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阿含經解說▪P2

  ..續本文上一頁

  意經

  西晉竺法護譯

  一‧九○一

  一九、

  應法經

  西晉竺法護譯

  一‧九○二

  二○、

  鞞摩肅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一‧九一叁

  二一、

  婆羅門子命終愛念不離經

  後漢安世高譯

  一‧九一五

  二二、

  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後漢安世高譯

  一‧九一六

  二叁、

  邪見經

  劉宋失譯

  一‧九一七

  二四、

  箭喻經

  東晉失譯

  一‧九一七

   以上各經,經首皆作「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經末皆爲「聞世尊所說,歡喜而樂」,少有作「歡喜而退」,或「歡喜奉行」者,此爲該類經典之特色。

   上述二十四經中,除一四之須達經外,其余二十叁經見於僧佑出叁藏記集卷四之失譯雜經錄中,爲譯者不明之現存經;其中,若注有譯者之名者,則爲隋費長房曆代叁寶紀之所杜撰,故應予否定。蓋今日藏經中之四阿含單譯經或其他經典之中,往往有如上述在出叁藏記集作「失譯」者,而在曆代叁寶紀或開元錄中卻胡亂按上譯者之名及譯出年代者,至今猶然,且此類經典有數百種之多。

   然則,上述二十四經究竟翻譯者爲誰?在中阿含中有「一七○‧鹦鹉經」與一七之鹦鹉經內容大致相同,這已如上述,故知此二十四經可能是由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本抽出之單行經流傳而來者。由大部之經典中別出單行經流傳,早在梁代以前即有,僧佑始將這些經典列入出叁藏記集之單獨經中,即是明證。

   又上述七之樂想經經末有「所因跋渠盡」(大正一‧八五一b)等語,與現存中阿含卷二六(一○六‧想經)之結語「中阿含因品第四竟」(大正一‧五九六c)等文字相對應;前者「所因跋渠盡」即Nidānavargo nisthitah之譯文,與中阿含之「因品竟」相當;亦即說樂想經爲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因品中之最後部分,這說明了此與現存中阿含具有相同的組織。故由此一佐證,更可以推知上述二十四經即爲昙摩難提所譯全部中阿含經之別出經。

   此二十四經中,僅有一四之須達經未列於出叁藏記集卷四之失譯雜經錄中,但其卷二代錄之最後(大正五五‧一叁c)則有「須達長者經一卷」之記載,並注明爲建武二年(四九五)譯出。須達長者經可能在僧佑時代記載其爲求那毘地(Gunavīci)所譯,後世經錄亦加以采用。隋法經錄在其卷叁之小乘修多羅經錄「中阿含品異譯」中載(大正五五‧一二九b):

   須達經 一卷 一名長者須達經 一名叁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南齊永明年求那毘地譯 此一記載亦見於隋之仁壽錄與唐之靜泰錄等書中。其譯出年代均作「永明年」,與出叁藏記集之作「建武二年」不同;不過,其間僅相隔二、叁年,也許是永明年譯出,至建武二年始校訂刊行,如此,即不矛盾了。

   但出叁藏記集卷叁之「安公失譯經有本」中,則另載有「長者須達經一卷或雲須達經」等字。該經典又名須達經,在僧佑時代已經存在。也許當時存在之須達經,並非道安記載爲失譯經之須達經,乃是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別出經,即現今之須達經而僧佑予以充當之。

   現存須達經即上述二十四經之一,其譯語無「長者」二字,僅用「居士」一語。故知該經絕非「長者須達經」或是「須達長者經」,蓋今本須達經中絕無「長者」一語,故作求那毘地譯之「須達長者經」與今本須達經亦非同本。綜上所述,可知現存今本須達經並非求那毘地所譯,而是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別出經。

  〔注〕: 關於昙麽難提所譯經,請參閱水野弘元「漢譯中阿含與增一阿含之譯出問題」(大倉山學院紀要第二輯一九五六)及增一阿含經解說(水野補遺)。

  叁、漢譯中阿含之所屬部派

   由以上所論可知,漢譯中阿含共有昙摩難提譯與僧伽提婆譯二種,前者在梁代以後即已失傳,迄今僅有其中二十四經因是別出單本,故得流傳下來。同時,二者皆由二百二十二經構成,其順序似亦相同,故或可推知其原本亦必大致相同。若將二十四經(經考證爲屬於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經)與僧伽提婆所譯中阿含中與其相當之經加以比較,即可發現兩者大致相同,惟前文所言「單本鹦鹉經」與「中阿含一七○‧鹦鹉經」二者之內容則頗有出入,故亦有人說其原本必不盡相同。然而,不論如何,兩者原本系屬於同一部派之經典,這種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關於現存中阿含所屬部派之問題,法幢在俱舍論稽古錄卷首雲:

   「中、雜二阿含爲薩婆多部之所誦本。」(大正六四‧四四○c)

   由此可知雜阿含與中阿含同爲說一切有部之所屬經典,宇井與赤沼均繼承此說(參閱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二」一叁六頁以下,赤沼智善「佛教經典史論」四一頁以下)

   但正如宇井與赤沼所指出的,中阿含屬於與雜阿含及其他屬於正統有部的經典不同的有部系,即屬於犍陀羅一派之經典,與正統有部的迦濕彌羅系是有區別的。

   若就此點加以考證,則可發現屬於正統有部之雜阿含,與屬於有部旁系之中阿含,對於無記與十二分教之看法是不同的。就無記而言,雜阿含卷叁四有二、叁處(九六二經,大正二‧二四五c;九六叁經,大正二‧二四六a;九六八經,大正二‧二四八c以下)皆舉出十四種無記;而中阿含二二○‧見經(大正一‧八○叁c以下);二二一‧箭喻經(大正一‧八○四a以下)則僅列出十種無記,至於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邪見經(大正一‧九一七a);箭喻經(大正一‧九一七b)則亦作十種無記,可見雜阿含與現存中阿含所屬系統不同,而現存僧伽提婆所譯中阿含則與失佚本之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可能屬同一系統。故宇井所謂昙摩難提譯之中阿含,非有部所傳之說(見印度哲學研究二‧一叁六頁),以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單經尚未被發現之當時而言,此種說法是不無理由的。

   其次,就十二分教而言,如雜阿含卷四一(一一叁八經,大正二‧叁○○c)十二分教之排列順序如下:

   1. 修多羅、2. 只夜、3. 受記、4. 伽陀、5. 優陀那、6. 尼陀那、7. 阿波陀那、8. 伊帝目多伽、9. 闍多伽、10. 毘富羅、11. 阿浮多達摩、12. 優婆提舍。

   此種列舉順序,與一般文獻中所見之說一切有部十二分教之順序是一致的;但中阿含經爲:

   1. 正經、2. 歌詠、3. 記說、4. 偈他、5. 因緣、6. 撰錄、7. 本起、8. 此說、9. 生處、10. 廣解、11. 未曾有法、12. 說義。〔見於卷一(一)善法經(大正一‧四二一a)、卷四五(一七二)心經(大正一‧七○九b)、卷五四(二○○)阿梨吒經(大正一‧七六四a)〕

   由上述二者所列順序加以比較,可知雜阿含與中阿含於十二分教之譯語上,有音譯與義譯之別,雖然兩者之比較不容易令人了解,但兩者之列舉順序是5.與6.相反,即雜阿含爲5. 優陀udāna、6. 尼陀那nidāna,中阿含爲5.因緣nidāna、6.撰錄udāna。

   又與上述中阿含(一七二)心經相當之昙摩難提所譯中阿含之意經(大正一‧九○一c)中,對十二分教之列舉順序如下:

   1.契、2.歌、3.記、4.偈、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7.譬喻、8.所應、9.生、10.方等、11.未曾、12..法說。

   其譯語與中阿含亦有很大出入,但內容、順序則與中阿含完全相同,尤其是5.所因nidāna、6.法句udāna之順序與中阿含相吻合。(法句爲udāna之譯語,雖有些奇怪,但若知有部稱法句經爲Udānavarga,則知法句與udāna同義。可參閱水野弘元「優陀那與法句」,駒澤大學報,複刊第二號)故綜論上述,可知昙摩難提譯之中阿含,與現存僧伽提婆所譯中阿含是相當接近的,大致屬於同一系統的經典。

   又據大谷大學之櫻部建所說,收在西藏大藏經中奢摩他提婆之俱舍論注,曾援引俱舍論中所引用經典的一節原文,作爲說明之證據;其間,俱舍論所引用的爲中阿含經之經文,即奢摩他提婆所引之中阿含原文,其經名與漢譯中阿含之經名大致相符合,組織亦與中阿含經之整體組織相一致。不過,奢摩他提婆所舉中阿含的七法品,漢譯中阿含則有七法品、業相應品、舍梨子相應品等叁品,僅此不同而已。但奢摩他提婆所引中阿含與巴利中部不同,而與漢譯中阿含相近,可能是屬於有部或有部系統之別支所傳。(詳見櫻部建「奢摩他提婆依用之中阿含」,山口博士還曆記念、印度學佛教學論叢一五五頁以下)至於漢譯中阿含與巴利中部經之比較及其原形之發達等,諸參閱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成立史的研究、六叁七~六四五頁。

   現在大正藏經第一卷(阿含部上)列出中阿含的單譯經,計自大正藏經之二七、七知經至九八、普法義經等凡七十二經,其中有譯者不明之失譯經,亦有標上正確譯者名者;不過,附上譯者名字者多半爲杜撰而來,不甚可信。又其中有四經,與其說是中阿含之經,不如說是屬於增一阿含之單譯經,即:

  No.二九鹹水喻經西晉失譯No.叁九頂生王故事經西晉法炬譯No.六一受新歲經西晉竺法護譯No.八九八關齋經劉宋沮渠京聲譯

   其中二九、叁九、八九等叁經實爲今日已經亡夫之昙摩難提所譯增一阿含經之別生經,就如增一阿含經解題所指出者,故知今此叁經之譯者不宜改爲昙摩難提所譯。又六一與現在增一阿含卷二四之二二‧五經(大正二‧六七六b以下)內容完全相同,故應視爲增一阿含之別生經而刪除之。又本經譯者雖作「竺法護」,但仍屬揣度之辭,不能相信。

   總之,中阿含經中流傳至今之單譯經雖然爲數不少,但其內容題材均與今存僧伽提婆譯之中阿含頗有出入,因此可能是其中夾雜有許多屬於說一切有部以外之部派的經典,但目前學術界對其所屬部派與其譯者尚未作進一步的研究。這不僅是對於中阿含之異譯經如此,對其他叁阿含之異譯經、雜經亦同,故有待今後之學者作更深入之研究。(西元一九六九年,日本國譯一切經第叁冊)

  

《中阿含經解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