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誤解:世俗谛與第一義谛是截然不同的:在第 [P125] 一義谛中,我空法也空;而在世俗谛中,則是我有法也有。但事實上,這兩者並非是兩回事。世俗谛是就世間人所共通的認識來說明許多現象。由于每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構造大致上相差不會太遠,因此對于一種顔色,稱它爲紅色,大家見到時便說這是紅色,而不會隨便說它是黃色或綠色、黑色等,這便是世俗谛──世俗的真實。而第一義谛,是將世俗所已肯定的東西加以推究。比如說,推究這紅色究竟是什麼?因此凡是追求其究竟的便可稱之爲第一義谛;到後來追究到它們是沒有實性,不可得。
般若經上,佛與須菩提即說到,衆生不可得,六道輪回亦不可得;小乘的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不可得,菩薩與佛也不可得,甚至連無上佛果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都是不可得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就第一義谛來說,若是就世俗谛來說,仍然是因緣如幻假有的,否則修行便失去了意義。由此可知,在第一義谛中,一切不能安立,而世俗谛中則一切皆可安立。這兩種情況,實際上便可以大乘法之中所說的『如幻如化』,即『幻有』來包括之。比如見到 [P126] 陽焰,每個人站在遠處看來,都會認爲它是一潭水,並且還會在那裏波動,但是走近一看卻是什麼都沒有。當你仔細看清是什麼都沒有,再走到遠處去看,它又是明顯地呈現在那裏;這便是幻化。
又如我們拿個玻璃杯,將它注滿清水,拿枝筆放入杯中,立刻就看到筆杆變歪了。自己看了不能相信,找其他許多人來看亦莫不如此,但是把筆從杯裏拿出來則見還是筆直的,這便是幻化。因此,所謂幻化即是如幻有,而如幻有亦即是空,空有的關系便是如此。所以在『般若經』裏,佛說不但衆生、六道輪回、菩薩、佛等是如幻如化,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如果有任何東西即使是超越了涅槃的,也要說它是如幻如化。這裏主要是說明空、慈悲與般若是不二的。平時我們聽人說『二谛無礙』,實際上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說它是相通的或是不相矛盾的。菩薩由于以智慧觀照一切衆生皆不可得,而同時也見到了衆生在那裏受苦或是受樂,因此他是可以在同一個心境上看到這些的。這種在同一心境上現起的情況,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天上的月亮,我們有時見它跑得很快 [P127] ,但是經過慢慢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並不是月亮在跑,而是烏雲移動太快所産生的錯覺。盡管我們知道月亮實際上並不是如我們感覺到那樣地在跑,而眼中所見到的月亮卻好像是在跑的。這就是在同一個心境上所産生的兩種不同認識。菩薩的二谛無礙,可以這種情況爲比喻去理解。
若空與無相, 及無願解脫, 一相同無相, 雲何而生道?空即是無相, 以無相故得, 一相同一義, 故說解脫門。
這裏提出『叁解脫門』的問題。什麼叫做『解脫門』呢?凡是依此修行而可以得到解脫的便稱爲『解脫門』。門本是可以藉之出入的;叁解脫門所指的即是叁種觀法:空、無相、無願。佛在經典之中,曾經開示我們以空可以達到解脫,有的說到無相或無願可以得到解脫。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有叁條路可以使我們走向解脫。就這一點,大小乘的觀點便不相同了。小乘人只看到了文字的表面,把空、無相、無願當成是叁回事。比如有人因體悟了無常與苦的道理而得到解脫的,小乘人就把它歸入了『無願解脫』。此乃由于一個人一旦體悟 [P128] 了無常與苦之後,就不再有生死輪回的意願;不造業即可不受生死,這就是「無願解脫」。如果是由于了解空,無我無我所而得到解脫,這就是「空」解脫。這樣看來空解脫與無願解脫似乎是不一樣的。再談到離一切相,沒有了色、聲、香、味、觸、法相,沒有男相、女相,不生、不住、不滅,如此離一切相而得到解脫,即是「無相」解脫。小乘的叁解脫門,確實是叁種不同的觀法。但在大乘法說來,實際上解脫之門只有一個,乃是不二解脫之門。平時常說的:『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便是說明了我們初學之時有多種方便善巧,但是到了解脫的階段,則只有一個法門。並不是這個方法可以得到解脫,那個方法也可以得到解脫。因爲衆生之所以會生死,都是由于同一原因,所以解脫的方法也是一樣的;所以法華經裏說:『惟此一門,而複狹小』。只有這一扇門,並且這扇門並不廣大,因爲若是廣大無邊的話,則人人都可以通過,但人卻必須經過這扇窄門才能解脫。叁解脫門實際上只有一門,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說到:『叁解脫門同緣實相』。即叁種解脫所觀察的對象,都是諸法實相 [P129] ,只不過在說明時將它分成這叁者。事實上一切法空即是無相,若仍然還是有相則便不成其爲空了,所以真正的空一定是無相的。當能夠達到空與無相之後,則自然不會再造業受果報,無作亦即無願,所以這叁解脫門實際上是平等的,是同一回事,也是不二的。不過衆生往往有種種執著,當佛對他說欲求解脫必須觀一切法空,他能夠觀一切法空,但又卻執著于空相;因此佛又告訴他,觀一切法空之後,連這空相也不可得,所以要無相。當他知道了無相的道理,對于外在的一切境界都能抛開,但是內心的執著卻仍然是放不下,因此佛再進一步地對他說,不但是外面的一切相不可得,內心的種種意願思欲,也是不可得的,這便是無願。因此,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按著空、無相、無願的次第來說的,但只要我們對這叁者有所了解,便可知道實際上是同一回事;所以說叁解脫門是「一相同無相」,是平等無二無別的。可能有人會發生了疑問,這一相的一,究竟指的是什麼?我們不能說它是一個東西或一個原理,一相即是無相,一切相不可得。 [P130]
接著引起另一個問題,「雲何而生道」?道是修行的方法,凡是依此而得解脫的,即稱之爲道。如諸法真理,一切都是無二無別不可得的,那麼如何能夠依此而生起道,能使衆生得到解脫呢?照世俗的觀念,總要有『二』,才能說由這裏通到那裏,若是一切法平等不二,一相無相,如何才能說生起正道,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呢?
現在先將答複解釋一下;「空即是無相,以無相故得」。我們知道,空就是無相,也就是無願。「以無相故得」就是以無所得而得。或許有人會問:既然無所得爲什麼還有所得呢?我們翻開『大般若經』,可以見到通篇幾乎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若是以有所得心,則必然是毫無所得,有所執著即無法解脫;以有所修之心來修,則不能修。如果能夠無所得,無所執著,這便是修,這便是得。因此,正由于是一切法空──「一相同無相」,所以我們才能夠修得,才能夠了生死。『般若經』裏記載了富樓那與須菩提等討論,菩薩是由什麼地方到什麼地方去。照我們的觀念來說,菩薩是由叁界出于叁界,然後到達佛 [P131] 的位子。但是若真有叁界可出,佛道可成的話,那麼菩薩應該是連動也不能動了。正因爲沒有叁界可出,佛道可成,所以才能夠出叁界而成佛。也就是因爲是空、無相、無願,所以才能夠得。所以說:「一相同一義,故說解脫門」。若我們能夠一相無相,就可以得到解脫。
衆生無始以來,顛顛倒倒,處處執著;因爲執著所以不得解脫。並非有什麼東西不讓我們解脫,而是我們自己不肯解脫,執著就像繩子將我們捆住。惟有當我們了解了一切法空,在一切法上不起執著,才可以得到解脫。如有個人拿著竹竿想走進城門,無論橫著拿或直著拿,都無法進到城裏去,但他只要把竹竿放平,把竹竿頭向著城門就可以毫無阻礙的走進去。佛法說一切法空,並非是有樣東西在那裏讓我們將它取消。所以並非是某個人喜歡空,他加以探究,而後通達了一切法空,而是法的本性如此。因爲一切法本無相,所以衆生才能得到解脫,否則解脫便是不可能的事。
雲何觀于空, 雲何觀衆生, 空及與衆生, 雲何而得生? [P132] 智慧觀于空, 方便觀衆生, 大悲以教化, 趣向于涅槃。
這裏講到了空與衆生的關系。佛法上說衆生是如幻如化,沒有實性的,本性自無,所以衆生即空,而畢竟空之中卻又不礙衆生。因此,這裏問要如何來「觀衆生」,又要如何來「觀空」?「空及與衆生,雲何而得生」?生即是現起的意思。答複說:「智慧觀于空」,用觀空的是智慧,亦即般若來悟入空義。觀衆生的是什麼呢?「方便觀衆生」。方便,並不是普通行個方便的那種方便,而是智慧的巧妙運用。般若是通達一切法空,而方便卻是通達一切如幻如化的有。經上稱般若爲根本智,稱方便爲後得智;亦有稱般若爲如理智,方便爲如量智。衆生雖然本性是空,但亦是如幻有。菩薩的程度有淺有深,最初時是將這兩者分開的;當般若現起時,可以證悟了一切法空,那時是不見有衆生的;等到方便智生起時,照見衆生,卻不能證悟空行。在理論上,是可以了解空有無礙,只是證悟到那境界又是另一回事。如修行的時間久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夠將這兩者合而爲一;這種空有無礙的境界,對于菩薩來說,必須是相 [P133] 當高深的程度方能夠做得到,而且必須是成佛才能夠究竟圓滿。所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化生』。般若智慧悟入畢竟空時,即離一切的分別戲論,離一切見;而當方便智從空之中現起有時,則『嚴土化生』,可以莊嚴清淨的國土世界,度化衆生,這都是方便善巧。所以菩薩在最初的階段是有出有入,到後來才打成一片。『智慧觀于空,方便觀衆生』,有了這兩種的智慧而後「大悲以教化」。由于衆生本性是空,只因爲顛倒才會在生死之中流轉不已;菩薩以大悲心來教化衆生使他們得解脫,而終能「趣向于」不生不滅的「涅槃」。涅槃即是大解脫,亦即一切修行的終極歸宿。佛也是具備…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