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经解说
水野弘元
一、中阿含经之翻译
现存汉译中阿含经六十卷,一般认为系由僧伽提婆(Savghadeva)所译,在首都建康(南京)之东亭寺译出(东亭寺为东亭侯王珣,即王元琳所建)。自东晋隆安元年(三九七)十一月十日,至翌年(三九八)六月二十五日止,计费时半年有余。当时,由西北印度罽宾出身之僧伽罗叉(Savgharaksa)手执梵本诵出原文,再由僧伽提婆译成汉语,之後并加以检讨。隆安五年(四○一)全部正写校定,始得流传。
僧伽提婆出身於罽宾,该地为说一切有部之根据地;由其所译经典、论书多属说一切有部,可知其为属说一切有部之僧侣。僧伽提婆系於前秦建元年间来到长安。其後,在建元十九年(三八三)翻译阿毘达磨发智论之异译本阿毘昙八犍度论;该书即西北印度犍陀罗一带说一切有部之论书。
建元二十年(三八四),在僧伽跋澄(Savghabhūti)翻译婆须蜜菩萨所集论时,僧伽提婆曾与昙摩难提(Dharmanandin)共执梵本,以助僧伽跋澄之译。不久,僧伽提婆自长安至洛阳,翻译阿毘昙心论(今不存)、毘婆沙阿毘昙论(缺)。後以长安、洛阳等华北一带战乱频仍,加上佛教界之权威释道安示寂,僧伽提婆乃至华中。太元十六年(三九一)於庐山翻译阿毘昙心论四卷与三法度论二卷,该二书迄今犹存,为犍陀罗地方说一切有部之论书。其後,僧伽提婆又至建康,如上所载,於隆安二年译中阿含,这可能是他最後的译作。
中阿含经之汉译本,除现存六十卷本(即僧伽提婆所译者)之外,尚有建元二十年(三八四),由昙摩难提、竺佛念共同翻译之五十九卷本,惜该书今已不存。此五十九卷本之经文因不十分完全,故有僧伽提婆加以订正改译之六十卷本出现。关於其改译经过,详见当时任笔受之释道慈之中阿鋡经序,此序收於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c以下)与中阿含经卷末。
由中阿鋡经序可知,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等十种经论,凡百余万言:於匆忙悾憁之际译出,又逢释道安去世,长安乱起,未能详加校正,故僧伽提婆有改译中阿含之念。且僧伽提婆所译之经典或论书大多改自前译。改译时所用之中阿含原本,是否与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原本相同,则未有明记。但此二译本似乎皆由二百二十二经构成。道慈曾作一比较表,将二百二十二经中,经名由前译改变者,加上注记,但此一比较表今已不存。
至於昙摩难提所译五十九卷中阿含,其下落如何,亦不得而知。据梁僧佑(四四五~五一八)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当时昙摩难提译之下记为欠本(缺本),僧伽提婆译之下则载为有本(存在本)。其後之经录则沿用之,皆作昙摩难提所译本为缺本,而仅僧伽提婆译作为有本。
不过,据考证,梁代时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本似仍存在,由梁宝唱等人所撰之经律异相(五一六)所引用之中阿含经文可以得知。经律异相五十卷中,单独引自中阿含经而加以细注者,有五处:
一、卷一三 阿那律前生贫穷施缘觉七生得道(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
二、卷一八 赖吒为父所要(出中阿含经第二十八卷)
三、卷二四 坚固金轮王失轮出家(出中阿含经第十四卷)
四、卷四二 郁伽见佛其醉自醒受戒以妻施人(出中阿含经第九卷)
五、卷四七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出中阿含经第四十四卷鹦鹉经)
据学者研究,此细注并非後世所加,早在梁代时,即由撰者或有关系者附记上去。此说是值得相信的,因为经律异相中亦曾有八处细注为引自杂阿含经,其所援用者,与今日之杂阿含完全一致。
上述所引用中阿含经文中,第一引文与今中阿含卷一三,即第六六说本经之文相当,但文字稍有出入,且细注是作「出中阿含经第十二卷」,而现在的说本经则在第十三卷。又说本经有异译本,即单经之古来世时经,其所援引经文又与之不同,故由此可以推知第一引文并非援自现今之中阿含,可能是引用现今中阿含以外之其他中阿含。
第二引文则取意於现今中阿含之卷三一,即第一三二赖吒惒罗经。两者译语一致,则可视为引自现今中阿含。但其细注之卷数又与今本中阿含卷数不同,可能由於时代不同而有所调整。
第三引文与现今中阿含卷十五,即第七○转轮王经相当。其引文系采取意之方式,虽不能严格求其文字相同,但两者之译语确有相当大之出入,例如:
引 文:坚固顶来婆罗门说从解脱中阿含:坚念顶生梵志说戒
由上可知,两者决非出於同一经典,可能是由不同经典翻译而来。故知上述乃援自现存中阿含以外之中阿含。
第四引文与现今中阿含卷九,即第三八郁伽经相当。其引文亦由取意省略而来,两者译语亦大不相同,例如:
引文:毘舍离淫女光明金聚还亲里居士中阿含:鞞舍离妇女晃若金山还归其家长者
由上可知该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
第五引文与现在之中阿含卷四四,即第一七○鹦鹉经相当。但所引用之故事内容与鹦鹉经有很大差异,反而与该经的单经异译本佛说鹦鹉经之内容一致。该经之异译单行本有下列三种:佛说兜调经、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分别善恶报应经。其中,後二种为梁代以後所译出,今不成问题。至於梁代以前译出者,即今存中阿含鹦鹉经、佛说鹦鹉经、佛说兜调经三经之中,以佛说鹦鹉经与引文所说之故事内容及译语最为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第五引文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而是引自与佛说鹦鹉经关系密切之中阿含。其实,即佛说鹦鹉经系由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别出之经。关於此点,可由下节证明而知。
由上述之考证可知,经律异相所引用五处之中阿含经文中,仅有第二引文与今之中阿含相同,其他四者则证知并非引自现存之中阿含,可能是出自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故知梁代时,昙摩难提之中阿含经依然存在於某处。
二、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经
关於昙摩难提所译之中阿含经,现在是否完全不存在之问题,目前仅有上述佛说鹦鹉经一线索可供探讨。今本佛说鹦鹉经明载译者为刘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但就译者而言,古来诸经录所记载之译者并不十分可信,往往有极矛盾或互相出入之现象,故该经译者是否确实为求那跋陀罗,则仍有待考证。
有关佛说鹦鹉经之记载,最早见於僧佑出三藏记集(现存最古经录)。在其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有本部(大正五五‧二七b)上注记有「中阿含抄」等字,可见本经在梁代早已有之,只不过是译者不明的失译经。隋「仁寿录」(六○二)与唐「静泰录」(六六六)等沿袭僧佑出三藏记集之记载,仍列为失译经;惟隋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五九七),则作求那跋陀罗译。历代三宝纪中,常将自古以来即无确切证据可资凭藉之失译经,任意推定而加上译者之名,此种地方极多,可见本书内容杜撰成分居多,其所载资料多不可靠,不足采信。然而,继历代三宝纪之後,唐代之内典录(六六四)、大周刊定录(六九五)、智昇之开元录(七三○)等多沿袭它的记载,甚至今日藏经亦加以采用。因此,历代三宝纪所载鹦鹉经为求那跋陀罗译一事,应予以否定。
又就佛说鹦鹉经之译法而言,首先,以「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彼时世尊……」为本经开头,最後以「佛如是说,鹦鹉摩牢兜罗子闻世尊所说,欢喜而退」结尾。而中阿含卷四四第一七○鹦鹉经,则以「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为始,以「佛说如是,鹦鹉摩纳都提子及无量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为终,足见两者在译语方面有相当大的出入。并且僧伽提婆所译,即今存中阿含二百二十二经之各经,皆采「一七○‧鹦鹉经」之译语方式,章法是十分统一的。
但若就现存中阿含之异译单经而言,与上述佛说鹦鹉经之译语句法完全相同的,计有二十四经之多。此类经典之译语句法较为奇特,与其他经典有明显之区别。不过,此二十四经,附有各个不同之译者,亦有失译者,兹一一列举如下:
经 名
译者名
大正藏经
一、
离睡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八三七
二、
求欲经
西晋法炬译
一‧八三九
三、
受岁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八四一
四、
梵志计水净经
东晋失译
一‧八四三
五、
苦阴经
後汉失译
一‧八四九
六、
苦阴因事经
西晋法炬译
一‧八四九
七、
乐想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八五一
八、
阿耨风经
东晋竺昙无兰译
一‧八五三
九、
瞿昙弥记果经
刘宋慧简译
一‧八五六
一○、
瞻婆比丘经
西晋法炬译
一‧八六二
一一、
伏婬经
西晋法炬译
一‧八六三
一二、
魔娆乱经
後汉失译
一‧八六四
一三、
数经
西晋法炬译
一‧八七五
一四、
须达经
萧齐求那毘地译
一‧八七九
一五、
佛为黄竹老婆罗门说学经
刘宋失译
一‧八八二
一六、
尊上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八八六
一七、
鹦鹉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一‧八八八
一八、…
《中阿含经解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