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犹不休息,复为说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
经中先列举众生、世界、解脱、涅槃的「法界一味」──凡圣、依正的平等一如、作为佛法的究极意义,然后说明如来的次第说法。从矿中采得的宝珠,如「众生界不明净」;经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就是明净的宝珠,众生界的离垢清净。青琉璃宝譬喻,不约菩提心说起,而是直从众生界说起,到成菩提道,入如来境界,与如来藏说完全一样。关于如来说法,分三阶段:初说无常、苦、无我,是声闻法(见『宝性论』引文);次说空、无相,无愿、令(菩萨)少分的了解正法;末说不退转*轮,使得三事清净,证入正法。这一次第,与『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所说的三时教,虽略有不同,而在说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以上、有更深一层的教法,大体是一致的。这是三时教的又一型。从青琉璃喻,可以看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集成,是在般若法门盛行以后的。
经文的护法降魔中,有象徵如来藏法门的部分,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大正一三·二二中)说:
「魔王闻是语已,如教谛观,见其脐中,有一世界名水王光,有佛世尊号宝优钵罗。其世界中,有大宝山,如来处中,结加趺坐,与诸菩萨宣说正法」。
诸法神通王菩萨,自称「我此身常住无变」,在他的脐中有世界与佛。「宝优钵罗」、晋译作「乐莲华首」。「有大宝山」,晋译作「又有莲华名宝庄严」,这是佛菩萨所坐的。与印度神话有关,象徵诸法神通王身中,有此(莲华中有佛)宝器──如来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虽没有如来藏的名词,但说到菩提、功德,众生界及身中有宝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宝性论』主的重视。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九(大正一0·一0二上──中)。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四上)。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又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八(大正七·四四下)。
『庄严菩提心经』 (大正一0·九六一中──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大正一0·九六三中──下)。『大宝积经』卷一一五「无尽慧菩萨会』(大正一一·六四八上──中)。『合部金光明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七二下)。参考『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下);异译各本均同。
『庄严菩提心经』(大正一0·九六一中)。
『解深密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
『大哀经』卷六(大正一三·四四0中──下)。
第四节 如来藏经
继承『华严』的『如来性起品』,以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为主题而出现于大乘佛教界的,是『如来藏经』。这是对以后的大乘佛教,有极深远影响的譬喻集。僧佑『出三藏记集』,说到晋惠帝时(西元二九0──三0六),法矩译出『大方等如来藏经』;『旧录』作『佛藏方等经』。『如来藏经』的传来中国,与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华严部」的『如来兴显经』、『渐备一切智德经』;「大集部」的『大哀经』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与『序品』的旧译)等同时。可见『如来藏经』的集出,约与这几部经同时,可能多少迟一些,成立于西元二五0年以前。法矩所译的经本,已经佚失了,现在存有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的『大方等如来藏经』,唐不空Aorghavajra所译的『大方广如来藏经』。传说本经是如来成道十年所说,表示比佛成道时所说的『华严』要迟些吧!
经文一开始,佛就现神变,象徵了这一法门,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说:
「世尊于□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见佛百千亿,坐彼莲花藏」。
神变所现的无数莲华,华内都有化佛。华开了,又萎谢了,一切佛都显现出来,坐在「莲华藏」上。这与『华严经』的「华藏」相同,「华藏」在唐译本中,作「华胎」,正是莲华没有开以前,华内已有的莲实。这一神变所表徵的意义,就是众生身中有佛,经修持而显现出来。为了开示这一神变的意义,举九种譬喻:一、萎华有佛;二、蜂群绕蜜;三、糠■粳粮;四、不净处真金;五、贫家宝藏;六、谷内果种;七、弊物裹金像;八、贫女怀轮王;九、铸模内金像。九种譬喻中,萎华有佛,是如来在「华藏」中,也就是名为「如来藏」的根本喻。其他,贫贱女怀轮王,出于『宝积经』。『十地经』的金喻与宝喻,本经共有四喻:不净处真金,贫家宝藏,弊物裹金像,铸模内金像,都只表示如来本有,而没有『十地经』所说的治练意义。蜂蜜,糠粳,果种喻,为本经独有的比喻。这九种譬喻,后代论师──『宝性论』主解说为如来藏为九类烦恼所染,然九喻的共同意义,是在众生烦恼身中,有清净如来。到底众生身中的如来(胎)藏,是怎样的呢?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说:
「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
「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佛藏在身,众相具足」。
如来藏是众生身内的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智慧聚,也就是妙寂的涅槃。然依第一则说,如来藏不但是如来智,也是如来身、如来眼(众生具足),结加趺坐,与佛没有不同。正如『楞伽经』引经所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这样的如来藏,与如来同样的相好庄严。众生身内有这样的如来藏,难怪『楞伽』会上,提出一般人的怀疑:这样的如来藏,不就是外道的神我吗?
『华严经』的华藏法门,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表显出宏伟庄严的佛德。这是菩萨所仰望,菩萨进修的理想。卢舍那──□卢遮那Vairocana是:「无量劫海修功德,供养十方一切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广大圆满的佛德,要从无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来,在佛教思想上,胜过声闻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价值!这样功德圆满的佛,虽多少适应印度的神教,但「无量劫海修功德」,虽钦仰信受,而终觉得不容易成就!如来藏法门,承「一切众生同有如来智慧德相」,而更具体的通俗化,一连用九种譬喻来譬说,使人人觉得身相庄严的如来,就在自己身中,现现成成的不离自身,而容易激发愿求修持的精进。西藏多拉那他Ta^rana^tha的『印度佛教史』说:南印度□土耶那竭罗Vidya^nagara地方,『如来藏经』的偈颂,连童女们都会吟咏歌唱。佛教的通俗化、大众化,如来藏说的确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四中──下)。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大正九·四0五下)。
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
第一节 初期圣典与弘传者的风格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西元三世纪中,从大乘佛教界传布出来。从众生自己身心中,点出本有如来藏性,而得一切众生成佛的结论。教说通俗而又切要,成为后期大乘(经)的主流。如来藏是如来tatha^gata在胎藏garbha中 ,也就是众生(因)位的如来。从「如来常住不变」的思想,而理解出众生本有如来体性。代表这一法门的初期经典,在第一章叙列的经典中,主要的有七部:一、『大方等[广]如来藏经』,现存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唐不空Aorghavajra所译的二本。二、晋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与北凉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初分)前四品、十卷相当。『大般涅槃经』本来也只是这一部分,后来昙无谶到西域去搜集,才续译成四十卷。『大般涅槃经』「初分」,是经的原始部分。这一部分,法显与智猛,都是在华氏城Pa^t!aliputra大乘寺中得来的,昙无谶也是中天竺人,可见当时(西元五世纪初)华氏城一带,这部经是相当流行的。三、『大云经』──『大方等无想经』,现存残本七卷,也是昙无谶译的。四、『大法鼓经』二卷;五、『央掘魔罗经』四卷;六、『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二卷:这三部,都是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的。七、『不增不减经』一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
上面所列几部经,足以代表早期的如来藏说,虽然法门是相通的,而说法的因缘,说明的内容,传出的先后,也有多少不同。如『如来藏经』:以「华藏」为缘起,受到了『华严经』的影响,专用譬喻来说明,在烦恼覆藏中,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依晋译本,佛性buddha-dha^tu、佛藏buddha-garbha、如来性tatha^gata-dha^tu,都是如来藏的异名。『大般涅槃经』(初分):以如来tatha^gata的入涅槃parinirva^n!a为缘起,说如来常住大般涅槃,不同于二乘所见的入灭。如来常住,所以一切众生有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中)说: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