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毗卢七支坐▪P2

  ..续本文上一页,即成无分别智。

  (6)姿势严谨︰上例五支,均是身之姿势,务须非常严谨,才得效绩,否则易生过患。《祝拔宗大手印》有云︰“身倾右,虽觉受明相,不久即失,反生嗔恚。倾左,虽觉受乐相,不久即失,反生贪欲。前俯,虽觉受心不散乱,不久即失,反生痴愚,且与人交往,易生疑嫉,心不欢喜,并有妨于命根气。以此气通心,前俯则脊椎曲,能令气不舒畅故;后仰虽觉受空相,易落顽空,反增骄慢,且使念念迁流,必难得定。”此虽指资格深厚者言之,但就初业者而言,脊骨不直,头俯太过,而至陷胸,甚者可致胃病;若舌抵颚过于用力,易致喉痛。此皆历年经验所得,略举一二,祈留意及之。

  (7)放松︰姿势依照规格,检查严谨而后,即须加以放松。古人所谓“全身要柔,有似婴儿”,是说四肢百骸、关节肌肉,均需柔软有如婴儿。亦即是将全身筋骨皮肉,全部放松,不可带一点硬性,及使用一丝之气力。务须善为运用,此非矛盾之动作也。

  调息

  人之呼吸,以短而浅,不能尽肺部胀缩之力量,故不能尽量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调息之法,约分为五︰①呼吸气息之出入,应极轻极细,以自己两耳亦听不见为佳。②气息应逐渐加长,使能达至小腹,纯任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练习,自然达到。③人之胸中,在肺之下,胃之上,有横膈膜在焉。初习呼吸者,以未能通过横膈膜之故,常觉胸中气闷。推动之法,是在吸气时,从鼻中徐徐吸取新鲜空气,使肺底舒张,膈肌运动,因而灵活。于是遂觉胸部空松,毫不气闷矣。④腹中之大小肠,最为柔软,血液容易到此滞留。如呼吸之气,渐渐深而长,达到小腹,腹部遂有弹力,能将滞留在腹腔内之血逼出,达于四肢。⑤呼吸必须用鼻出入,不可用口,以鼻为专司呼吸之器官。缘鼻孔有毛,可以阻止灰尘与微生物,进入呼吸道。如呼吸时,将口张开,一则侵夺鼻孔之功用,二则灰尘及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故不论静坐与否,均以闭口为是。

  (1)禁语︰人之呼吸,最细为息,较粗为气、为喘、为风;再粗则发为音,成为单字,即最原始之“阿”字及“妈”字;再粗而为复音,即成为双字;再粗而成为语。故呼吸而至为语,其粗可知。静坐以调息为主,必须禁语;否则气动至极,安能得定。西藏密宗,虽重视诵咒,但在诵咒当中,仍不作为静坐之时限也。

  (2)辨息相︰调整呼吸,由细、由慢、而长,有如春蚕吐丝,吐纳连续,无有穷尽。古人所谓“呼吸要柔,绵绵不断”是也。天台宗智顗大师《摩诃止观》有云︰“息有四伴︰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喘,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气,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依西藏密宗所说业气,每日为二万一千六百息。如此息相之不可不辨也。

  (3)肺呼吸︰呼吸初期是用鼻孔,而实在是从肺部之自然胀缩以成呼吸,故肺呼吸者,乃一般人自然之呼吸。

  (4)脐呼吸︰有称之为“深呼吸”。以呼吸之深长,能通过横膈膜,能将大小肠及腹腔内积留之血逼出,而达于四肢,故其效用极大,此深长之呼吸,直达脐下,故称脐呼吸。

  (5)涌泉呼吸︰静坐至久,已得初步轻安,是时气息细微,已不觉鼻之呼吸,亦不觉肺之呼吸,甚至脐部亦不有微微之跳动,则脐之呼吸亦不复觉。再进一步,只觉两脚蹠中央,略为凹处,此涌泉穴作细微之跳动,名涌泉呼吸。为由浅入深之活动状态,初业者未易领略,资深者才能加以体验;且全部出于自动,不须着意,否则反生毛病。

  (6)毛孔呼吸︰毛孔呼吸,任何人皆有之,而不易察觉。当运动之后,稍事休息时,全身毛孔排出汗水。由此可知,若非有气外呼,汗水何能排出。静坐时,用毛孔呼吸,易受外感,又不容易控制,故此,西藏修行人,用牛骨油涂擦皮肤,以减少毛孔呼吸,其身因此发出酥味。如果不是全日修习静坐,不必用此方法封密毛孔。释尊在雪山修行,曾用观想以封闭毛孔,此则非我等所可企及矣。

  (7)数息︰静坐到相当纯熟,而妄念仍觉繁多,何以止之?莫如数息。其法是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方法。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是为“心息相依”,并须“守生法宫”也。禅门数息之诀︰{1}学数出息,不急不胀,身则轻利,易入三昧。{2}学数入息,随息内敛。{3}学出入无在,但取所便。又不许出入俱数,恐生病故。

  调心

  初学静坐者,常说未习静坐时,妄念还少,入座而后妄念反多,不知何故?此实误会。须知人之妄念,随时均有;平时因与外境接触,致注意力分散,故不觉多。习静坐后,精神向内集中,便觉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斯为初步之自觉,从此入手,返观自心,妄念如何生起,久之自然减少矣。

  (1)任︰《圆觉经》于处理妄念之法︰有作、止、任、灭四者。作者,是于妄念之生,努力加以提起;止者,是努力加以遏止。此二者,是从积极言之。任者,是于妄念之生,任其自然提起;灭者,是听其自然消灭。此二者,是从消极言之。兹遵其意,于消极积极各取其一,举例以说明之,习静坐者,举一反三可也。大手印之诀要︰为“过去不思,未来不引,现在不理。”由此可见,妄念来时,听其自生自灭,不加干涉,也不驱除。此任之法也。

  (2)作︰人之妄念,恒转如瀑流。前念刚灭,后念便生,川流不息。佛法所谓提起正念,是名为观。若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等五停心观及弥陀十六观。若密宗之观想更多,不能殚述。兹就世出世间较显浅者陈述,庶易领会。虽所引述,非专指静坐而言,而静坐者,可从之借镜。孟子所说︰“专心致志。”庄子所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释迦牟尼佛所说︰“系心一处,无事不办。”故习静坐者,应专心致志,系念于拙火。

  如是身心统一,意志集中,情绪振奋,反应敏感而纯净,且能转变性格与风度。于枯燥呆板、自私等陋习,转成温暖、随和、慈悲。于任性与恐惧之行为,变为自约与勇气。由此进而集中力量,以致拙火生起,气入中脉,则成佛之阶梯也。

  

《毗卢七支坐》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敦珠法王史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