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空性沒有時間相,不能說出它的現在、過去、未來;沒有空間相,不能說它是在此處、在彼處、在上或是在下;它也沒有個數目。所以菩提所證悟的,是證入了一切法畢竟空性,究竟證悟,也稱爲『最清淨法界』,這就是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依一切法究竟空性而得。這就是道場。所以說:虛空名道場。
「菩提虛空相」,成佛是由于證悟了最高究竟的智慧,這即是菩提。它的名稱是很多的,比如一切智,一切種智,一切相智,一切微妙智等等,但總不外乎智慧或是覺。在這裏稱它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就是無上等正覺。在一般的觀念中,覺似乎與一般智慧相同,但事實上,我們所具有的智慧,與菩提根本是無法相比的。我們的智慧有對象,但由菩提所證悟的一切法空性是沒 [P144] 有影像,沒有對象。我們沒有適當的名詞來形容它,便只有以虛空來勉強比喻,所以說『菩提虛空相』。『虛空』的特色有:一、你無法說出它是什麼;二、無法說出它的大小;叁、無法說它到底是有是無;四、虛空是無礙的。所以菩提不但是離一切相並且還是無礙的。金剛經裏說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虛空亦正是如此。
「不依于身心,如如名如來」。人不外是身心兩種活動。當人問到『誰名爲如來』?是五蘊爲如來呢?或是五蘊之中的色蘊、受蘊爲如來?這在龍樹菩薩的『觀如來品』中說得很清楚。不依于身心,即說明了身不是如來,心也不是如來,色、受、想、行、識都不是如來;但若能于身心五蘊而一切無所著,這就是如如名如來。所以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能夠證悟如如,故稱爲如來。本來這『如如』,實際上只要一個『如』字便可以了。原來印度文字裏『如』的意思,便是『這樣這樣』,說不出什麼來。所以禅宗也有說:這個或那個,因爲說不出什麼,便只能這樣說。而『這樣這樣』,便是沒有 [P145] 什麼不同,與平時我們所說『不異』的意思是一樣的。因爲一有了差別即是這樣那樣而非這樣這樣了。所以這『如如』,不但菩提所依所證的是虛空相,菩提也是虛空相,所以有的說:『如如,如如智,如爲如來』,實際上就代表了諸佛菩薩所證悟的最高境界。
爲什麼要稱『如來』呢?如是一切法本來如是。若能證得了一切法本來如是,與真理相應便稱之爲如來。如來是乘如而來。因爲佛是由證悟真理而來,是與如相應的。若以法身來說,因爲證悟了真理而成爲法界身,隨大悲大願而應化。因此,我們無法在色上說這是如來,也無法在心上說這是如來;如來是超越了一切的名相與戲論。
本經所說的,都是菩薩乘中重要的道理。最初說到發菩提心,而後說到六波羅蜜,漸談到種種助道法,接著說到悲智相應,菩薩證悟了真如法性而能有種種應化,由不退轉菩薩到修行成佛,皆是以一切法空性爲其基礎。
在原經中,當佛說完了這些頌文以後,緊那羅王的王子們皆得『無生忍』 [P146] ,許多緊那羅王的家屬,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楊梓茗記)
跋後
前年十一月間,由于譯經院裏有關佛學的各種課程都已結束,當時顧副院長想起他曾保留從前印公導師在慧日講堂講經的錄音,因此副院長便將這批錄音帶找出來,每人發給一本筆記簿,希望我們能夠用心聽,並且摘要記下做成筆記。這樣的因緣之下,我們有幸能夠得以恭聆導師在十多年前那一連串神采奕奕而又極具攝受力的講經。
去年四月初,導師到譯經院所在之地福嚴精舍來,住了將近半個月。當時導師的健康情況相當不好,因此直到導師離開精舍前兩天,我才終于鼓起勇氣,向導師提出,希望能將他這份錄音完整地筆錄下來,在雜志上發表的要求。起初,導師已經忘記曾經講過這部經,後來將錄音放給導師聽了之後,他漸漸回想起來 [P147] ,而終于慈悲應允,並且答應爲稿子改正誤謬。因此這部講記,終能夠順利而不致于變形太多地呈現在菩提樹讀者面前。
如今這份講記完稿之際,特將此一微妙殊勝因緣做一報告,普願讀者大衆共沾法益,同學菩薩行處。楊梓茗跋。 [P149]
, 、方便與其他的功德莊嚴,而只 [P111] 有厭離心,只求個人的解脫、了生死,則仍然是只限于小乘的範圍,而沒有菩薩的氣息。『般若』一詞,是通于大小乘的,但在有些經裏提到,般若是專屬于菩薩的。因爲般若的真正意義,是包含了慈悲心與菩提心。這裏的慧母度彼岸,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爲母的意思。
問親族何等相?答:「助道法親族」。助道法或譯『菩提分』,所指的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這叁十七道品,就好像菩薩的親族一般。我們知道,親族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或者是血統上有所關連,或者是大小事情都能相互幫助。因此,菩薩雖然是以般若爲母、方便爲父,但是與菩薩的功德最有密切關系的,就是這些叁十七道品;菩薩須藉修叁十七道品,而助成一切波羅蜜多的圓滿。所以說,助道法就是菩薩的親族。平常,往往有人以叁十七道品爲小乘法,但是就大乘法來說,它亦是屬于大乘法的,只不過是將之稱爲『助道法』,是導向大乘終極之波羅蜜多的。 [P112]
問到侍從是什麼?回答說:「諸善根侍從」。各種各樣的善根,就好像是菩薩的侍從一般。所以當菩薩的善根越多,他的侍從也越多,擁護的人越多。那麼這種種善根究竟是些什麼呢?就一切衆生人人都有的善根來說,大約可分成叁種:無貪、無瞋、無癡。這叁種善根,每個衆生即使是沒有相當深厚,但總或多或少地有那麼一點。不過就修行的意義來說,主要是以信、進、念、定、慧──五根來做爲善根的。約廣義說,一切的善法,無論是人天善法、聲聞緣覺的善法,或者是大乘善法,凡是能資助菩薩圓成法果的,都是大乘法中的善根。
因此,菩薩以般若爲母,助道法之叁十七道品爲親族,諸善根爲侍從,凡有此種種功德莊嚴而成就的菩薩,便是最崇高、最偉大而堪受人天敬仰的菩薩。並非由于他叫做菩薩,我們便尊敬他。菩薩之所以莊嚴偉大受人尊敬,實由于他具有這些功德內涵,若缺乏了這些崇高的慈悲智慧莊嚴,則也就不能夠算是菩薩了。 [P113]
解法無我已, 慈心普遍世, 無我及與慈, 是義雲何等?
般若,是證悟一切法空的智慧,菩薩既具有般若智慧,則必然是證悟了一切法空性與無相的。但菩薩除了般若智慧之外,卻又必須具有菩提心、慈悲心,凡見到衆生的苦難則油然而生拔苦與樂之心。般若所指的境界乃是空,而慈悲則爲有(見到一切衆生的苦惱)。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這二者之間應該是相互矛盾了;有此無彼,有彼無此。我們知道,空,便是無我,人空、法空、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相,而慈悲心卻是想到衆生的苦惱,心目中卻是有『人』。這樣,有了空、般若,便沒有了衆生,有了衆生的苦惱便沒有了空,那麼般若與慈悲要如何才能相應呢?是否有了智慧便沒有了慈悲,有慈悲便沒有智慧,或者同時能夠兼有慈悲與智慧二者呢?根據我們的眼睛與耳朵來說,眼睛是用來看東西,耳朵是用來聽聲音;能夠看東西的,便不能聽聲音,能聽聲音的,便不能看東西,那麼般若與慈悲二者,是不是也像這種情況呢?這兩個觀念又該如何才能配合得起來?這不但是個理論上的問題,也是菩薩心境上 [P114] 一個實際問題。
這個偈頌我先解釋一下問題的意思:「解法無我已」,也就是了解一切法無我,包括了法無我,人無我。經上常說到的無人,無我,無我法便是一切法的真理。「慈心普遍世」,把慈悲心普及于一切世間衆生,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要我們對一切衆生都具有慈悲心,能做得到多少,姑且不論,但首先將慈悲心遍一切,對一切衆生無不具有慈悲。當然這一點,在實行上只能由小而大,先對自己親人慈悲,而後才能慢慢擴大範圍到一切衆生身上。「無我及與慈,是義雲何等」?無我與慈,這兩者要如何才能平等呢?也就是要如何才能相應呢?佛法中說到,菩薩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並非是有了慈悲便沒有了智慧。假如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則無異于凡夫;只有智慧,沒有慈悲,那麼這種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樣了。所以菩薩應該是悲智一如;大乘法應該是慈悲與智慧平等的。那麼要如何才能使得慈悲與智慧平等呢?
佛法之中有不少話是爲佛教徒所常說,而幾乎成爲口頭禅的,比如:同體 [P115] 大悲、無緣大慈等。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所指的是什麼?在這裏我們必須要有一番分別,才能了解何以菩薩在通達了一切法空的境界後,還能夠有慈悲心。
我們先要知道,慈悲心究竟是如何生起來的?慈悲心是緣衆生而生起的。如果不知道有衆生,則慈悲心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生起來的。不論是對于我們的親屬或朋友,甚或是小動物,當見到他們的苦痛時,我們便發起了慈悲心,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這是悲),或者是使他們得到快樂(這便是慈)。既然緣衆生而生起,那又怎麼會是無緣大慈?般若與慈悲,如何能合得起來呢?
佛法中,慈(悲)有叁類:第一類是衆生緣慈:是緣衆生而起慈心。由于在生起慈悲心時,心境上便顯現了一個一個的衆生。平常我們見到衆生,總會把他們當做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獨立自體。比如,當見到一位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內心中會有種種感想,他變老了、變瘦了,或者是變胖了等等;總會把他當做是固定的個體,而只是瘦弱或肥大。似乎這個人的本身,是一定的,不會 [P116] 有什麼變化的。因此,我們對于衆生,總是執著于他各人有他的實有自體;人人有此觀…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