得,中间觅不得,当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断空之空,以傅姓中含有诸男女。故言性空,异于虚空;佛性是空,诸佛法身不空」。
又,『宗镜录』卷三九(大正四八‧六五0上)说:
「无生义云:若无有妙神,一向空寂者,则不应有佛出世说法度人。故知本地有妙神,不空不断。师子吼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智慧即是妙神」。
傅大士说「妙神」、「妙识」,遗则也一再说非有「妙神」不可。在譬喻中,并引「傅姓」为喻,更可见关系的密切。遗则(与传说为傅大士说)的「妙神」、「妙识」,就是微妙的心,神是心的别名。如郑道子的『神不灭论』(『弘明集』卷四)。范缜作『神灭论』,萧琛与曹思文,都作『难神灭论』。梁武帝也『敕答臣下神灭论』(『弘明集』卷九)。梁武帝曾立『神明成佛义』(『弘明集』卷九)。『大乘玄论』卷三,传说古来对「正因佛性」的解释,有十一家。「第六师以真神为正因佛性;若无真神,那得成真佛」?依嘉祥吉藏说:「真神」等「并以心 [P399] 识为正因」(大正四五‧三五下──三六上)。所以遗则的「妙神」,也是江东固有的。但就名词,就知道是中国(老庄)化,而不是依经论名句而说的了。这是通俗的,特别是在家学佛者所常用的。傅大士的偈颂,传说在民间,契合于以玄理见长的江东人士,深合江东人的口味。所以遗则的佛窟学,在形式上(欢喜用玄学的术语),内容上,更与玄学相融合。
遗则是江东禅学更玄学化的一人,而并不只是他一人。如「有物先天地」(本于老子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是玄学。无论玄学者怎么解说,这是道体的开展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说。太极生两仪,而四象,八卦,又是一说。道在天地万物以前,天地万物坏了,而道体不变。这种思想,严格的说,是不属于佛法的。然「有物先天地……能为万物主」,正传诵民间,被看作最深彻的禅学。遗则的悟入,就是这种玄学化的禅学。与遗则同时,有「马素弟子」(马素被称为马祖,后人误以为马大师,所以『传灯录』作道一弟子)龙牙圆畅,如『宗镜录』卷九八(大正四八‧九四五下)说:
「龙牙和尚云:……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提涅槃。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 [P400] 「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灭」(与南方宗旨的形灭而性不灭说相近,但南方宗旨约个人说),正与传说的傅大士颂意趣相合。牛头中心的禅学,玄学化的程度更深,形成广义的江东禅学,而逐渐融化于曹溪南宗之中。
这里,要说到两部论:一、现存炖煌本的『无心论』(斯坦因本五六一九号)一卷,作「释菩提达摩制」 。这部论,假设和尚与弟子二人的问答,以阐明无心,体裁与『绝观论』相同。这是一部牛头禅的作品,从无心而引入真心,如(大正八五‧一二六九下)说:
「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方(原作「妨」)。…… 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寂灭)即无心也」。
说到这里,弟子忽然大悟,于是「而铭无心,乃为颂曰」,可说是「无心铭」,如(大正八五‧ 一二六九下── 一二七0上)说: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似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沙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弗)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 [P401] 辨(原作「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觉(原作「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坏(原作「怀」),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象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偈颂,是相当玄学化的。从无心而真心,又说到「妙神」,「无心之精」,与遗则(及傅大士)说相合。如以『无心论』为遗则所撰,我想也是不妨的。
二、『宝藏论』,传说为僧肇所造。僧肇(三八四──四一四)是罗什门下杰出者,所作的『肇论』(内含四篇论文),适应当时,以老庄来通佛法,是难得的作品(第四「涅槃无名论」,以九折十演,推论那言说所不及的涅槃,玄学气味重了一点)!在江东,特别是三论宗发扬「关河古义」,僧肇与『肇论』,更受到当时的推重。也许为了这样,『宝藏论』被托为僧肇所作。『宝藏论』分三品,不但应用玄学,如「离微」等,简直是离佛法的成说而自成一家。开端仿『老子』(大正四五‧一四三中)说:
「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无形,真空无名。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为万物之根源,作天地之太祖」。
禅者造了个动听的故事:僧肇是被杀的。死前七日,写了这部『宝藏论』。临死说偈:「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都与事实不合。『宝藏论』不但是玄学化的,佛法的成分太稀薄了 [P402] 。然而玄与禅融合了的禅者,却非常欣赏这部论。日僧圆珍来中国,在大中年间(八五三──八五五…
《中国禅宗史 第九章 诸宗抗互与南宗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