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生』。现有的身心组织,到死时,可以说是完全解散了,不再因业而生起后有,便完全没有了苦痛。这在小乘说来,就是『灰身泯智』。

  有生必有死,这是一定的道理。想不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生,不生则不灭。如海里的波浪,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停止的时候,波浪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风的吹动,假使能够将风的作用停止,没有一丝的风,那么风平则浪静,不再有波浪。因此谈到涅槃的境界,总是针对我们这以自我为中心的身心组织,由于有生,则有老病死,因而有种种痛苦烦恼,贪瞋痴等种种问题,而死后仍要再生,尚未了生死。所以便是要不造业,不受报,而后方能解脱,不生不灭。修行了生死,就是这个样子。 [P135]

  「无生无有起,一切法如是」,大乘法主张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都是平等无二无别。如此,往往使大家对于佛菩萨都产生了一个疑问。证悟了的菩萨,与阿罗汉并没什么差别,烦恼与生死都解脱了;由于内心是一片风平浪静,什么都不能说,这要如何来度众生呢?照凡夫的想法,总以为(佛及)菩萨应该是死了以后再生,再生以后的身体,比今生好得多,并且具备了许多非凡的本事,似乎要如此方能够救度众生。但这里却说到,死后不生,亦即是不生不灭。常有人会问:涅槃以后我们要到那里去?涅槃是个什么境界?问这问题的人,还是以「常人」的观念来衡量这件事。若是如此,则仍然有人那样的身体,不过深妙得多;这那里是解脱!真正的解脱,是不生不灭,属于无量法。在这里,超越了一切的时间性、空间性;没有这个、那个,也没有多或是少。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好像波浪滔天,一旦归于平静,便再也找不到刚才那个波浪到底到那里去了。因此,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菩萨证悟以后不生不起,那如何来度众生?而佛──这位圆满究竟彻悟了脱生死的圣者,又是如何来度众 [P136] 生呢?依照小乘的说法,佛(及阿罗汉)已经涅槃了,已涅槃便不会度众生。因为他已经是风平浪静那样,不会再有任何的作用。对于佛及菩萨,仍然能度众生,即为大小乘最大的差别。

  大乘法认为,菩萨证悟了一切法空之后仍要度众生,而佛究竟涅槃后也仍是度众生;他们如何能说种种话,做出种种行为,这就是颂里所问到的:「云何生诸行,应当解此义」。这确是不容易解释的!

  「无生与无灭,是智所行处,从于誓愿生,此方便所建」。以智慧证悟的,是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小乘证入涅槃,以为究竟解脱,再也没有可作的,也不再度众生了。但佛与菩萨却不然,还会广度众生。因为,「无生与无灭,是智(证)所行处」。菩萨证悟了无生,能从大悲誓愿现起种种,成佛后也还能于六道之中起度无边众生的作用。佛菩萨之所以能够启化众生,是发于悲愿的力量。小乘人修行,为了了生死、得解脱,当他们得到不生不灭,就将一切放下,不再有其他的意念。大乘菩萨的本愿,就是为了普度众生。三大阿僧祇 [P137] 劫以来,悲愿熏心,所以能毕竟不生不灭,而又能自然而然的,从誓愿力普度众生,无穷无尽。

  菩萨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是出于大悲大愿。以极乐世界来说,即是由于阿弥陀佛在从前修菩萨道时所发的大愿而来。有了悲愿,即使是证悟了不生不灭,如大海已经是风平浪静了,但外面一旦有所呼求,自然地就发生了反应;这和大海被外面的风所吹起的波浪是不同的。这是一种不思议的自发的力量,可叫做『悲愿风』,而能适应众生之所求。如只是求开悟而没有悲愿,则证悟所得,对于众生发生不了什么作用。有以为证悟得不正确,不深刻,才无法对众生发生作用,若证悟得正确而深刻,则可起妙用,其实这是不尽然的。八地菩萨证悟了无生法忍,能够起如幻三摩地,像观音等大菩萨,并非由于有烦恼才有生死,完全是出于无限悲愿。所以说:『此方便所建』,是由于方便善巧所致。菩萨有方便善巧与悲愿,即使他证悟了无生法忍,仍然能够与众生有所感应。如释迦牟尼佛现种种相到娑婆世界说法,度化众生,便是由于这个原因。 [P138] 前面已说过,小乘只知证悟了生死,而无法与众生有所感应,是由于他们没有方便与悲愿,此即是大乘涅槃与小乘涅槃的不同处。小乘涅槃不生不灭,平等法性如是而已;佛的涅槃,则有种种方便善巧与悲愿的妙用;此亦即真正菩萨道之实践。

  

  云何得授记, 云何不退转, 云何忍所缘, 云何得决定?住平等授记, 法界不退转, 无生是忍缘, 知法得决定。

  上面所说的,主要是指菩萨证悟了不生不灭之后,如何以悲愿来度化众生。而这个偈颂里,虽然问到许多事情,主要的还是一件事。大家所熟知的金刚经里,即谈到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事。佛的前生本来是在雪山修行的一位青年。他修行有成,后来值遇燃灯佛出现于世,就买了五枝花去供燃灯佛,这时候燃灯佛便为他授记。记即是记别,是一种肯定的说明,将来会如何如何。其次还谈到了『不退转』;凡是授记以后,可以得到不退转,即是不退菩萨 ──阿鞞跋致。此时即得到了『无生法忍』,也就是有智慧证悟了一切法不生 [P139] 不灭;这也是『决定』的时候。这决定与前面所说过的决定不一样。前面的决定,是『抉择』之义。此处的决定,则是『正性决定』。证悟真理时,达到了菩萨决定不退转之位。

  第二偈,解说上面所问的。「住平等授记」,佛为菩萨授记,是由于菩萨已能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内心有了真正的智慧。表面上,这位菩萨想尽种种办法来奉承佛,不惜金钱去买了五枝花供佛;看到地面上有龌龊,就以自己的头发盖住地面,让佛踩着他的头发走过,佛因此就为他授记了。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而重要在释迦佛在前生的那个时候,已能将内心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燃灯佛明白他内心的境界,所以为他授记。

  其次,要如何才能得到「不退转」呢?「法界不退转」。法界即真理的一个别名。般若经中,提到诸法实相,共有十二个名字;例如真如、法性、空性、法住、法位……等都是真如实相的别名,法界也是其中一个。法界,本来有多种解释,主要的是指一切法无差别性;所以有一部论,名为『法界无差别论 [P140] 』。若能证悟到法界,即可以得到不退转。尚未达到不退转的,可能会退转的。如一个人修了布施、持戒等许多功德,若不能与法界真理相应的话,则不论他可以享有多大的福报,但是久而久之,终会归于乌有。但若是能与法界相应,那么这些功德永远不会有穷尽的。譬如有一杯水放在那里,我们可以将它一口就喝干了;即使不去喝它,日子久了它也是会慢慢地干去、消失。若将这杯水倒入大海之中,这些水将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它已与一切水无二无别,遍一切处。我们的一切功德智慧,若不能够与法界无分别的真理相应的话,则好像水被盛在杯子之中,终会消失;若能够与法界的无差别性相应,则可以不增不减。所以,若精进修行,还没有达到与法界相应的程度便停下来,则很快地就会忘记,而从原有的大乘境界中退下来。若一旦达到与法界相应的程度,则得到的便是永远得到,再也不会退转。

  「无生是忍缘」,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 [P141] 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知法得决定」,此处的『法』即是法性之义。证悟通达了法,即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到了决定的位置,从凡入圣,不再流转生死了。这『平等』、『不退转』、『无生』、『决定』四事,指的是同一阶段的不同含义。

  菩萨修行到了这高深的阶段,进一步即可以成佛了。下面的颂文,都是有关成佛的事情。

  

  道场何所场, 菩提何等相。 谁名为如来, 云何佛得明?虚空名道场, 菩提虚空相, 不依于身心, 如如名如来。

  在这里,必须注意到『道场』这个名词。道场,即是菩提场。『道』是菩提──觉的异译,和前面所说修道的『道』,是不相同的。成佛必须在菩提场,「道场何所场」,是问道场是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佛 [P142] 菩提,都可以说是道,但此处所说的,是佛之菩提。佛是得菩提而成佛的,那么菩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所以问「菩提何等相」?在菩提场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成了如来,而谁又是如来呢?为什么叫做如来呢?「谁名为如来」?「云何佛得明」?是问佛为何能够得到智慧的光明?但这句话,下文并没有答复。

  谈到菩提场,大家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在印度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释尊成道的地方。但这里所要说明的菩提场,则并不是指那里。答复中说:「虚空名道场」,虚空即是道场。由于释迦佛在印度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得到菩提,所以这个地方便被称为菩提场,这是就事相上说。『菩提场』的场,即处所,凡菩提所依之处,或是依之而可以成就菩提的,都可以名为菩提场。所以维摩诘经里,维摩居士问一位菩萨:你从何处来?菩萨回答说:我从道场来。维摩居士反驳说:何处不是道场,你如何能从道场来?

  菩提──觉是依什么而得的?菩提是依一切法空性而成就的。虚空,是我 [P143] 们抬头所见的虚空;但这里的虚空,只是一个比喻。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用来比喻真理的;换句话说,佛所证悟的究竟真理或诸法实相,是没有事物可以来比喻它的,而勉强只可以虚空来比拟。我们无法说出虚空到底有多大,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因为一切…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