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231;二)。所謂最勝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墮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一八‧一)。蓋必親近善知識,乃知「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爲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于言說」(六‧一)。乃得「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二‧二)。乃能「善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地 [P158] 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衆生」(一八‧一)。解一切教,不爲名相所罥索,了知而無所取著,庶能得意忘言,期心實義。二、覺自心現以修正行:「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唯心直進」(二‧一)。「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二‧二)。「當思惟自心現妄想」(叁‧一)。楞伽之章章節節,莫非此宗。「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藏)禅」,即其現觀次第。以善義者爲依止,以唯心現爲觀行,自覺聖智乃難入而可入。
品名爲「一切佛語心」。宋譯唯標「一切佛語心品」。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謂那爛陀寺所藏『楞伽經』,火後僅存「如來心品」,則宋譯但作一品,猶是梵本之舊。「一切佛語心」者,十方叁世一切佛語,雖意在一心,而「爲彼種種異外衆生而說諸法」,多空拳黃葉之談。今楞伽法會,于無可說中,直示自證法門;開權顯實,令知一切佛語,同歸一心,即此一心法門。「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一‧一)。「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二‧一)。「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二‧二)。不特明示以佛心爲宗 [P159] ,亦明此爲一切佛語中之究竟真實。「心」之梵語爲「肝栗大」,「如樹木堅實心,非念慮也」(一‧一)。「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音質多也」(二‧一)。反觀自心,探妄心而達于自心之中實,即說此爲真實心。真實心在纏爲「如來藏心」,出纏爲「佛之知覺」,爲「叁藐叁佛陀」。輪回之本,涅槃之城,『楞伽』之宗本,的在于此。以心爲真實心,宋譯有明文。多氏傳謂唯存「如來心品」,亦即佛心之謂也。
叁 文義次第
傳說『楞伽經』有大本,凡十萬頌,雖確否難知,而現存『楞伽經』,則似爲殘本。大慧發一百八問,而所答不多;經末無流通分;題「一切佛語心品第一」而無余品;多氏傳系火後之一品,皆足爲殘阙不全之證。唐、魏二譯,前有羅婆那王「請佛品」,後有「陀羅尼品」、「偈頌品」,亦不足以言足本。就中唐譯「偈頌品」,非本經製斷肉章以前所有。而魏譯作「總品」,則製斷肉章以前 [P160] 重頌,除百八句頌以外,亦全部含攝在中。此「總品」,應爲總集『楞伽』重頌而別行者。所有偈頌,應並有長行問答。雖長行有所阙佚,而以總頌別行,猶得傳誦不失,乃附于殘本之後。唐譯見部分偈頌重出,乃刪去之,改名爲偈頌。此雖無古本可勘實,以理論之,其演變當如是。
『楞伽』一經,素稱難讀。不僅文字艱澀,其句義次第,倍覺深隱。以是,古人或判爲百八句,叁十九門。此叁十九門,或分作四十一門等。古人多以爲隨問隨答,不複深求次第。歐陽漸『楞伽疏決』雲:「雅頌失所,琴瑟不調,增安繁蕪,安能純繹!讀雜亂書,倍阻機穎」。是直以本經爲雜亂無敘,以是割裂全經,類爲六聚。然叁藏中,「修多羅次第所顯」。作者精研論典,而不能善識摩诃衍經體例,乃竟雜亂視之。讀之而苦無條貫,是情可諒,如視爲雜亂,割裂全經,則不免疑誤後學!『楞伽義記』,于叁十九門,約爲境行果叁,果中分共與不共,是知本經有次第可循,然據經研核,間亦未盡。今依『楞伽經』義,科此楞伽正宗爲二:一、「總問略答直示佛心」,即百八句。二、「隨問廣答漸入自 [P161] 心」,即舊判叁十九門。隨問廣答中,依楞伽義次而分爲四門:一、入勝解行地;二、入心量地;叁、入無所有地;四、入最勝地。經雲:「無所有何次」?勝義自證,有何次第可言?然勝義空性不礙如幻法相,其中次第因循,固曆然有序。于四門中,複爲分別,(連百八句共)作二十章,列表如下:
一、總問略答直示佛心(一章)
圖片
┌心意意識(二)
┌開示性相┼諸法自性(叁)
┌善辨中邊┤ └二無我相(四)
┌成就勝解┤ └遠離增減(五)
┌─入勝解行地┤ └解釋深密(六)
│ └正修加行(七)
│ ┌正觀緣起(八)
│ ┌能 入 道┼善解果智(九)
[P162]
│ │ └遠離妄想(一0)
├─入 心 量地┤
│ │ ┌聖智自覺(一一)
│ └所 入 地┤
│ └兼通理教(一二)
二、隨問廣答漸入自心┤
│ ┌能 入 道(一叁)
├─入無所有地┤ ┌身心轉依(一四)
│ └所 入 地┼自覺法性(一五)
│ └善通理教(一六)
│ ┌圓示二果(一七)
│ ├別論叁德(一八)
└─入 最 勝地┤
├通攝四淨(一九)
└會歸一實(二0章)
依上大科,『楞伽經』之修證次第,曆然不亂,固未嘗如或者所見之蕪雜也 [P163] 。爲易于受持,繁簡適中計,就此五門、二十章,更分爲五十一節,注明文段,,以作解釋所依。讀者應時憶全經統系,勿爲章節所拘,以免得義次而乖文段!更科列如下:
圖片
一、開宗明義門
一、直示佛心章
1.序起……………………「今世後世淨」(經文至此,下例)
2.百八句…………………「應當修學」
二、心意意識章
3.析妄見真………………「作二見論」
4.藏識妄現………………「自覺之境界」
叁、諸法自性章
5.離有無妄想……………「自覺之境界」
[P164]
6.淨自心現流……………「應當除滅」
7.辨真妄迷悟……………「于彼應當修學」
8.立種性差別……………「一闡提不般涅槃」
9.善五法自性……………「摩诃薩應當修學」
四、二無我相章
10.二種無我………………「摩诃薩應當修學」
五、遠離增減章
11.離增減見………………「神通自在成就」
六、解釋深密章
12.性空非實………………「莫著言說」(卷一訖)
13.藏心無我………………「心量妄想」
七、修勝解行章
14.修正行…………………「當如是學」
[P165]
15.離妄想…………………「諸乘及諸地相」
16.依禅定…………………「隨順入如相」
17.向涅槃…………………「初地及十地」
二、入心量地門
八、正觀緣起章
18.心量離言………………「輪回叁有宅」
19.幻性唯心………………「于相不妄想」
20.文句施設………………「故說離自性」
九、善解果智章
21.禅果差別………………「若覺得解脫」
22.覺智差別………………「種種識不生」
一0、遠離妄想章
23.離妄想…………………「如是則爲成」
一一、聖智自覺章
[P166]
24.自覺聖智………………「得佛無上身」(卷二訖)
25.得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26.入無間等………………「不入無擇獄」
27.悟佛知見………………「是名佛知覺」
28.等佛法身………………「我爲佛子說」
29.證本住法………………「悉無有差別」
30.不住二邊………………「有無二俱離」
一二、兼通理教章
31.宗通說通………………「有皆如幻夢」
叁、入無所有地門
一叁、行無相道章
32.境空心寂………………「我說爲心量」
[P167]
33.因語入義………………「亦非無所有」
34.舍識依智………………「如來智清淨」
一四、身心轉依章
35.轉生死身………………「如幹闼婆城」
36.解相續識………………「相續不觀察」
一五、自覺法性章
37.非有無…………………「心則平等見」
38.離能所…………………「是亦說邪智」
一六、善通理教章
39.善入自通………………「宗爲修行者」
40.迥異世論………………「斯皆世論通」
四、入最勝地門
一七、圓示二果章
[P168]
41.大涅槃果………………「亦無有所說」(卷叁訖)
42.等正覺果………………「不毀大導師」
一八、別論叁德章
43.法身……………………「是則爲大乘」
44.解脫……………………「無所有何次」
45.般若……………………「言說不可得」
一九、通攝四淨章
46.自性清淨………………「是則爲成相」
47.生此境清淨……………「是則佛正覺」
48.離垢清淨………………「作剎那想」
49.得此道清淨……………「視之若真實」
二0、會歸一實章
50.開迹顯本………………「而爲說常住」
[P169]
51.植因向果………………「斯由不食肉」
余嘗叁講『楞伽』,聽者曾有記錄,惟以時講時辍,致文記零落,未能成書。頃檢得殘篇,乃演培法師所記。『楞伽』是後期大乘論經,抉擇當時內外諸學,近無著、世親之學。然經標「如來藏藏識」爲依,與無著、世親學有所不同,蓋承『阿毗達磨大乘經』依他「通二分」,進而貫通如來藏與阿賴耶二大思想系者。經雲:「心量地第七,第八無所有;二地名爲住,佛地名最勝」。全經修入道次,經中隨處宣說,固非如偏主無次第者所言。今略記經題解說,及全經義理次第,以存多次講說之迹。民國六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印順記。
《華雨集第一冊 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釋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