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法空性没有时间相,不能说出它的现在、过去、未来;没有空间相,不能说它是在此处、在彼处、在上或是在下;它也没有个数目。所以菩提所证悟的,是证入了一切法毕竟空性,究竟证悟,也称为『最清净法界』,这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依一切法究竟空性而得。这就是道场。所以说:虚空名道场。

  「菩提虚空相」,成佛是由于证悟了最高究竟的智慧,这即是菩提。它的名称是很多的,比如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相智,一切微妙智等等,但总不外乎智慧或是觉。在这里称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无上等正觉。在一般的观念中,觉似乎与一般智慧相同,但事实上,我们所具有的智慧,与菩提根本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智慧有对象,但由菩提所证悟的一切法空性是没 [P144] 有影像,没有对象。我们没有适当的名词来形容它,便只有以虚空来勉强比喻,所以说『菩提虚空相』。『虚空』的特色有:一、你无法说出它是什么;二、无法说出它的大小;三、无法说它到底是有是无;四、虚空是无碍的。所以菩提不但是离一切相并且还是无碍的。金刚经里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虚空亦正是如此。

  「不依于身心,如如名如来」。人不外是身心两种活动。当人问到『谁名为如来』?是五蕴为如来呢?或是五蕴之中的色蕴、受蕴为如来?这在龙树菩萨的『观如来品』中说得很清楚。不依于身心,即说明了身不是如来,心也不是如来,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如来;但若能于身心五蕴而一切无所著,这就是如如名如来。所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能够证悟如如,故称为如来。本来这『如如』,实际上只要一个『如』字便可以了。原来印度文字里『如』的意思,便是『这样这样』,说不出什么来。所以禅宗也有说:这个或那个,因为说不出什么,便只能这样说。而『这样这样』,便是没有 [P145] 什么不同,与平时我们所说『不异』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有了差别即是这样那样而非这样这样了。所以这『如如』,不但菩提所依所证的是虚空相,菩提也是虚空相,所以有的说:『如如,如如智,如为如来』,实际上就代表了诸佛菩萨所证悟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要称『如来』呢?如是一切法本来如是。若能证得了一切法本来如是,与真理相应便称之为如来。如来是乘如而来。因为佛是由证悟真理而来,是与如相应的。若以法身来说,因为证悟了真理而成为法界身,随大悲大愿而应化。因此,我们无法在色上说这是如来,也无法在心上说这是如来;如来是超越了一切的名相与戏论。

  本经所说的,都是菩萨乘中重要的道理。最初说到发菩提心,而后说到六波罗蜜,渐谈到种种助道法,接着说到悲智相应,菩萨证悟了真如法性而能有种种应化,由不退转菩萨到修行成佛,皆是以一切法空性为其基础。

  在原经中,当佛说完了这些颂文以后,紧那罗王的王子们皆得『无生忍』 [P146] ,许多紧那罗王的家属,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杨梓茗记)

  

  跋后

  前年十一月间,由于译经院里有关佛学的各种课程都已结束,当时顾副院长想起他曾保留从前印公导师在慧日讲堂讲经的录音,因此副院长便将这批录音带找出来,每人发给一本笔记簿,希望我们能够用心听,并且摘要记下做成笔记。这样的因缘之下,我们有幸能够得以恭聆导师在十多年前那一连串神采奕奕而又极具摄受力的讲经。

  去年四月初,导师到译经院所在之地福严精舍来,住了将近半个月。当时导师的健康情况相当不好,因此直到导师离开精舍前两天,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向导师提出,希望能将他这份录音完整地笔录下来,在杂志上发表的要求。起初,导师已经忘记曾经讲过这部经,后来将录音放给导师听了之后,他渐渐回想起来 [P147] ,而终于慈悲应允,并且答应为稿子改正误谬。因此这部讲记,终能够顺利而不致于变形太多地呈现在菩提树读者面前。

  如今这份讲记完稿之际,特将此一微妙殊胜因缘做一报告,普愿读者大众共沾法益,同学菩萨行处。杨梓茗跋。 [P149]

  , 、方便与其他的功德庄严,而只 [P111] 有厌离心,只求个人的解脱、了生死,则仍然是只限于小乘的范围,而没有菩萨的气息。『般若』一词,是通于大小乘的,但在有些经里提到,般若是专属于菩萨的。因为般若的真正意义,是包含了慈悲心与菩提心。这里的慧母度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为母的意思。

  问亲族何等相?答:「助道法亲族」。助道法或译『菩提分』,所指的即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这三十七道品,就好像菩萨的亲族一般。我们知道,亲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或者是血统上有所关连,或者是大小事情都能相互帮助。因此,菩萨虽然是以般若为母、方便为父,但是与菩萨的功德最有密切关系的,就是这些三十七道品;菩萨须藉修三十七道品,而助成一切波罗蜜多的圆满。所以说,助道法就是菩萨的亲族。平常,往往有人以三十七道品为小乘法,但是就大乘法来说,它亦是属于大乘法的,只不过是将之称为『助道法』,是导向大乘终极之波罗蜜多的。 [P112]

  问到侍从是什么?回答说:「诸善根侍从」。各种各样的善根,就好像是菩萨的侍从一般。所以当菩萨的善根越多,他的侍从也越多,拥护的人越多。那么这种种善根究竟是些什么呢?就一切众生人人都有的善根来说,大约可分成三种:无贪、无瞋、无痴。这三种善根,每个众生即使是没有相当深厚,但总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不过就修行的意义来说,主要是以信、进、念、定、慧──五根来做为善根的。约广义说,一切的善法,无论是人天善法、声闻缘觉的善法,或者是大乘善法,凡是能资助菩萨圆成法果的,都是大乘法中的善根。

  因此,菩萨以般若为母,助道法之三十七道品为亲族,诸善根为侍从,凡有此种种功德庄严而成就的菩萨,便是最崇高、最伟大而堪受人天敬仰的菩萨。并非由于他叫做菩萨,我们便尊敬他。菩萨之所以庄严伟大受人尊敬,实由于他具有这些功德内涵,若缺乏了这些崇高的慈悲智慧庄严,则也就不能够算是菩萨了。 [P113]

  

  解法无我已, 慈心普遍世, 无我及与慈, 是义云何等?

  般若,是证悟一切法空的智慧,菩萨既具有般若智慧,则必然是证悟了一切法空性与无相的。但菩萨除了般若智慧之外,却又必须具有菩提心、慈悲心,凡见到众生的苦难则油然而生拔苦与乐之心。般若所指的境界乃是空,而慈悲则为有(见到一切众生的苦恼)。照我们平常的想法,这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矛盾了;有此无彼,有彼无此。我们知道,空,便是无我,人空、法空、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相,而慈悲心却是想到众生的苦恼,心目中却是有『人』。这样,有了空、般若,便没有了众生,有了众生的苦恼便没有了空,那么般若与慈悲要如何才能相应呢?是否有了智慧便没有了慈悲,有慈悲便没有智慧,或者同时能够兼有慈悲与智慧二者呢?根据我们的眼睛与耳朵来说,眼睛是用来看东西,耳朵是用来听声音;能够看东西的,便不能听声音,能听声音的,便不能看东西,那么般若与慈悲二者,是不是也像这种情况呢?这两个观念又该如何才能配合得起来?这不但是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菩萨心境上 [P114] 一个实际问题。

  这个偈颂我先解释一下问题的意思:「解法无我已」,也就是了解一切法无我,包括了法无我,人无我。经上常说到的无人,无我,无我法便是一切法的真理。「慈心普遍世」,把慈悲心普及于一切世间众生,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要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具有慈悲心,能做得到多少,姑且不论,但首先将慈悲心遍一切,对一切众生无不具有慈悲。当然这一点,在实行上只能由小而大,先对自己亲人慈悲,而后才能慢慢扩大范围到一切众生身上。「无我及与慈,是义云何等」?无我与慈,这两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应呢?佛法中说到,菩萨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并非是有了慈悲便没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则无异于凡夫;只有智慧,没有慈悲,那么这种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样了。所以菩萨应该是悲智一如;大乘法应该是慈悲与智慧平等的。那么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与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话是为佛教徒所常说,而几乎成为口头禅的,比如:同体 [P115] 大悲、无缘大慈等。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指的是什么?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有一番分别,才能了解何以菩萨在通达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后,还能够有慈悲心。

  我们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来的?慈悲心是缘众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众生,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不论是对于我们的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发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这是悲),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这便是慈)。既然缘众生而生起,那又怎么会是无缘大慈?般若与慈悲,如何能合得起来呢?

  佛法中,慈(悲)有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时,心境上便显现了一个一个的众生。平常我们见到众生,总会把他们当做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独立自体。比如,当见到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内心中会有种种感想,他变老了、变瘦了,或者是变胖了等等;总会把他当做是固定的个体,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这个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会 [P116] 有什么变化的。因此,我们对于众生,总是执着于他各人有他的实有自体;人人有此观…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