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开展▪P9

  ..续本文上一页平常,也越来越难解。变为自成一套──说不完的公案(后人又在这里参究,说是说非),禅偈,与经论不同,也与『坛经』不同。其实,还是如来藏禅。所不同的,慧能从高远而引向平实,后人又从平实而引向深秘。这里,从早期的禅语,来观察与『坛经』的关系。

  

  洪州与石头门下,有上堂开示,个别问答,没有『坛经』那样的一般传授。内容可分为二类:一为接引初学,未悟的使他「得个入处」;已悟入而没有究竟的,或能入而不能出的,得体而不得用的,使他更进一步。一是作家相见,试探对方,勘验对方的。现在专约诱导悟入的方便说。先引『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宗密对洪州门下的认识,如(续一四‧二七九)说: [P374] 「起心动念,弹指謦(原作磬)咳,扬眉瞬目(原作「扬扇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瞋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意以推求,而四大骨肉舌齿眼耳手足,并不能自语言见闻动作。如一念命(原作「今」)终,全身都未变坏,即便口不能语,眼不能见,耳不能闻,脚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语言作者,必是佛性。四大骨肉,一一细推,都不解贪瞋,故贪瞋烦恼,并是佛性,佛性非一切差别种种,而能作一切差别种种」。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0二下)说:

  

   「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 「即今能语言动作,贪瞋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

  

  这一见解,与『坛经』所说的「性」──「自性」:「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坏」;「色身如舍宅」;「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的见地,完全一致。说到这里,想起了南阳忠国师所说的「南方宗旨」(如上第六章所说)。忠国师所说的南方宗旨,「色身无常而性是常」,与『坛经』炖煌本,洪州与石头门下,确是非常近似的。形神对立的倾向,不过是禅者理会得不够,或是说得不够善巧而已。『坛经』所说的「性」,是一切法为性所化现(变化)的;而「性含万 [P375] 法」,「一切法在自性」,不离自性而又不就是性的。所以性是超越的(离一切相,性体清净),又是内在的(一切法不异于此)。从当前一切而悟入超越的,还要不异一切,圆悟一切无非性之妙用的。这才能入能出,有体有用,理事一如,脚跟落地。在现实的世界中,性是生命的主体,宇宙的本源。性显现为一切,而以心为主的。心,不只是认识的,也是行为──运动的。知觉与运动,直接的表征着性──自性、真性、佛性的作用。「见性成佛」,要向自己身心去体认,决非向色身去体悟。如从色身,那为什么不向山河大地?这虽可说「即事而真」,而到底是心外觅佛。所以在说明上,不免有二元的倾向(其实,如不是二,就无可说明)。临济义玄所说,就充分表显了这一意思,如『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正四七‧四九七中──下)说:

  

   「尔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尔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福州大安也有同样的说明,如『传灯录』卷九(大正五一‧二六七下)说:

  

   「汝诸人各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六门昼夜常放光明,……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是什么物任持,便得如是。汝若觅,毫发即不见」。 [P376] 「师云:一切施为,是法身用」。

  

  临济(八六六卒)与大安(八八三卒),比宗密还迟些,而将心性作用,与色身作差别的说明,可见这是一向传来的见地。悟证彻了,死生自由,也就有离色身而去的说明,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百丈怀海:「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A赝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二五0中)。 道吾圆智(石头下):「师见云岩不安(病了),乃谓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相见? 岩云:不生不灭处相见」(三一四中)。 南岳玄泰:「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三三0下)。

  

  「见性成佛」,「性在何处」?「佛是什么」?洪州门下,是以身心活动为性的作用,点出这就是性,就是佛,引人去悟入的。传说(最早见于八0一年撰的『宝林传』)达磨的弟子波罗提为王说法,即明说「性在作用」,如『传灯录』卷三(大正五一‧二一八中)说:

  

   「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 [P377] 作精魂」。

  

  总之,从生命现象,去诱发学人的自悟,体认真正的自己(本心,自性,真我),是洪州(石头)门下共通的。在师弟问答中,或约(总相的)人说,或约心说,或约见闻动作说。约人说的,如『传灯录』 (大正五一)说:

  

   百丈怀海:「问:如何是佛?师云:汝是阿谁」(二五0上)? 归宗智常:「灵训禅师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宗曰:即汝便是」(二八0下)。

  

  约心说的,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洪州道一:「汾州无业(问)……常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马祖曰: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二五七上)。 福州大安:「人问师:佛在何处?师云:不离心」(二六八上)。

  

  约见闻动作说的最多,略引几则,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洪州道一:「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二四六下)。 「师召云:座主!彼即回首。师云:是什么?亦无对。师云:遮钝根阿师」(二四六中)。 「亮不肯(不以为然),便出。将下阶,祖召云:座主!亮回首,豁然大悟」(二六0上)。 百丈怀海:「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云:是什么」(二五0下)? [P378] 南泉普愿:师祖「问:如何是(摩尼)珠?南泉召云:师祖!师应诺。南泉云:去!汝不会我语。师从此信入」(二七六中)。 中邑洪恩:「(仰山)问:如何得见性?师云:譬如有屋,屋有六窗,内有一猕猴。东边唤山山,山山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二四九中)。 石头希迁:「灵默禅师……告辞而去。至门,石头呼之云:阇黎!师回顾。石头云:从生至老,只是遮个汉,更莫别求。师言下大悟」(二五四中)。 薯山慧超:「师召(洞山)良价,价应诺。师曰:是什么?价无语。师曰:好个佛,只是无光焰」(二六九上)。

  

  在日常行动中直指心要的,石头下也传有很好的开示,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天皇道悟:「(崇信)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悟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悟曰: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三一三中)。 夹山善会:「师有小师,随侍日久。……何不早向某甲说?师曰:汝蒸饭,吾着火。汝行益,吾展钵。什么处是孤负汝处?小师从此悟入」(三二四中)。 [P379]

  

  指示学人,不但直指「是汝」,「是心」,或在见,闻,回首,应诺……中,让学人去体会(临济在黄蘗会下三度被打,洪州水老被马祖当胸蹋倒等都是)。平时的一举一动,也未始不是暗示学人,使他由此契入。洪州门下,重于直指。从生命现象(「性在作用」)去指示,有的不能体会,那就被斥为「钝根」,「无佛性」,「不肯直下承当」。有所契会的(直下便见,有一番直觉经验),一般也还有不彻底的。依『楞严经』,悟得「见」性常在,还没有!A赝脱根尘。依唯识学,这只是五俱意识的有漏现量,没有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而已。正如『圆觉经』所说:「犹如眼根,晓了前境,得无憎爱」。所以在禅悟中,对这种「六根门头,昭昭灵灵」的境地,要进一步的加以指导。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百丈怀海:「固守动用,三世佛怨。此外别求,即同魔说」(二五0上)。 长沙景岑:「师召曰:尚书!其人应诺。师曰:不是尚书本命。对曰:不可离却即今祇对,别有第二主人。师曰:唤尚书作至尊,得么?彼云:恁么总不祇对时,莫是弟子主人否?师曰:非但祇对不祇对时,无始劫来,是个生死根本」(二七四中)。

  

  从见闻觉知而契入的,真的顿见「本心」,原本不是说明的。古人开示,也只是方便表示而已。如『传灯录』(大正五一)说:

  

   章敬怀晖:「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曾 [P380] 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二五二中)。盘山宝积:「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双亡,复是何物」(二六三中)。 黄蘗希运:「此本源清净心,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

《中国禅宗史 第八章 曹溪禅之开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