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释题▪P2

  ..续本文上一页231;二)。所谓最胜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堕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一八‧一)。盖必亲近善知识,乃知「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六‧一)。乃得「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二‧二)。乃能「善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地 [P158] 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一八‧一)。解一切教,不为名相所罥索,了知而无所取着,庶能得意忘言,期心实义。二、觉自心现以修正行:「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唯心直进」(二‧一)。「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二‧二)。「当思惟自心现妄想」(三‧一)。楞伽之章章节节,莫非此宗。「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藏)禅」,即其现观次第。以善义者为依止,以唯心现为观行,自觉圣智乃难入而可入。

  

  品名为「一切佛语心」。宋译唯标「一切佛语心品」。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谓那烂陀寺所藏『楞伽经』,火后仅存「如来心品」,则宋译但作一品,犹是梵本之旧。「一切佛语心」者,十方三世一切佛语,虽意在一心,而「为彼种种异外众生而说诸法」,多空拳黄叶之谈。今楞伽法会,于无可说中,直示自证法门;开权显实,令知一切佛语,同归一心,即此一心法门。「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一‧一)。「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二‧一)。「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二‧二)。不特明示以佛心为宗 [P159] ,亦明此为一切佛语中之究竟真实。「心」之梵语为「肝栗大」,「如树木坚实心,非念虑也」(一‧一)。「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质多也」(二‧一)。反观自心,探妄心而达于自心之中实,即说此为真实心。真实心在缠为「如来藏心」,出缠为「佛之知觉」,为「三藐三佛陀」。轮回之本,涅槃之城,『楞伽』之宗本,的在于此。以心为真实心,宋译有明文。多氏传谓唯存「如来心品」,亦即佛心之谓也。

  

  

  

  三 文义次第

  传说『楞伽经』有大本,凡十万颂,虽确否难知,而现存『楞伽经』,则似为残本。大慧发一百八问,而所答不多;经末无流通分;题「一切佛语心品第一」而无余品;多氏传系火后之一品,皆足为残阙不全之证。唐、魏二译,前有罗婆那王「请佛品」,后有「陀罗尼品」、「偈颂品」,亦不足以言足本。就中唐译「偈颂品」,非本经制断肉章以前所有。而魏译作「总品」,则制断肉章以前 [P160] 重颂,除百八句颂以外,亦全部含摄在中。此「总品」,应为总集『楞伽』重颂而别行者。所有偈颂,应并有长行问答。虽长行有所阙佚,而以总颂别行,犹得传诵不失,乃附于残本之后。唐译见部分偈颂重出,乃删去之,改名为偈颂。此虽无古本可勘实,以理论之,其演变当如是。

  

  『楞伽』一经,素称难读。不仅文字艰涩,其句义次第,倍觉深隐。以是,古人或判为百八句,三十九门。此三十九门,或分作四十一门等。古人多以为随问随答,不复深求次第。欧阳渐『楞伽疏决』云:「雅颂失所,琴瑟不调,增安繁芜,安能纯绎!读杂乱书,倍阻机颖」。是直以本经为杂乱无叙,以是割裂全经,类为六聚。然三藏中,「修多罗次第所显」。作者精研论典,而不能善识摩诃衍经体例,乃竟杂乱视之。读之而苦无条贯,是情可谅,如视为杂乱,割裂全经,则不免疑误后学!『楞伽义记』,于三十九门,约为境行果三,果中分共与不共,是知本经有次第可循,然据经研核,间亦未尽。今依『楞伽经』义,科此楞伽正宗为二:一、「总问略答直示佛心」,即百八句。二、「随问广答渐入自 [P161] 心」,即旧判三十九门。随问广答中,依楞伽义次而分为四门:一、入胜解行地;二、入心量地;三、入无所有地;四、入最胜地。经云:「无所有何次」?胜义自证,有何次第可言?然胜义空性不碍如幻法相,其中次第因循,固历然有序。于四门中,复为分别,(连百八句共)作二十章,列表如下:

  

   一、总问略答直示佛心(一章)

  

  图片

   ┌心意意识(二)

   ┌开示性相┼诸法自性(三)

   ┌善辨中边┤ └二无我相(四)

   ┌成就胜解┤ └远离增减(五)

   ┌─入胜解行地┤ └解释深密(六)

   │ └正修加行(七)

   │ ┌正观缘起(八)

   │ ┌能 入 道┼善解果智(九)

  [P162]

  

   │ │ └远离妄想(一0)

   ├─入 心 量地┤

   │ │ ┌圣智自觉(一一)

   │ └所 入 地┤

   │ └兼通理教(一二)

   二、随问广答渐入自心┤

   │ ┌能 入 道(一三)

   ├─入无所有地┤ ┌身心转依(一四)

   │ └所 入 地┼自觉法性(一五)

   │ └善通理教(一六)

   │ ┌圆示二果(一七)

   │ ├别论三德(一八)

   └─入 最 胜地┤

   ├通摄四净(一九)

   └会归一实(二0章)

  

  

  

  依上大科,『楞伽经』之修证次第,历然不乱,固未尝如或者所见之芜杂也 [P163] 。为易于受持,繁简适中计,就此五门、二十章,更分为五十一节,注明文段,,以作解释所依。读者应时忆全经统系,勿为章节所拘,以免得义次而乖文段!更科列如下:

  

  图片

   一、开宗明义门

   一、直示佛心章

   1.序起……………………「今世后世净」(经文至此,下例)

   2.百八句…………………「应当修学」

   二、心意意识章

   3.析妄见真………………「作二见论」

   4.藏识妄现………………「自觉之境界」

   三、诸法自性章

   5.离有无妄想……………「自觉之境界」

  [P164]

  

   6.净自心现流……………「应当除灭」

   7.辨真妄迷悟……………「于彼应当修学」

   8.立种性差别……………「一阐提不般涅槃」

   9.善五法自性……………「摩诃萨应当修学」

   四、二无我相章

   10.二种无我………………「摩诃萨应当修学」

   五、远离增减章

   11.离增减见………………「神通自在成就」

   六、解释深密章

   12.性空非实………………「莫着言说」(卷一讫)

   13.藏心无我………………「心量妄想」

   七、修胜解行章

   14.修正行…………………「当如是学」

  [P165]

  

   15.离妄想…………………「诸乘及诸地相」

   16.依禅定…………………「随顺入如相」

   17.向涅槃…………………「初地及十地」

   二、入心量地门

   八、正观缘起章

   18.心量离言………………「轮回三有宅」

   19.幻性唯心………………「于相不妄想」

   20.文句施设………………「故说离自性」

   九、善解果智章

   21.禅果差别………………「若觉得解脱」

   22.觉智差别………………「种种识不生」

   一0、远离妄想章

   23.离妄想…………………「如是则为成」

   一一、圣智自觉章

  [P166]

  

   24.自觉圣智………………「得佛无上身」(卷二讫)

   25.得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26.入无间等………………「不入无择狱」

   27.悟佛知见………………「是名佛知觉」

   28.等佛法身………………「我为佛子说」

   29.证本住法………………「悉无有差别」

   30.不住二边………………「有无二俱离」

   一二、兼通理教章

   31.宗通说通………………「有皆如幻梦」

   三、入无所有地门

   一三、行无相道章

   32.境空心寂………………「我说为心量」

  [P167]

  

   33.因语入义………………「亦非无所有」

   34.舍识依智………………「如来智清净」

   一四、身心转依章

   35.转生死身………………「如干闼婆城」

   36.解相续识………………「相续不观察」

   一五、自觉法性章

   37.非有无…………………「心则平等见」

   38.离能所…………………「是亦说邪智」

   一六、善通理教章

   39.善入自通………………「宗为修行者」

   40.迥异世论………………「斯皆世论通」

   四、入最胜地门

   一七、圆示二果章

  [P168]

  

   41.大涅槃果………………「亦无有所说」(卷三讫)

   42.等正觉果………………「不毁大导师」

   一八、别论三德章

   43.法身……………………「是则为大乘」

   44.解脱……………………「无所有何次」

   45.般若……………………「言说不可得」

   一九、通摄四净章

   46.自性清净………………「是则为成相」

   47.生此境清净……………「是则佛正觉」

   48.离垢清净………………「作剎那想」

   49.得此道清净……………「视之若真实」

   二0、会归一实章

   50.开迹显本………………「而为说常住」

  [P169]

  

   51.植因向果………………「斯由不食肉」

  

  

  余尝三讲『楞伽』,听者曾有记录,惟以时讲时辍,致文记零落,未能成书。顷检得残篇,乃演培法师所记。『楞伽』是后期大乘论经,抉择当时内外诸学,近无着、世亲之学。然经标「如来藏藏识」为依,与无着、世亲学有所不同,盖承『阿毗达磨大乘经』依他「通二分」,进而贯通如来藏与阿赖耶二大思想系者。经云:「心量地第七,第八无所有;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全经修入道次,经中随处宣说,固非如偏主无次第者所言。今略记经题解说,及全经义理次第,以存多次讲说之迹。民国六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印顺记。

  

《华雨集第一册 二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释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