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毗盧七支坐

  毗盧七支坐

  摘自《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 劉銳之著

  西藏佛教靜坐法用語。“毗盧”,指“毗盧遮那佛”;“七支”,指靜坐方法之七支分︰其中,身占五支,語、意各占一支。此即七項靜坐要點。身五支者,謂金剛跏趺坐、手等持置臍下、脊椎自然直豎兩肩平張、頸曲颔壓喉結、舌抵上颚。語一支爲口吐濁氣而後禁語。意一支則系行者之心于過去不思、未來不引,于現在根塵觸對,勿起任何是非分別。依據藏傳佛教的說法,各支之作用略如下述︰

  (1)跏趺坐︰{1}令下行氣易入中脈,{2}除嫉煩惱,{3}修忿怒母暖相易生,{4}不爲諸障所損,⑤令地氣易入中脈。

  (2)等持印置臍下︰{1}令平住氣易入中脈,{2}除嗔煩惱,{3}令火熾盛可解七萬二千脈結,{4}修忿怒母易得空樂,{5}令風氣或水氣易入中脈。

  (3)、(4)脊直肩張︰{1}令遍行氣(行住坐臥一切動作)易入中脈,{2}除癡煩惱,{3}可除修氣之病,{4}不爲四大風氣所損,{5}令地氣易入中脈。

  (5)颔壓喉結︰{1}令上行氣(出入氣息音聲歌唱)易入中脈,{2}除貪煩惱,{3}令兩頸動脈緩行心念易停,{4}心停則妄念息、無分別慧易生,⑤令火氣易入中脈。

  (6)、(7)舌抵上颚適宜瞻視︰{1}令命根氣易入中脈,{2}除慢煩惱,{3}觀想易明,{4}令風氣易入中脈。

  ◎附一︰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第四章第一節

  靜坐法之前行

  當入座前,應有准備工作,名爲“前行”。西藏密宗將脈氣點叁者,劃分五等級。而靜坐之目的,是將精細及具體之第叁、四級脈氣點,加以淨化;故于入座之始,先將第一、二級之脈氣點加以澄清,以爲前行。注意坐前之動作,必須非常用力,與入座後全不用力,剛好相反,不可不知。

  (1)大哈叁聲抖身︰當著座時,上身挺直、兩手拇指用力各按無名指下節,然後握拳,名金剛拳。兩拳伸直置膝蓋上;于是張口呼出哈聲,其聲愈大愈佳。當呼哈時,即與上身配合,脊骨挺豎,切忌彎曲;左右大力擺動,有如雨天之下,狗身爲雨所濕透,拼力抖身去水之形態,名爲抖身。如是叁次抖身,亦叁呼哈,爲大哈叁聲抖身,能將第一級與第二級間脈氣點之垢障,盡量排出。每日坐前爲之,能將宿業洗滌,頓覺輕快。

  (2)叁吐濁氣︰身既抖已,脊骨仍直,頭仰頸直,睜目直視。當俯下時,將唇撮起,隨意將身內之濁氣,長長向外吐出。吐後聽其自然,緩緩吸收,頭頸恢複原狀。如是叁吐,能將第二級至第叁級脈氣點之垢障,盡量排出,使身內髒腑放松,胸膈舒暢,此時已初步體會輕松愉快之滋味。

  于此須特別注意者,凡是靜坐入座後,所有呼吸,均由鼻出,並須毫不用力,使細慢長之息(氣之第四級)緩緩呼出。但此前行之“大哈”及“叁吐濁氣”則均系用第叁級之氣,且須用力由口呼出,特爲表明。

  (3)九節佛風︰九節佛風爲西藏密宗修持之秘訣︰觀想自身通體透明,淨如琉璃。身內有叁脈管,直立並行,曆曆如見,皆起自臍下四指許,總彙于此。中脈直抵腦門,狀如喇叭。左右二脈,與中脈並行,至頂則折而向前,達于鼻孔。觀已閉口以左手無名指,按鼻左孔,而以右孔吸氣,觀諸佛菩薩光明、遍滿虛空;我吸氣時,即爲諸佛所加被,覺此白光自右鼻孔入,待氣已吸足,隨以右無名指按右鼻孔,觀此光氣循右脈降至臍下四指總彙處,貫入左脈,循此上升至左鼻孔,凡身內一切業障、疾病、無明、煩惱,皆化爲黑氣,隨之俱出,即放左無名指,使氣徐徐呼出。再如前,從右吸白光,由左出黑氣,如此叁次。次以右無名指,按鼻右孔,使白光自左孔吸入,貫入右脈,自右孔呼出黑氣,如前亦叁次。次以兩鼻孔同吸白光,自左右脈入至臍下總彙處,合成爲一氣,共趨中脈,上升至頂,無路可出,乃折回至臍下,仍分爲二,由左右脈上升,自兩鼻孔放出黑氣,如是亦叁次。

  如上共行九次,故謂之“九節佛風”。以法身遍一切處,六大無礙,空有圓融,互攝互入,重重自在,故其風大加持之力,實與衆生有息息相通之妙。此法利用呼吸,以承佛之光明,而將第叁級至第四級間之垢障盡量排出,利益殊勝,不可勝言。

  行此法時,當觀諸佛菩薩所有功德、智慧、神通、威力,均如白布,自鼻孔入我全身,使身中諸脈之斷者得續,壅者得通,垢氣得清,濁點得淨;無始以來罪業,均被佛風掃蕩,化爲黑氣,隨風而出,散于空中。

  所謂佛風,指吸入之白光而言;九節者,以右鼻入白光,左鼻出黑氣者叁。左入右出亦叁。兩鼻同入白光,直至中脈,再從兩鼻呼出黑氣亦叁。如是叁叁,是爲九節。

  若以科學觀點言之,所吸光爲清新空氣,呼出爲惡濁碳氣,如是交替呼吸,促進新陳代謝,得益亦多。

  ◎附二︰劉銳之《西藏密宗靜坐法詳釋》第四章第二~第四節

  調身

  (1)跏趺坐︰跏,同加;趺是指小腿肚;跏趺,即是雙腳盤起。又分爲雙跏趺與單跏趺兩種。

  甲、雙跏趺︰雙跏趺坐,是將左腳小腿,置右股上,使左腳蹠與右股略齊,再將右腳小腿牽上,置左股上,于是兩蹠向上,兩腳交叉,如叁角形。其優點爲兩膝蓋定能緊貼坐墊上,坐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故名之爲“金剛跏趺坐”,如是效績甚多︰

  {1}減短血脈通路,加速血液運行。以血液暢通,則身體易健康,將兩足盤曲,目的是縮短距離,加強向心力。

  {2}靜坐初期,身體會生微動。身體振動,非好現象,但必定會動。如果姿勢不妥,身體會因爲動而傾倒,或姿勢不穩固。雙跏趺可令重心凝固,身體堅住,保持姿勢。

  {3}達上下交流目的。依據物理學,環狀之循環力最佳。雙腳盤起使身呈環狀,則上下氣點能得循環,且能令下行氣攝入中脈。

  {4}人身與大自然(天地間)發生聯系之部位,最重要者爲臍,其次要爲湧泉穴。湧泉穴位于腳蹠間凹處是也。人不能離大自然之聯系,故穿用密不透氣之膠鞋或皮鞋,致趾縫損傷,此爲人身與大自然絕緣之故。同樣之理,修理電器工人,如穿用木屐膠鞋,不致有觸電之顧慮,以絕緣故;否則穿用導電體之鞋,則反是。由此類推,雙單跏趺之坐,目的在使兩湧泉穴絕緣,免使已經淨化之氣點、精華,緣此流失。道家更用氈球或腳■,抵塞海底穴,亦此理也。故習靜坐者,如端坐椅中,兩腳垂直以踏地上,甚爲不宜。

  乙、單跏趺︰單跏趺是將左腳小腿置右股上,右腳置左股下便是。其缺點是左腳膝蓋不能緊貼坐墊;久坐,身體會向左邊歪斜,雖稍事改正而無妨,但以之較雙跏趺坐則較遜。以初期雙腳不易盤屈,可先用單跏趺,腳部如仍未能全部安放平穩,可用軟墊,將空隙處墊實,務求坐得安穩。其能使上下氣點能得循環,及能令下行氣攝入中脈,則與雙跏趺同之也。

  跏趺坐還能使人産生一種不可捉摸之植根于大地之感覺。最大好處,是交叉髓與兩膝平貼席上,底盤廣大而堅實,可以四平八穩,安然而坐。如此身體不動,便不會有任何身內之活動而激起思潮;心意亦更容易平伏安甯。

  (2)手等持置臍下︰安坐後,將兩手放松垂下,左右手掌相疊,應將掌心向上、手背向地,以左掌置右掌上,或右掌置左掌上,均可隨意,不必執著。掌■而後順自然之姿勢,放于肚臍之下,微微放于腿上,或順自然,倚托于小腹外邊亦可。其要點必須將兩拇指尖微微接觸,觸後略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接觸爲標准。必須自然,萬勿作意。兩拇指尖輕輕相抵,于心理産生一種平衡與甯靜,且能令平住氣攝入中脈。如是兩指尖微觸,並使兩手臂呈環狀,其功效是使左右動力交流,左右氣點能得循環,作輕安之前導,若用力頂觸,將會使身體緊張,而生相反不良之效果。

  (3)脊直︰須將背脊骨調整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前俯後仰;但又要放松,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准。其方法是將兩肩一字平外,而向前張開,則每一脊椎骨,自然重疊筆直,松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若背脊彎曲,會使心情弛緩,頭腦失去活力與清明,妄念紛飛。脊骨挺直則能集中心力,減少妄念,加速得定。妄念祛除後,脊骨會不挺而自挺,毌須故意著力。以此之故,能令遍行氣攝入中脈。脊骨上達頭部,下至尾闾,爲支持全身骨骼、神經系統,主要五髒器官之主幹。若能直脊,精神必旺盛。因脊骨是運行精神靈力所經。脊直使精力易于進行而暢通。故跏趺坐于墊上,使脊骨直,以致血氣運行靈活。但脊直後甚易挺胸而呈緊張,姿勢便不佳,故不必太將胸部挺起。

  (4)頭微俯,颔壓喉結︰頭微俯者,即將頭部向前微俯,目的在令脊直,因脊在頸項部份,其生理略向後彎曲,若將頭部向前微俯,則此一彎曲亦呈直線。颔壓喉結者,即將下颚向下,微將喉結壓著,此爲順著頭微俯之姿勢,以令脊直,並壓伏靜坐中之妄念,能令上行氣攝入中脈。

  (5)舌抵上齶,適宜視量︰舌抵上齶者,爲閉口,不可張開,並將上下兩唇吻合閉攏,牙齒密扣,舌尖自然微抵上齶與上牙龈,久之舌尖當會自動卷折則更佳。如是津液自生,俟津液多時,可緩緩分小口咽下。道家對此非常重視,有“玉液還丹”及“煉津成精”之稱。以上四支,主要在調攝身之粗脈。舌抵上齶,主要是調攝細脈,且使前後氣點能得循環。舌部有許多微細神經,十分敏感,所以舌抵上齶時,不可用力,否則反應劇烈,易生毛病。如果適當運用,久坐不會唇幹舌燥。

  適宜視量者︰眼睛是最敏感、易受外物吸引,而影響情緒之器官。如果控製得宜,對靜坐有大裨益。雙目不外乎開、合及垂簾叁種。可由自己選擇。例如︰容易打瞌睡者,不能用合眼;開眼多妄念,或倦意易生者,可改用垂簾。此一姿勢,雖無硬性規定,但亦要留意,看自己采用何者爲宜,而適量選用之,能令命根氣攝入中脈。五種業氣入中脈故…

《毗盧七支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敦珠法王史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