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文说到转依的自性,是:『谓客尘诸垢,及与真如性,不现及现义,即无垢真如』。真如是转依自性,无始以来为客尘诸垢──惑障所蒙蔽,不得显现无垢清净;转依就是转灭客尘诸垢,转显真如清净。客尘诸垢等虚妄法,是依附真如的,但真如不受惑染,而终究可以转去的。在断惑中,如断惑证真时,眼、耳、鼻、舌、身、意等识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一切相都不现前。但惑障并没有断尽,见道证真以后,从真出俗,二取相又现前了,还有烦恼障习气,所知障现行、习气,所以并没有成佛。真见道时,一切相不现,毕竟清净,怎么还有未断的惑障,惑障保留在什么处呢?当然不在无分别智中。因为无始以来,法性本来清净,而为这虚妄习气所熏染。虚妄分别习气与真如,虽真妄不一,而虚妄却依于真如。所以无分别智现证,虽一切不可得,而虚妄分别的二取习气还在──依于真如。所以要经长期修行,二取习气彻底断了 [P349] ,虚妄分别彻底不起才是纯无相行,圆成佛道。中国佛教有一句话:『一念清净一念佛』,那是不知道惑障次第尽的实际情形了!虚妄分别的习气依于真如法性,如乌云依于虚空。乌云依于虚空,但不能说是从虚空生的,虚空不生乌云,乌云却依虚空而有。所以说断惑而得转依,是以真如法性为依而说转的。经中说到:如来藏为依、为住,为建立故,有生死,有涅槃。虚妄杂染法,依附如来藏,而不是如来藏,是离、是异,真如法性在虚妄隐覆中,名为如来藏。惑障依于真如,真如离惑障,无垢真如是转依自性,所以说,假使没有转依,就没有断惑的依止,断惑障就不能成立了。

  

  二、无修道依过:修道也是以清净真如为依。修道,从听闻佛法,知有佛法开始。修布施、供养、持戒,修定,修观察慧。这样的修行,都是虚妄分别,都是有漏,这有什么用?以真如法性为依,所以修道是有用的。听闻佛法,所听闻的是法界等流,是从佛证悟法性所流出的圣教。从佛或佛弟子听法,能熏习成出世心种子。这是虚妄分别的,是世间有漏的,却发生向于真如法性的 [P350] 作用。能破坏虚妄分别,达到证悟真如,成为无漏圣道。那时,戒、定、慧一切功德,都与法性相应,与真如不离、不异。这样,修道才有了意义。无漏圣道,一得永得,菩萨的展转进修,功德也愈修愈大,修到究竟圆满而成佛。所以说修道,必有转依,自性──真如为依止,否则,没有清净真如为依止,修道也不能成立了。

  

  三、无诸涅槃者,施设依处过:涅槃,为三乘圣者所归趣,究竟依什么施设──安立?没有苦恼,没有忧愁,种种虚妄颠倒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吗?不是的!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就是涅槃。涅槃是依转依而施设的;一切虚妄杂染都没有了,清净法性就显现,也就依清净法性而安立为涅槃。如不说转依,无有无垢真如的转依自性,那涅槃是施设无依了。

  

  四、三菩提差别施设无依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成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的意义是觉,觉是以清净法性转依而建立的。如以生空智慧,通达生空无分别性;通达生空真如的,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如以圆满的无分 [P351] 别智,通达我、法空性、真如,修到圆显最清净法界;圆满无分别智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样,声闻、独觉、佛的菩提,都是依真如、法性而建立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没有转依自性──无垢真如,那三乘菩提,都有无依的过失,三乘菩提也成为不可能了。没有转依,断惑、修道,涅槃、菩提,都不能成立,也就没有佛法,过患可太大了!

  

  

  (十) 悟入功德当知彼相违,四相入功德。

  

  知道了没有转依的四种过患,就知道与上面「相违」反的,也有「四相」悟「入」有转依的「功德」。有了转依,断惑到究竟清净,一切都能成立了。有转依自性,从有漏修行,到无漏修行,经十地菩萨圣道而达究竟圆满,也可以成立了。三乘的涅槃,三乘的菩提,有转依自性而可以施设了。佛法修证成圣的事,一切都依之成立,这就是功德。这就是唯识学特别重视转依的理由。 [P352]

  

  

   喻说 广说转依,有法说,有喻说,上以十种相,法说转依。以下以譬喻来说明。

  

  于无而现有,喻如梦、幻等。转依则喻如:虚空、金、水等。

  

  在本论的最后,举二种譬喻,来总结本论的论义。

  

  一、虚妄分别喻:从虚妄分别现起能取、所取,各各差别境界,是「于无而现有」的。实在是没有自体的,但现起而在我们的认识中,好像是真实有的。于无而现有所举的譬喻,是「如梦、幻」。梦境,好像是有的,见到这样,那样,或喜笑,或啼哭;有时梦境非常明白,但梦不是真实的。幻,上面已说过,如以手巾结成兔子,会跳,会叫,可是只是手巾,那里有兔子!于无而现有的譬喻,譬虚妄分别,一切有为法。经中所举的很多,或说如梦、幻、泡、影等六喻,或说九喻,或说十喻,本论略举梦、幻二喻,以等其他的譬喻,譬说于无而现有的有为诸行。 [P353]

  

  二、转依喻:转依自性,无垢真如,从虚妄分别所染,转化到显现究竟清净「转依」的譬「喻」,本论举「虚空、金、水」三喻。可以譬喻转依的,是不止此三喻的,所以末有等字。经中,论中,说到这三种譬喻的,极为普遍。虚空本来明清,或为乌云所遮,或是大雾,或是风沙大作,天昏地黑,虚空清净相就不显现了。如乌云散了,雾散了,风沙停止了,虚空明净就显出来了。这转依自性,有二种清净:一、本性清净,二、离垢清净。本性清净,如乌云遮着虚空时,看起来不清净,其实虚空还是那样的,本来是清净的。等到没有乌云时,那时的虚空清净,譬如真如的离垢清净。转依自性是真如,转依是从客尘诸垢所染,转为离垢的毕竟清净。

  

  金喻,如开采金矿,金与矿内的沙、石、土等,混在一起,当然是不清净了,也没有见到黄金。将金矿加以冶炼,成为纯金,那时最清净的金子显出来了,可用金来作成庄严具。当虚妄分别现前时,如矿中的金砂一样,见它不清净,有的还不知道是金呢!经过冶炼,炼成十足真金,可以做种种器具,种种 [P354] 庄严具。正如我们经修行,消融虚空分别,无垢真如就转依而成佛了。大用无方,法身、报身、化身,起自利、利他一切功德业。

  

  水喻,如下大雨时,流水,污浊得很。水为什么不清净?因为尘土和水混在一起,所以成为浑水。如水澄静一下,尘土下沈,把尘土抽去,就成清水了。如加热使水成为水蒸气,冷后成为蒸馏水,那是最清净了。其实,水质本来是清的。真如法性转依,也是这样。虚妄分别时,不见真如清净,一切是烦恼、业、生死杂染。经修行而显现真如清净,就像浑水的转为清水一样。水的功用极大,一切生物都依水而滋长;如佛德广大,一切众生都蒙佛的恩德。

  

  学大乘人,应观虚妄分别,似有无实,是如梦如幻的。应观转依自性── 清净真如,如虚空、金、水那样。似有而实无的,可以消解灭去,所以能出生死。真如本性清净,依之而可以断惑,可以修道;涅槃与菩提果德,也依之而成立。本论辨法法性:法──生死法,可以从前面二譬喻来了解;法性──涅槃,可以从后三譬喻去了解。这二类譬喻,作为全部论义的总结。(宏观记) [P355]

  

《华雨集第一册 三 辨法法性论讲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