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成無分別智。
(6)姿勢嚴謹︰上例五支,均是身之姿勢,務須非常嚴謹,才得效績,否則易生過患。《祝拔宗大手印》有雲︰“身傾右,雖覺受明相,不久即失,反生嗔恚。傾左,雖覺受樂相,不久即失,反生貪欲。前俯,雖覺受心不散亂,不久即失,反生癡愚,且與人交往,易生疑嫉,心不歡喜,並有妨于命根氣。以此氣通心,前俯則脊椎曲,能令氣不舒暢故;後仰雖覺受空相,易落頑空,反增驕慢,且使念念遷流,必難得定。”此雖指資格深厚者言之,但就初業者而言,脊骨不直,頭俯太過,而至陷胸,甚者可致胃病;若舌抵颚過于用力,易致喉痛。此皆曆年經驗所得,略舉一二,祈留意及之。
(7)放松︰姿勢依照規格,檢查嚴謹而後,即須加以放松。古人所謂“全身要柔,有似嬰兒”,是說四肢百骸、關節肌肉,均需柔軟有如嬰兒。亦即是將全身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帶一點硬性,及使用一絲之氣力。務須善爲運用,此非矛盾之動作也。
調息
人之呼吸,以短而淺,不能盡肺部脹縮之力量,故不能盡量吸入氧氣,呼出碳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調息之法,約分爲五︰①呼吸氣息之出入,應極輕極細,以自己兩耳亦聽不見爲佳。②氣息應逐漸加長,使能達至小腹,純任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自然達到。③人之胸中,在肺之下,胃之上,有橫膈膜在焉。初習呼吸者,以未能通過橫膈膜之故,常覺胸中氣悶。推動之法,是在吸氣時,從鼻中徐徐吸取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運動,因而靈活。于是遂覺胸部空松,毫不氣悶矣。④腹中之大小腸,最爲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如呼吸之氣,漸漸深而長,達到小腹,腹部遂有彈力,能將滯留在腹腔內之血逼出,達于四肢。⑤呼吸必須用鼻出入,不可用口,以鼻爲專司呼吸之器官。緣鼻孔有毛,可以阻止灰塵與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如呼吸時,將口張開,一則侵奪鼻孔之功用,二則灰塵及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故不論靜坐與否,均以閉口爲是。
(1)禁語︰人之呼吸,最細爲息,較粗爲氣、爲喘、爲風;再粗則發爲音,成爲單字,即最原始之“阿”字及“媽”字;再粗而爲複音,即成爲雙字;再粗而成爲語。故呼吸而至爲語,其粗可知。靜坐以調息爲主,必須禁語;否則氣動至極,安能得定。西藏密宗,雖重視誦咒,但在誦咒當中,仍不作爲靜坐之時限也。
(2)辨息相︰調整呼吸,由細、由慢、而長,有如春蠶吐絲,吐納連續,無有窮盡。古人所謂“呼吸要柔,綿綿不斷”是也。天臺宗智顗大師《摩诃止觀》有雲︰“息有四伴︰有聲曰風,守之則散;結滯曰喘,守之則結;出入不盡曰氣,守之則勞;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守之則定。”依西藏密宗所說業氣,每日爲二萬一千六百息。如此息相之不可不辨也。
(3)肺呼吸︰呼吸初期是用鼻孔,而實在是從肺部之自然脹縮以成呼吸,故肺呼吸者,乃一般人自然之呼吸。
(4)臍呼吸︰有稱之爲“深呼吸”。以呼吸之深長,能通過橫膈膜,能將大小腸及腹腔內積留之血逼出,而達于四肢,故其效用極大,此深長之呼吸,直達臍下,故稱臍呼吸。
(5)湧泉呼吸︰靜坐至久,已得初步輕安,是時氣息細微,已不覺鼻之呼吸,亦不覺肺之呼吸,甚至臍部亦不有微微之跳動,則臍之呼吸亦不複覺。再進一步,只覺兩腳蹠中央,略爲凹處,此湧泉穴作細微之跳動,名湧泉呼吸。爲由淺入深之活動狀態,初業者未易領略,資深者才能加以體驗;且全部出于自動,不須著意,否則反生毛病。
(6)毛孔呼吸︰毛孔呼吸,任何人皆有之,而不易察覺。當運動之後,稍事休息時,全身毛孔排出汗水。由此可知,若非有氣外呼,汗水何能排出。靜坐時,用毛孔呼吸,易受外感,又不容易控製,故此,西藏修行人,用牛骨油塗擦皮膚,以減少毛孔呼吸,其身因此發出酥味。如果不是全日修習靜坐,不必用此方法封密毛孔。釋尊在雪山修行,曾用觀想以封閉毛孔,此則非我等所可企及矣。
(7)數息︰靜坐到相當純熟,而妄念仍覺繁多,何以止之?莫如數息。其法是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方法。一呼一吸,名爲“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複始,使精神自然集中,是爲“心息相依”,並須“守生法宮”也。禅門數息之訣︰{1}學數出息,不急不脹,身則輕利,易入叁昧。{2}學數入息,隨息內斂。{3}學出入無在,但取所便。又不許出入俱數,恐生病故。
調心
初學靜坐者,常說未習靜坐時,妄念還少,入座而後妄念反多,不知何故?此實誤會。須知人之妄念,隨時均有;平時因與外境接觸,致注意力分散,故不覺多。習靜坐後,精神向內集中,便覺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斯爲初步之自覺,從此入手,返觀自心,妄念如何生起,久之自然減少矣。
(1)任︰《圓覺經》于處理妄念之法︰有作、止、任、滅四者。作者,是于妄念之生,努力加以提起;止者,是努力加以遏止。此二者,是從積極言之。任者,是于妄念之生,任其自然提起;滅者,是聽其自然消滅。此二者,是從消極言之。茲遵其意,于消極積極各取其一,舉例以說明之,習靜坐者,舉一反叁可也。大手印之訣要︰爲“過去不思,未來不引,現在不理。”由此可見,妄念來時,聽其自生自滅,不加幹涉,也不驅除。此任之法也。
(2)作︰人之妄念,恒轉如瀑流。前念剛滅,後念便生,川流不息。佛法所謂提起正念,是名爲觀。若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等五停心觀及彌陀十六觀。若密宗之觀想更多,不能殚述。茲就世出世間較顯淺者陳述,庶易領會。雖所引述,非專指靜坐而言,而靜坐者,可從之借鏡。孟子所說︰“專心致志。”莊子所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釋迦牟尼佛所說︰“系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習靜坐者,應專心致志,系念于拙火。
如是身心統一,意志集中,情緒振奮,反應敏感而純淨,且能轉變性格與風度。于枯燥呆板、自私等陋習,轉成溫暖、隨和、慈悲。于任性與恐懼之行爲,變爲自約與勇氣。由此進而集中力量,以致拙火生起,氣入中脈,則成佛之階梯也。
《毗盧七支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