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解说▪P2

  ..续本文上一页

  意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九○一

  一九、

  应法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一‧九○二

  二○、

  鞞摩肃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一‧九一三

  二一、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後汉安世高译

  一‧九一五

  二二、

  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後汉安世高译

  一‧九一六

  二三、

  邪见经

  刘宋失译

  一‧九一七

  二四、

  箭喻经

  东晋失译

  一‧九一七

   以上各经,经首皆作「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经末皆为「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少有作「欢喜而退」,或「欢喜奉行」者,此为该类经典之特色。

   上述二十四经中,除一四之须达经外,其余二十三经见於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为译者不明之现存经;其中,若注有译者之名者,则为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之所杜撰,故应予否定。盖今日藏经中之四阿含单译经或其他经典之中,往往有如上述在出三藏记集作「失译」者,而在历代三宝纪或开元录中却胡乱按上译者之名及译出年代者,至今犹然,且此类经典有数百种之多。

   然则,上述二十四经究竟翻译者为谁?在中阿含中有「一七○‧鹦鹉经」与一七之鹦鹉经内容大致相同,这已如上述,故知此二十四经可能是由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本抽出之单行经流传而来者。由大部之经典中别出单行经流传,早在梁代以前即有,僧佑始将这些经典列入出三藏记集之单独经中,即是明证。

   又上述七之乐想经经末有「所因跋渠尽」(大正一‧八五一b)等语,与现存中阿含卷二六(一○六‧想经)之结语「中阿含因品第四竟」(大正一‧五九六c)等文字相对应;前者「所因跋渠尽」即Nidānavargo nisthitah之译文,与中阿含之「因品竟」相当;亦即说乐想经为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因品中之最後部分,这说明了此与现存中阿含具有相同的组织。故由此一佐证,更可以推知上述二十四经即为昙摩难提所译全部中阿含经之别出经。

   此二十四经中,仅有一四之须达经未列於出三藏记集卷四之失译杂经录中,但其卷二代录之最後(大正五五‧一三c)则有「须达长者经一卷」之记载,并注明为建武二年(四九五)译出。须达长者经可能在僧佑时代记载其为求那毘地(Gunavīci)所译,後世经录亦加以采用。隋法经录在其卷三之小乘修多罗经录「中阿含品异译」中载(大正五五‧一二九b):

   须达经 一卷 一名长者须达经 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南齐永明年求那毘地译 此一记载亦见於隋之仁寿录与唐之静泰录等书中。其译出年代均作「永明年」,与出三藏记集之作「建武二年」不同;不过,其间仅相隔二、三年,也许是永明年译出,至建武二年始校订刊行,如此,即不矛盾了。

   但出三藏记集卷三之「安公失译经有本」中,则另载有「长者须达经一卷或云须达经」等字。该经典又名须达经,在僧佑时代已经存在。也许当时存在之须达经,并非道安记载为失译经之须达经,乃是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别出经,即现今之须达经而僧佑予以充当之。

   现存须达经即上述二十四经之一,其译语无「长者」二字,仅用「居士」一语。故知该经绝非「长者须达经」或是「须达长者经」,盖今本须达经中绝无「长者」一语,故作求那毘地译之「须达长者经」与今本须达经亦非同本。综上所述,可知现存今本须达经并非求那毘地所译,而是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别出经。

  〔注〕: 关於昙麽难提所译经,请参阅水野弘元「汉译中阿含与增一阿含之译出问题」(大仓山学院纪要第二辑一九五六)及增一阿含经解说(水野补遗)。

  三、汉译中阿含之所属部派

   由以上所论可知,汉译中阿含共有昙摩难提译与僧伽提婆译二种,前者在梁代以後即已失传,迄今仅有其中二十四经因是别出单本,故得流传下来。同时,二者皆由二百二十二经构成,其顺序似亦相同,故或可推知其原本亦必大致相同。若将二十四经(经考证为属於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经)与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中与其相当之经加以比较,即可发现两者大致相同,惟前文所言「单本鹦鹉经」与「中阿含一七○‧鹦鹉经」二者之内容则颇有出入,故亦有人说其原本必不尽相同。然而,不论如何,两者原本系属於同一部派之经典,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关於现存中阿含所属部派之问题,法幢在俱舍论稽古录卷首云:

   「中、杂二阿含为萨婆多部之所诵本。」(大正六四‧四四○c)

   由此可知杂阿含与中阿含同为说一切有部之所属经典,宇井与赤沼均继承此说(参阅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六页以下,赤沼智善「佛教经典史论」四一页以下)

   但正如宇井与赤沼所指出的,中阿含属於与杂阿含及其他属於正统有部的经典不同的有部系,即属於犍陀罗一派之经典,与正统有部的迦湿弥罗系是有区别的。

   若就此点加以考证,则可发现属於正统有部之杂阿含,与属於有部旁系之中阿含,对於无记与十二分教之看法是不同的。就无记而言,杂阿含卷三四有二、三处(九六二经,大正二‧二四五c;九六三经,大正二‧二四六a;九六八经,大正二‧二四八c以下)皆举出十四种无记;而中阿含二二○‧见经(大正一‧八○三c以下);二二一‧箭喻经(大正一‧八○四a以下)则仅列出十种无记,至於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邪见经(大正一‧九一七a);箭喻经(大正一‧九一七b)则亦作十种无记,可见杂阿含与现存中阿含所属系统不同,而现存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则与失佚本之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可能属同一系统。故宇井所谓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非有部所传之说(见印度哲学研究二‧一三六页),以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单经尚未被发现之当时而言,此种说法是不无理由的。

   其次,就十二分教而言,如杂阿含卷四一(一一三八经,大正二‧三○○c)十二分教之排列顺序如下:

   1. 修多罗、2. 只夜、3. 受记、4. 伽陀、5. 优陀那、6. 尼陀那、7. 阿波陀那、8. 伊帝目多伽、9. 闍多伽、10. 毘富罗、11. 阿浮多达摩、12. 优婆提舍。

   此种列举顺序,与一般文献中所见之说一切有部十二分教之顺序是一致的;但中阿含经为:

   1. 正经、2. 歌咏、3. 记说、4. 偈他、5. 因缘、6. 撰录、7. 本起、8. 此说、9. 生处、10. 广解、11. 未曾有法、12. 说义。〔见於卷一(一)善法经(大正一‧四二一a)、卷四五(一七二)心经(大正一‧七○九b)、卷五四(二○○)阿梨吒经(大正一‧七六四a)〕

   由上述二者所列顺序加以比较,可知杂阿含与中阿含於十二分教之译语上,有音译与义译之别,虽然两者之比较不容易令人了解,但两者之列举顺序是5.与6.相反,即杂阿含为5. 优陀udāna、6. 尼陀那nidāna,中阿含为5.因缘nidāna、6.撰录udāna。

   又与上述中阿含(一七二)心经相当之昙摩难提所译中阿含之意经(大正一‧九○一c)中,对十二分教之列举顺序如下:

   1.契、2.歌、3.记、4.偈、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7.譬喻、8.所应、9.生、10.方等、11.未曾、12..法说。

   其译语与中阿含亦有很大出入,但内容、顺序则与中阿含完全相同,尤其是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之顺序与中阿含相吻合。(法句为udāna之译语,虽有些奇怪,但若知有部称法句经为Udānavarga,则知法句与udāna同义。可参阅水野弘元「优陀那与法句」,驹泽大学报,复刊第二号)故综论上述,可知昙摩难提译之中阿含,与现存僧伽提婆所译中阿含是相当接近的,大致属於同一系统的经典。

   又据大谷大学之樱部建所说,收在西藏大藏经中奢摩他提婆之俱舍论注,曾援引俱舍论中所引用经典的一节原文,作为说明之证据;其间,俱舍论所引用的为中阿含经之经文,即奢摩他提婆所引之中阿含原文,其经名与汉译中阿含之经名大致相符合,组织亦与中阿含经之整体组织相一致。不过,奢摩他提婆所举中阿含的七法品,汉译中阿含则有七法品、业相应品、舍梨子相应品等三品,仅此不同而已。但奢摩他提婆所引中阿含与巴利中部不同,而与汉译中阿含相近,可能是属於有部或有部系统之别支所传。(详见樱部建「奢摩他提婆依用之中阿含」,山口博士还历记念、印度学佛教学论丛一五五页以下)至於汉译中阿含与巴利中部经之比较及其原形之发达等,诸参阅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成立史的研究、六三七~六四五页。

   现在大正藏经第一卷(阿含部上)列出中阿含的单译经,计自大正藏经之二七、七知经至九八、普法义经等凡七十二经,其中有译者不明之失译经,亦有标上正确译者名者;不过,附上译者名字者多半为杜撰而来,不甚可信。又其中有四经,与其说是中阿含之经,不如说是属於增一阿含之单译经,即:

  No.二九咸水喻经西晋失译No.三九顶生王故事经西晋法炬译No.六一受新岁经西晋竺法护译No.八九八关斋经刘宋沮渠京声译

   其中二九、三九、八九等三经实为今日已经亡夫之昙摩难提所译增一阿含经之别生经,就如增一阿含经解题所指出者,故知今此三经之译者不宜改为昙摩难提所译。又六一与现在增一阿含卷二四之二二‧五经(大正二‧六七六b以下)内容完全相同,故应视为增一阿含之别生经而删除之。又本经译者虽作「竺法护」,但仍属揣度之辞,不能相信。

   总之,中阿含经中流传至今之单译经虽然为数不少,但其内容题材均与今存僧伽提婆译之中阿含颇有出入,因此可能是其中夹杂有许多属於说一切有部以外之部派的经典,但目前学术界对其所属部派与其译者尚未作进一步的研究。这不仅是对於中阿含之异译经如此,对其他三阿含之异译经、杂经亦同,故有待今後之学者作更深入之研究。(西元一九六九年,日本国译一切经第三册)

  

《中阿含经解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