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误解:世俗谛与第一义谛是截然不同的:在第 [P125] 一义谛中,我空法也空;而在世俗谛中,则是我有法也有。但事实上,这两者并非是两回事。世俗谛是就世间人所共通的认识来说明许多现象。由于每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构造大致上相差不会太远,因此对于一种颜色,称它为红色,大家见到时便说这是红色,而不会随便说它是黄色或绿色、黑色等,这便是世俗谛──世俗的真实。而第一义谛,是将世俗所已肯定的东西加以推究。比如说,推究这红色究竟是什么?因此凡是追求其究竟的便可称之为第一义谛;到后来追究到它们是没有实性,不可得。
般若经上,佛与须菩提即说到,众生不可得,六道轮回亦不可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可得,菩萨与佛也不可得,甚至连无上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就第一义谛来说,若是就世俗谛来说,仍然是因缘如幻假有的,否则修行便失去了意义。由此可知,在第一义谛中,一切不能安立,而世俗谛中则一切皆可安立。这两种情况,实际上便可以大乘法之中所说的『如幻如化』,即『幻有』来包括之。比如见到 [P126] 阳焰,每个人站在远处看来,都会认为它是一潭水,并且还会在那里波动,但是走近一看却是什么都没有。当你仔细看清是什么都没有,再走到远处去看,它又是明显地呈现在那里;这便是幻化。
又如我们拿个玻璃杯,将它注满清水,拿枝笔放入杯中,立刻就看到笔杆变歪了。自己看了不能相信,找其他许多人来看亦莫不如此,但是把笔从杯里拿出来则见还是笔直的,这便是幻化。因此,所谓幻化即是如幻有,而如幻有亦即是空,空有的关系便是如此。所以在『般若经』里,佛说不但众生、六道轮回、菩萨、佛等是如幻如化,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如果有任何东西即使是超越了涅槃的,也要说它是如幻如化。这里主要是说明空、慈悲与般若是不二的。平时我们听人说『二谛无碍』,实际上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说它是相通的或是不相矛盾的。菩萨由于以智慧观照一切众生皆不可得,而同时也见到了众生在那里受苦或是受乐,因此他是可以在同一个心境上看到这些的。这种在同一心境上现起的情况,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上的月亮,我们有时见它跑得很快 [P127] ,但是经过慢慢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月亮在跑,而是乌云移动太快所产生的错觉。尽管我们知道月亮实际上并不是如我们感觉到那样地在跑,而眼中所见到的月亮却好像是在跑的。这就是在同一个心境上所产生的两种不同认识。菩萨的二谛无碍,可以这种情况为比喻去理解。
若空与无相, 及无愿解脱, 一相同无相, 云何而生道?空即是无相, 以无相故得, 一相同一义, 故说解脱门。
这里提出『三解脱门』的问题。什么叫做『解脱门』呢?凡是依此修行而可以得到解脱的便称为『解脱门』。门本是可以藉之出入的;三解脱门所指的即是三种观法:空、无相、无愿。佛在经典之中,曾经开示我们以空可以达到解脱,有的说到无相或无愿可以得到解脱。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三条路可以使我们走向解脱。就这一点,大小乘的观点便不相同了。小乘人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把空、无相、无愿当成是三回事。比如有人因体悟了无常与苦的道理而得到解脱的,小乘人就把它归入了『无愿解脱』。此乃由于一个人一旦体悟 [P128] 了无常与苦之后,就不再有生死轮回的意愿;不造业即可不受生死,这就是「无愿解脱」。如果是由于了解空,无我无我所而得到解脱,这就是「空」解脱。这样看来空解脱与无愿解脱似乎是不一样的。再谈到离一切相,没有了色、声、香、味、触、法相,没有男相、女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此离一切相而得到解脱,即是「无相」解脱。小乘的三解脱门,确实是三种不同的观法。但在大乘法说来,实际上解脱之门只有一个,乃是不二解脱之门。平时常说的:『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便是说明了我们初学之时有多种方便善巧,但是到了解脱的阶段,则只有一个法门。并不是这个方法可以得到解脱,那个方法也可以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所以会生死,都是由于同一原因,所以解脱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所以法华经里说:『惟此一门,而复狭小』。只有这一扇门,并且这扇门并不广大,因为若是广大无边的话,则人人都可以通过,但人却必须经过这扇窄门才能解脱。三解脱门实际上只有一门,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即三种解脱所观察的对象,都是诸法实相 [P129] ,只不过在说明时将它分成这三者。事实上一切法空即是无相,若仍然还是有相则便不成其为空了,所以真正的空一定是无相的。当能够达到空与无相之后,则自然不会再造业受果报,无作亦即无愿,所以这三解脱门实际上是平等的,是同一回事,也是不二的。不过众生往往有种种执着,当佛对他说欲求解脱必须观一切法空,他能够观一切法空,但又却执着于空相;因此佛又告诉他,观一切法空之后,连这空相也不可得,所以要无相。当他知道了无相的道理,对于外在的一切境界都能抛开,但是内心的执着却仍然是放不下,因此佛再进一步地对他说,不但是外面的一切相不可得,内心的种种意愿思欲,也是不可得的,这便是无愿。因此,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按着空、无相、无愿的次第来说的,但只要我们对这三者有所了解,便可知道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所以说三解脱门是「一相同无相」,是平等无二无别的。可能有人会发生了疑问,这一相的一,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不能说它是一个东西或一个原理,一相即是无相,一切相不可得。 [P130]
接着引起另一个问题,「云何而生道」?道是修行的方法,凡是依此而得解脱的,即称之为道。如诸法真理,一切都是无二无别不可得的,那么如何能够依此而生起道,能使众生得到解脱呢?照世俗的观念,总要有『二』,才能说由这里通到那里,若是一切法平等不二,一相无相,如何才能说生起正道,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呢?
现在先将答复解释一下;「空即是无相,以无相故得」。我们知道,空就是无相,也就是无愿。「以无相故得」就是以无所得而得。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无所得为什么还有所得呢?我们翻开『大般若经』,可以见到通篇几乎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若是以有所得心,则必然是毫无所得,有所执着即无法解脱;以有所修之心来修,则不能修。如果能够无所得,无所执着,这便是修,这便是得。因此,正由于是一切法空──「一相同无相」,所以我们才能够修得,才能够了生死。『般若经』里记载了富楼那与须菩提等讨论,菩萨是由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照我们的观念来说,菩萨是由三界出于三界,然后到达佛 [P131] 的位子。但是若真有三界可出,佛道可成的话,那么菩萨应该是连动也不能动了。正因为没有三界可出,佛道可成,所以才能够出三界而成佛。也就是因为是空、无相、无愿,所以才能够得。所以说:「一相同一义,故说解脱门」。若我们能够一相无相,就可以得到解脱。
众生无始以来,颠颠倒倒,处处执着;因为执着所以不得解脱。并非有什么东西不让我们解脱,而是我们自己不肯解脱,执着就像绳子将我们捆住。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一切法空,在一切法上不起执着,才可以得到解脱。如有个人拿着竹竿想走进城门,无论横着拿或直着拿,都无法进到城里去,但他只要把竹竿放平,把竹竿头向着城门就可以毫无阻碍的走进去。佛法说一切法空,并非是有样东西在那里让我们将它取消。所以并非是某个人喜欢空,他加以探究,而后通达了一切法空,而是法的本性如此。因为一切法本无相,所以众生才能得到解脱,否则解脱便是不可能的事。
云何观于空, 云何观众生, 空及与众生, 云何而得生? [P132] 智慧观于空, 方便观众生, 大悲以教化, 趣向于涅槃。
这里讲到了空与众生的关系。佛法上说众生是如幻如化,没有实性的,本性自无,所以众生即空,而毕竟空之中却又不碍众生。因此,这里问要如何来「观众生」,又要如何来「观空」?「空及与众生,云何而得生」?生即是现起的意思。答复说:「智慧观于空」,用观空的是智慧,亦即般若来悟入空义。观众生的是什么呢?「方便观众生」。方便,并不是普通行个方便的那种方便,而是智慧的巧妙运用。般若是通达一切法空,而方便却是通达一切如幻如化的有。经上称般若为根本智,称方便为后得智;亦有称般若为如理智,方便为如量智。众生虽然本性是空,但亦是如幻有。菩萨的程度有浅有深,最初时是将这两者分开的;当般若现起时,可以证悟了一切法空,那时是不见有众生的;等到方便智生起时,照见众生,却不能证悟空行。在理论上,是可以了解空有无碍,只是证悟到那境界又是另一回事。如修行的时间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将这两者合而为一;这种空有无碍的境界,对于菩萨来说,必须是相 [P133] 当高深的程度方能够做得到,而且必须是成佛才能够究竟圆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化生』。般若智慧悟入毕竟空时,即离一切的分别戏论,离一切见;而当方便智从空之中现起有时,则『严土化生』,可以庄严清净的国土世界,度化众生,这都是方便善巧。所以菩萨在最初的阶段是有出有入,到后来才打成一片。『智慧观于空,方便观众生』,有了这两种的智慧而后「大悲以教化」。由于众生本性是空,只因为颠倒才会在生死之中流转不已;菩萨以大悲心来教化众生使他们得解脱,而终能「趣向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涅槃即是大解脱,亦即一切修行的终极归宿。佛也是具备…
《华雨集第一册 一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