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七章 大手印之过患与对治

  

第十七章 大手印之过患与对治

  

  大手印之过患,各本所说,不一而足。其对治方便,或有或无,兹分十一节以叙述之。应有尽有,应无尽无,不敢一词妄赞也。

  第一节 十二种失道

  第一目 见解失道

  见解失道有三:(甲)忻求明满,则失其道。(乙)疑怖轮回,则失其道。(丙)于一切法平等之理,若起二解,则失其道。

  第二目 定之失道

  

  定之失道有三:(甲)味着湛定,则失其道。(乙)谈说鉴慧,则失其道。(丙)憎恶妄念,则失其道。

  第三目 行之失道

  

  行之失道有三:(甲)了悟之人行未悟行,则失其道。(乙)未了悟人,行了悟行,则失其道。(丙)若行取舍二种之相,则失其道。

  第四目 果之失道

  

  果之失道有三:(甲)不了轮回,即是圆寂,则失其道。(乙)不了五毒烦恼即是五智,则失其道。(丙)若不了解自心即佛,则失其道也。

  第二节 三误

   于禅定所生冥寂之相起执着故,致有三误。防止之法:行者之心灵进展,应指向体验之超世正见境界。其所谓三悞者:

  (一) 于观察念与念之迁流起执着。

  (二) 于如是观察所起反映起执着。

  (三) 于心之寂静境起执着。

   行者于三误中,坚着一误,习以为常,进修即无可能。行者中有执著于心只寂静之境者,而以修习健身瑜伽行者为尤甚。设无大智上师护持,不求前进,往往迷惘愈增,误为得道。以有如是之原由,则为上师者之责,不仅在于教义上之阐示,且应将修道种种陷失,以及未成就前,中途必即将经历前六根识上之幻象等,深深印入门徒之心也。[]

  第三节 障碍

  

   障碍谓于所现相违之境[] 以能知心遣除之,起念与本明相违时,应知妄念即法身,于空性相违时,应以现空双融遣除之。

   执怨对为实有,颇障正智,应知爱憎冤亲,悉由迷妄所起。现境现心亦然。如海起波,终归于海,如空起云,终归于空。如是观察,自能遣除,如执空为顽空者,以明缘起济之;又如妄境诱惑,须善辨别,例如嗔现大力鬼,幹达婆等类,贪现女魔、龙属等类,慢现琰魔等类,嫉现药叉等类,痴现地神等类,略言如此,可类推之。

   密勒日巴大师一日座中正缘境时,有魔来扰,即说偈云:“狮子雪山不畏寒,鱼居水中无畏溺,鸟飞空中不畏堕,自明本性何所畏,畏者何堪住山洞。”然则魔亦如如自性与。[]

  第四节 四失途

  

第一目 空性失于所治之体

  

  空性失于所治之体者,谓于离一异之应理等,及夥多阿含应理,氾作闻思,由假名门,谓彼为所谓胜义,或所谓大手印,或所谓实住相。思且观修一切法为无自性之空性,上师授教诀已,令观修持,亦谓与我前所了者何异,无善无恶,不分皂白。至谓一切无非法身或空性法,有何可修,作是意已,遂舍辍之。而心不趣前教理上,禅定觉受致不生者,谓之空性失于所治之体。

  第二目 失于印契

   失于印契者:由身语门作一有为之善已,乃思我现在应观修无为甚深空性之义,俾入三轮清净之界。及于一切白法著实执相之对治,以教理等度量,以善观察,著落无成,或于实有非空,以「许列打」及「所拔瓦」等真言,作令无成已,观空,或以三轮清净之慧持之,作为自性无成。初,缘实有,有为具相;次,以自性无成,印契为空,以空印契显已,观修生起次第等之观修;继,以空印契彼,观想趣成空等者,谓之空性失于印契。是以勿强断除此显为空。不遮此显,即彼显时,即空大显故。置于所谓显空无分,无有自性双融,是故空性印契:初,失于彼有相,善以空性无缘之印印契;后,失于顽钝印契。观受失已而作意愿,及慧小于显心,以法身弥补。此三以观对治本面厌离匡策修持,与夫护持平常心识,则遣除矣。

  第三目 失于对治

   失于对治者:三毒等恶念生时,缘是不净,夺解脱命。应以空性摧坏,而将诸烦恼作意,断作空性已,观其无成。又上师授示口诀,自己略微证得空性,以作对治。断烦恼及妄念等已,而思得勝义谛,或如佛之最勝,于念对治观修无念等者,谓之空性失于对治。是以勿作断除烦恼妄念,而另求佛。勿分优劣能损所损等偏颇。云何为现与显于彼无整放置,是故空性之于对治:初,为欲以另一空性,摧毁另一烦恼;后失,如钩勾然,于妄念对治,观修空性,向内勾召。此二以观所断本面,及随现离勤观之,则去之矣。

  

  第四目 失道

  

   失道者:唯欲依空性证一切道,无意于方便份,及于空性,道果不二者,乃思我现观修空性,以彼作道。后再求得三身五智佛果。我观修空性,以求十地五道四瑜伽等果,谓之空性失道,应断遣之,是以若了自心,彼即法身,一切诸法本来任运已成四身五智,故无庸再求佛陀,而须住于大平等性上。空性于道,初失,欲观修空性已,方求法身;后失,随现不能就修,而经作意之意匠观修。二者以知轮寂平等,断贪矫作则去。

   如是于体、印契、对治、及道勿失。而于自生任成平等性大乐上,住于等持。问曰:若尔,此四失途空性、作意、观修,于任何际,均不宜歟?曰:否!初修业者,若不作意观修,所谓一切诸法,体性空寂,则稺子等怖空性已,不得入故。依教理等次第,方便委婉诱导,修亦无违。如是观修业惑对治,以彼作道,及于具戏等,亦以离戏印契已,而观修,以次会习亦可,究竟终当捨之。是故初业与转最勝根者所修,初即各异,此若成年食物,不适孩提然也。要之,顺应补特迦罗根慧次第观修为要。终于四失途勿失,无有颠倒现证见之实相,当为增益之最勝者,此等为断见之四失途而增益者,是为毗钵舍那之增益。[]

  

第五节 歧途

  

  断除禅修歧途而增益者。

  第一目 乐重

  

   乐、明、无念、三觉受中,乐受重者,勿庸各别有漏无漏之乐,总于彼乐以慧观察。

  第二目 真实贪者

  观修彼已,若真实贪著,则致歧入欲界,由欲界贪欲所重缚故,但即于彼贪著歧途,亦不生欲界二十处类中十恶趣故。

  第三目 着明重

  

   如是若于明照觉受,专一有着,则将歧入色界十七处类。

  第四目 着无念

  

   如是虽着无念,亦当歧入无色四无边处。

  第五目 着空

  

   于彼若以为诸法离一切形色边中,故似虚空,以慧分别一切诸法,犹若虚空。于彼实持贪着,则至入空无边处。

  第六目 着识

  又因佛说:“唯佛子等三界唯心”故,以为一切诸法,唯识或心,唯于此真实著为谛实,则生识无边处。

  第七目 着无

  

   如是以为任何无成,着之亦当歧入无所有处。

  第八目 着非有非无

  

   以为非有非无着彼胜持,则生非想非非想处。

  第九目 着乐明无念

  

   是以此等乐、明、无念觉受于其中之较重者,或均等者,于彼味受,宜离贪着,以观本面去之。

  第十目 着偏空

  

   又若离大悲等善巧方便,着于偏空,则行歧入下乘,须断除之,所谓「地狱于菩提,非作永久障,声闻、缘觉等,永障得菩提」故。由是善巧于便,观修大慈大悲及菩提心去之。

  “唯佛子等三界唯心”

  第十一目 白法不以慧持

   外若以慧增益方便,若于施等一切白法,不以三轮无缘之慧持之,则不转成无漏,故须以彼持之。

  第十二目 具慧度

  

   如是方便善巧,且具慧度,谓之方便增益智慧。

  第十三目 悲空双运

  

  …

《诸家大手印比较研究 第十七章 大手印之过患与对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