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毗卢七支坐

  毗卢七支坐

  摘自《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 刘锐之著

  西藏佛教静坐法用语。“毗卢”,指“毗卢遮那佛”;“七支”,指静坐方法之七支分︰其中,身占五支,语、意各占一支。此即七项静坐要点。身五支者,谓金刚跏趺坐、手等持置脐下、脊椎自然直竖两肩平张、颈曲颔压喉结、舌抵上颚。语一支为口吐浊气而后禁语。意一支则系行者之心于过去不思、未来不引,于现在根尘触对,勿起任何是非分别。依据藏传佛教的说法,各支之作用略如下述︰

  (1)跏趺坐︰{1}令下行气易入中脉,{2}除嫉烦恼,{3}修忿怒母暖相易生,{4}不为诸障所损,⑤令地气易入中脉。

  (2)等持印置脐下︰{1}令平住气易入中脉,{2}除嗔烦恼,{3}令火炽盛可解七万二千脉结,{4}修忿怒母易得空乐,{5}令风气或水气易入中脉。

  (3)、(4)脊直肩张︰{1}令遍行气(行住坐卧一切动作)易入中脉,{2}除痴烦恼,{3}可除修气之病,{4}不为四大风气所损,{5}令地气易入中脉。

  (5)颔压喉结︰{1}令上行气(出入气息音声歌唱)易入中脉,{2}除贪烦恼,{3}令两颈动脉缓行心念易停,{4}心停则妄念息、无分别慧易生,⑤令火气易入中脉。

  (6)、(7)舌抵上颚适宜瞻视︰{1}令命根气易入中脉,{2}除慢烦恼,{3}观想易明,{4}令风气易入中脉。

  ◎附一︰刘锐之《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第四章第一节

  静坐法之前行

  当入座前,应有准备工作,名为“前行”。西藏密宗将脉气点三者,划分五等级。而静坐之目的,是将精细及具体之第三、四级脉气点,加以净化;故于入座之始,先将第一、二级之脉气点加以澄清,以为前行。注意坐前之动作,必须非常用力,与入座后全不用力,刚好相反,不可不知。

  (1)大哈三声抖身︰当着座时,上身挺直、两手拇指用力各按无名指下节,然后握拳,名金刚拳。两拳伸直置膝盖上;于是张口呼出哈声,其声愈大愈佳。当呼哈时,即与上身配合,脊骨挺竖,切忌弯曲;左右大力摆动,有如雨天之下,狗身为雨所湿透,拼力抖身去水之形态,名为抖身。如是三次抖身,亦三呼哈,为大哈三声抖身,能将第一级与第二级间脉气点之垢障,尽量排出。每日坐前为之,能将宿业洗涤,顿觉轻快。

  (2)三吐浊气︰身既抖已,脊骨仍直,头仰颈直,睁目直视。当俯下时,将唇撮起,随意将身内之浊气,长长向外吐出。吐后听其自然,缓缓吸收,头颈恢复原状。如是三吐,能将第二级至第三级脉气点之垢障,尽量排出,使身内脏腑放松,胸膈舒畅,此时已初步体会轻松愉快之滋味。

  于此须特别注意者,凡是静坐入座后,所有呼吸,均由鼻出,并须毫不用力,使细慢长之息(气之第四级)缓缓呼出。但此前行之“大哈”及“三吐浊气”则均系用第三级之气,且须用力由口呼出,特为表明。

  (3)九节佛风︰九节佛风为西藏密宗修持之秘诀︰观想自身通体透明,净如琉璃。身内有三脉管,直立并行,历历如见,皆起自脐下四指许,总汇于此。中脉直抵脑门,状如喇叭。左右二脉,与中脉并行,至顶则折而向前,达于鼻孔。观已闭口以左手无名指,按鼻左孔,而以右孔吸气,观诸佛菩萨光明、遍满虚空;我吸气时,即为诸佛所加被,觉此白光自右鼻孔入,待气已吸足,随以右无名指按右鼻孔,观此光气循右脉降至脐下四指总汇处,贯入左脉,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内一切业障、疾病、无明、烦恼,皆化为黑气,随之俱出,即放左无名指,使气徐徐呼出。再如前,从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气,如此三次。次以右无名指,按鼻右孔,使白光自左孔吸入,贯入右脉,自右孔呼出黑气,如前亦三次。次以两鼻孔同吸白光,自左右脉入至脐下总汇处,合成为一气,共趋中脉,上升至顶,无路可出,乃折回至脐下,仍分为二,由左右脉上升,自两鼻孔放出黑气,如是亦三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谓之“九节佛风”。以法身遍一切处,六大无碍,空有圆融,互摄互入,重重自在,故其风大加持之力,实与众生有息息相通之妙。此法利用呼吸,以承佛之光明,而将第三级至第四级间之垢障尽量排出,利益殊胜,不可胜言。

  行此法时,当观诸佛菩萨所有功德、智慧、神通、威力,均如白布,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诸脉之断者得续,壅者得通,垢气得清,浊点得净;无始以来罪业,均被佛风扫荡,化为黑气,随风而出,散于空中。

  所谓佛风,指吸入之白光而言;九节者,以右鼻入白光,左鼻出黑气者三。左入右出亦三。两鼻同入白光,直至中脉,再从两鼻呼出黑气亦三。如是三三,是为九节。

  若以科学观点言之,所吸光为清新空气,呼出为恶浊碳气,如是交替呼吸,促进新陈代谢,得益亦多。

  ◎附二︰刘锐之《西藏密宗静坐法详释》第四章第二~第四节

  调身

  (1)跏趺坐︰跏,同加;趺是指小腿肚;跏趺,即是双脚盘起。又分为双跏趺与单跏趺两种。

  甲、双跏趺︰双跏趺坐,是将左脚小腿,置右股上,使左脚蹠与右股略齐,再将右脚小腿牵上,置左股上,于是两蹠向上,两脚交叉,如三角形。其优点为两膝盖定能紧贴坐垫上,坐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歪斜,故名之为“金刚跏趺坐”,如是效绩甚多︰

  {1}减短血脉通路,加速血液运行。以血液畅通,则身体易健康,将两足盘曲,目的是缩短距离,加强向心力。

  {2}静坐初期,身体会生微动。身体振动,非好现象,但必定会动。如果姿势不妥,身体会因为动而倾倒,或姿势不稳固。双跏趺可令重心凝固,身体坚住,保持姿势。

  {3}达上下交流目的。依据物理学,环状之循环力最佳。双脚盘起使身呈环状,则上下气点能得循环,且能令下行气摄入中脉。

  {4}人身与大自然(天地间)发生联系之部位,最重要者为脐,其次要为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蹠间凹处是也。人不能离大自然之联系,故穿用密不透气之胶鞋或皮鞋,致趾缝损伤,此为人身与大自然绝缘之故。同样之理,修理电器工人,如穿用木屐胶鞋,不致有触电之顾虑,以绝缘故;否则穿用导电体之鞋,则反是。由此类推,双单跏趺之坐,目的在使两涌泉穴绝缘,免使已经净化之气点、精华,缘此流失。道家更用毡球或脚■,抵塞海底穴,亦此理也。故习静坐者,如端坐椅中,两脚垂直以踏地上,甚为不宜。

  乙、单跏趺︰单跏趺是将左脚小腿置右股上,右脚置左股下便是。其缺点是左脚膝盖不能紧贴坐垫;久坐,身体会向左边歪斜,虽稍事改正而无妨,但以之较双跏趺坐则较逊。以初期双脚不易盘屈,可先用单跏趺,脚部如仍未能全部安放平稳,可用软垫,将空隙处垫实,务求坐得安稳。其能使上下气点能得循环,及能令下行气摄入中脉,则与双跏趺同之也。

  跏趺坐还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捉摸之植根于大地之感觉。最大好处,是交叉髓与两膝平贴席上,底盘广大而坚实,可以四平八稳,安然而坐。如此身体不动,便不会有任何身内之活动而激起思潮;心意亦更容易平伏安宁。

  (2)手等持置脐下︰安坐后,将两手放松垂下,左右手掌相叠,应将掌心向上、手背向地,以左掌置右掌上,或右掌置左掌上,均可随意,不必执着。掌■而后顺自然之姿势,放于肚脐之下,微微放于腿上,或顺自然,倚托于小腹外边亦可。其要点必须将两拇指尖微微接触,触后略向掌心内收。以两指笔直,自觉有一股内劲自然发出,互相接触为标准。必须自然,万勿作意。两拇指尖轻轻相抵,于心理产生一种平衡与宁静,且能令平住气摄入中脉。如是两指尖微触,并使两手臂呈环状,其功效是使左右动力交流,左右气点能得循环,作轻安之前导,若用力顶触,将会使身体紧张,而生相反不良之效果。

  (3)脊直︰须将背脊骨调整笔直,不可驼背弯腰,前俯后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劲强直,才合标准。其方法是将两肩一字平外,而向前张开,则每一脊椎骨,自然重叠笔直,松紧合度,不会硬劲强直。若背脊弯曲,会使心情弛缓,头脑失去活力与清明,妄念纷飞。脊骨挺直则能集中心力,减少妄念,加速得定。妄念祛除后,脊骨会不挺而自挺,毌须故意着力。以此之故,能令遍行气摄入中脉。脊骨上达头部,下至尾闾,为支持全身骨骼、神经系统,主要五脏器官之主干。若能直脊,精神必旺盛。因脊骨是运行精神灵力所经。脊直使精力易于进行而畅通。故跏趺坐于垫上,使脊骨直,以致血气运行灵活。但脊直后甚易挺胸而呈紧张,姿势便不佳,故不必太将胸部挺起。

  (4)头微俯,颔压喉结︰头微俯者,即将头部向前微俯,目的在令脊直,因脊在颈项部份,其生理略向后弯曲,若将头部向前微俯,则此一弯曲亦呈直线。颔压喉结者,即将下颚向下,微将喉结压着,此为顺着头微俯之姿势,以令脊直,并压伏静坐中之妄念,能令上行气摄入中脉。

  (5)舌抵上齶,适宜视量︰舌抵上齶者,为闭口,不可张开,并将上下两唇吻合闭拢,牙齿密扣,舌尖自然微抵上齶与上牙龈,久之舌尖当会自动卷折则更佳。如是津液自生,俟津液多时,可缓缓分小口咽下。道家对此非常重视,有“玉液还丹”及“炼津成精”之称。以上四支,主要在调摄身之粗脉。舌抵上齶,主要是调摄细脉,且使前后气点能得循环。舌部有许多微细神经,十分敏感,所以舌抵上齶时,不可用力,否则反应剧烈,易生毛病。如果适当运用,久坐不会唇干舌燥。

  适宜视量者︰眼睛是最敏感、易受外物吸引,而影响情绪之器官。如果控制得宜,对静坐有大裨益。双目不外乎开、合及垂帘三种。可由自己选择。例如︰容易打瞌睡者,不能用合眼;开眼多妄念,或倦意易生者,可改用垂帘。此一姿势,虽无硬性规定,但亦要留意,看自己采用何者为宜,而适量选用之,能令命根气摄入中脉。五种业气入中脉故…

《毗卢七支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敦珠法王史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