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P20

  ..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兩種智慧,只不過佛能將此二者同時生起並且究竟圓滿。

  

  無生無有起, 一切法如是。 雲何生諸行, 應當解此義。無生與無滅, 是智所行處, 從于誓願生, 此方便所建。

  這裏提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衆生的身體有生而後有死,這是必然的事。 [P134] 我們如果起煩惱、造業,則死後還有生,生後還有死,如此一生又一生永遠解決不了。一般人以爲死了以後則一切都結束了,如果真是那樣,也就沒有什麼關系。但問題卻是死後還要再生,脫離不了無邊的苦痛,永遠沒有一個終止,因此佛教人以『了生死』的方法。所謂『解脫生死』,一般說來,即是『前蘊滅,後蘊不生』。現有的身心組織,到死時,可以說是完全解散了,不再因業而生起後有,便完全沒有了苦痛。這在小乘說來,就是『灰身泯智』。

  有生必有死,這是一定的道理。想不死,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生,不生則不滅。如海裏的波浪,一個接著一個沒有停止的時候,波浪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風的吹動,假使能夠將風的作用停止,沒有一絲的風,那麼風平則浪靜,不再有波浪。因此談到涅槃的境界,總是針對我們這以自我爲中心的身心組織,由于有生,則有老病死,因而有種種痛苦煩惱,貪瞋癡等種種問題,而死後仍要再生,尚未了生死。所以便是要不造業,不受報,而後方能解脫,不生不滅。修行了生死,就是這個樣子。 [P135]

  「無生無有起,一切法如是」,大乘法主張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都是平等無二無別。如此,往往使大家對于佛菩薩都産生了一個疑問。證悟了的菩薩,與阿羅漢並沒什麼差別,煩惱與生死都解脫了;由于內心是一片風平浪靜,什麼都不能說,這要如何來度衆生呢?照凡夫的想法,總以爲(佛及)菩薩應該是死了以後再生,再生以後的身體,比今生好得多,並且具備了許多非凡的本事,似乎要如此方能夠救度衆生。但這裏卻說到,死後不生,亦即是不生不滅。常有人會問:涅槃以後我們要到那裏去?涅槃是個什麼境界?問這問題的人,還是以「常人」的觀念來衡量這件事。若是如此,則仍然有人那樣的身體,不過深妙得多;這那裏是解脫!真正的解脫,是不生不滅,屬于無量法。在這裏,超越了一切的時間性、空間性;沒有這個、那個,也沒有多或是少。是什麼?什麼也不是。好像波浪滔天,一旦歸于平靜,便再也找不到剛才那個波浪到底到那裏去了。因此,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是,菩薩證悟以後不生不起,那如何來度衆生?而佛──這位圓滿究竟徹悟了脫生死的聖者,又是如何來度衆 [P136] 生呢?依照小乘的說法,佛(及阿羅漢)已經涅槃了,已涅槃便不會度衆生。因爲他已經是風平浪靜那樣,不會再有任何的作用。對于佛及菩薩,仍然能度衆生,即爲大小乘最大的差別。

  大乘法認爲,菩薩證悟了一切法空之後仍要度衆生,而佛究竟涅槃後也仍是度衆生;他們如何能說種種話,做出種種行爲,這就是頌裏所問到的:「雲何生諸行,應當解此義」。這確是不容易解釋的!

  「無生與無滅,是智所行處,從于誓願生,此方便所建」。以智慧證悟的,是不生不滅,就是涅槃。小乘證入涅槃,以爲究竟解脫,再也沒有可作的,也不再度衆生了。但佛與菩薩卻不然,還會廣度衆生。因爲,「無生與無滅,是智(證)所行處」。菩薩證悟了無生,能從大悲誓願現起種種,成佛後也還能于六道之中起度無邊衆生的作用。佛菩薩之所以能夠啓化衆生,是發于悲願的力量。小乘人修行,爲了了生死、得解脫,當他們得到不生不滅,就將一切放下,不再有其他的意念。大乘菩薩的本願,就是爲了普度衆生。叁大阿僧祇 [P137] 劫以來,悲願熏心,所以能畢竟不生不滅,而又能自然而然的,從誓願力普度衆生,無窮無盡。

  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是出于大悲大願。以極樂世界來說,即是由于阿彌陀佛在從前修菩薩道時所發的大願而來。有了悲願,即使是證悟了不生不滅,如大海已經是風平浪靜了,但外面一旦有所呼求,自然地就發生了反應;這和大海被外面的風所吹起的波浪是不同的。這是一種不思議的自發的力量,可叫做『悲願風』,而能適應衆生之所求。如只是求開悟而沒有悲願,則證悟所得,對于衆生發生不了什麼作用。有以爲證悟得不正確,不深刻,才無法對衆生發生作用,若證悟得正確而深刻,則可起妙用,其實這是不盡然的。八地菩薩證悟了無生法忍,能夠起如幻叁摩地,像觀音等大菩薩,並非由于有煩惱才有生死,完全是出于無限悲願。所以說:『此方便所建』,是由于方便善巧所致。菩薩有方便善巧與悲願,即使他證悟了無生法忍,仍然能夠與衆生有所感應。如釋迦牟尼佛現種種相到娑婆世界說法,度化衆生,便是由于這個原因。 [P138] 前面已說過,小乘只知證悟了生死,而無法與衆生有所感應,是由于他們沒有方便與悲願,此即是大乘涅槃與小乘涅槃的不同處。小乘涅槃不生不滅,平等法性如是而已;佛的涅槃,則有種種方便善巧與悲願的妙用;此亦即真正菩薩道之實踐。

  

  雲何得授記, 雲何不退轉, 雲何忍所緣, 雲何得決定?住平等授記, 法界不退轉, 無生是忍緣, 知法得決定。

  上面所說的,主要是指菩薩證悟了不生不滅之後,如何以悲願來度化衆生。而這個偈頌裏,雖然問到許多事情,主要的還是一件事。大家所熟知的金剛經裏,即談到燃燈佛爲釋迦牟尼佛授記的事。佛的前生本來是在雪山修行的一位青年。他修行有成,後來值遇燃燈佛出現于世,就買了五枝花去供燃燈佛,這時候燃燈佛便爲他授記。記即是記別,是一種肯定的說明,將來會如何如何。其次還談到了『不退轉』;凡是授記以後,可以得到不退轉,即是不退菩薩 ──阿鞞跋致。此時即得到了『無生法忍』,也就是有智慧證悟了一切法不生 [P139] 不滅;這也是『決定』的時候。這決定與前面所說過的決定不一樣。前面的決定,是『抉擇』之義。此處的決定,則是『正性決定』。證悟真理時,達到了菩薩決定不退轉之位。

  第二偈,解說上面所問的。「住平等授記」,佛爲菩薩授記,是由于菩薩已能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內心有了真正的智慧。表面上,這位菩薩想盡種種辦法來奉承佛,不惜金錢去買了五枝花供佛;看到地面上有龌龊,就以自己的頭發蓋住地面,讓佛踩著他的頭發走過,佛因此就爲他授記了。事實上,並不如此簡單,而重要在釋迦佛在前生的那個時候,已能將內心安住于平等法性之中。燃燈佛明白他內心的境界,所以爲他授記。

  其次,要如何才能得到「不退轉」呢?「法界不退轉」。法界即真理的一個別名。般若經中,提到諸法實相,共有十二個名字;例如真如、法性、空性、法住、法位……等都是真如實相的別名,法界也是其中一個。法界,本來有多種解釋,主要的是指一切法無差別性;所以有一部論,名爲『法界無差別論 [P140] 』。若能證悟到法界,即可以得到不退轉。尚未達到不退轉的,可能會退轉的。如一個人修了布施、持戒等許多功德,若不能與法界真理相應的話,則不論他可以享有多大的福報,但是久而久之,終會歸于烏有。但若是能與法界相應,那麼這些功德永遠不會有窮盡的。譬如有一杯水放在那裏,我們可以將它一口就喝幹了;即使不去喝它,日子久了它也是會慢慢地幹去、消失。若將這杯水倒入大海之中,這些水將永遠不會消失,因爲它已與一切水無二無別,遍一切處。我們的一切功德智慧,若不能夠與法界無分別的真理相應的話,則好像水被盛在杯子之中,終會消失;若能夠與法界的無差別性相應,則可以不增不減。所以,若精進修行,還沒有達到與法界相應的程度便停下來,則很快地就會忘記,而從原有的大乘境界中退下來。若一旦達到與法界相應的程度,則得到的便是永遠得到,再也不會退轉。

  「無生是忍緣」,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爲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 [P141] 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爲『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知法得決定」,此處的『法』即是法性之義。證悟通達了法,即達到了真理的境界,到了決定的位置,從凡入聖,不再流轉生死了。這『平等』、『不退轉』、『無生』、『決定』四事,指的是同一階段的不同含義。

  菩薩修行到了這高深的階段,進一步即可以成佛了。下面的頌文,都是有關成佛的事情。

  

  道場何所場, 菩提何等相。 誰名爲如來, 雲何佛得明?虛空名道場, 菩提虛空相, 不依于身心, 如如名如來。

  在這裏,必須注意到『道場』這個名詞。道場,即是菩提場。『道』是菩提──覺的異譯,和前面所說修道的『道』,是不相同的。成佛必須在菩提場,「道場何所場」,是問道場是在什麼地方?不論是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佛 [P142] 菩提,都可以說是道,但此處所說的,是佛之菩提。佛是得菩提而成佛的,那麼菩提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所以問「菩提何等相」?在菩提場得到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便成了如來,而誰又是如來呢?爲什麼叫做如來呢?「誰名爲如來」?「雲何佛得明」?是問佛爲何能夠得到智慧的光明?但這句話,下文並沒有答複。

  談到菩提場,大家可能很自然地就想到在印度尼連禅河邊,菩提樹下釋尊成道的地方。但這裏所要說明的菩提場,則並不是指那裏。答複中說:「虛空名道場」,虛空即是道場。由于釋迦佛在印度尼連禅河邊的菩提樹下得到菩提,所以這個地…

《華雨集第一冊 一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