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月法藏论如来禅祖师禅
张文良
汉月法藏(1573~1635),明代临济宗禅师。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晚年开法于苏州虞山之三峰清凉禅寺,故世称三峰藏公。法藏早年从云栖袾宏受沙弥戒,读《高峰语录》而喜禅旨,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十载,一日闻折竹声而大悟。天启四年(1624),到金粟山参谒密云圆悟,蒙其印可付法。但法藏自己却一直认为,“我以天目为印心,清凉为印法,真师则临济也。”以承接义玄、慧洪和原妙的真传自许。曾着《五宗原》,重新厘定五家宗旨,并对抹煞“宗旨”妄立门庭之种种邪禅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一时诸方警疑,论诤遂起。其师圆悟曾致书劝诫,然不能夺其志。延至清代,雍正以帝王之尊干预这一争端,指其教为魔说,毁其书,黜其徒,三峰一脉遂绝。对此“御案”,此处不论,单就其对如来禅、祖师禅的辨析抉择,略陈数端。佛说?魔说?具眼者鉴之。
如来禅与祖师禅
法藏于《圣恩寺普说》中曰:“参禅贵先决择祖师禅、如来禅。”祖师禅、如来禅的说法在宋以后的禅林流传极广,但诸禅师拈提使用时,似乎并没有对其内涵有过明晰的界定。如来禅之名似初见于《楞伽经》,经中有“此经所谓最上乘禅”之说。唐代宗密在《禅门师资承袭图》中,将所谓“直显心性宗”之第二种,即神会所承继之慧能禅,称为如来禅。但宗密并没有于如来禅之上,另置一祖师禅,以相对称。最早提出祖师禅,并以之与如来禅并举的,似是仰山慧寂。《景德传灯录》载,慧寂谓香严会得“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贫无立锥之地,今年贫,连锥也无”名如来禅;而以“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出自《指月录》)为祖师禅。但二者涵义之分别,实不清楚。后世禅家大体在“超佛越祖”的意义上使用祖师禅,在“四禅八定”意义上使用如来禅,并把祖师禅与顿悟禅、如来禅与渐修禅并提。在法藏看来,当时丛林流行的诸多“禅病”,皆因不明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区别、不明祖师禅的根本特征所致。所以法藏专门把它们提出来,做一番勘辨。
法藏对祖师禅、如来禅的判析,与十法界说相联系,如来禅是十法界内极顶之见,而祖师禅则是直透十法界之出格之见:
祖师禅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堕如来之数,故曰出格。如来禅者,起于九种法界,堕在十法界之顶,犹是格内。欲知格内格外之分,须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诸种之见,直到极顶,方是如来地位。祖师禅,又从佛顶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两种祖师外道。若是真正祖师禅,则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是已。(《三峰和尚语录》卷6)
“十法界”是佛教对世间、出世间众生按境界高低所做的分类,由低到高依次为:地狱(众生)、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十法界,每一法界众生皆有其知见与境界,同样依以上次序可分别概括为我见、贪见、盗见、嗔见、仁见、施见、灭见、缘见、空见、即空即有见。前六种见为世间知见,后四种则为出世间见解。四种出世间见解,又各自与特定的观行与证量相联系,如声闻众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最终证得有余涅槃;缘觉众观万法缘生,无明本无,而入性空大乘之初门;菩萨众观诸法之空相,一切万法性相平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缘生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生;初地菩萨次第渐修,直至十地,观万法即假即空即中,达到空不碍有,有不碍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的自在境界。
十法界中,六道众生皆被我执、法执所系缚,流浪生死,无有出期。欲求解脱,须听闻佛法,从头修起。出世间四种法界,因各有知见与证量,故皆可纳入“正思维”或说“禅”的范畴。于是与四法界相对应的则是四种禅:声闻禅、缘觉禅、菩萨禅、如来样。如来样是出世间样法的极致,但犹堕在十法界中,属格内之禅。祖师禅则反是,摧山碎岳,透脱身心,一超直入,迥出格外。“格内”、“格外”的内涵,法藏虽只笼统地概括为十法界之内外,但结合他在别处的阐发,它们实际上是指知见之内外、思量之内外。参学虽上臻如来境地,犹存知见,仍未跳出思量分别的窠臼,虽说空有双遣双照,融通无碍,但毕竟仍有空有的知见分别,由此分别而导致凡与圣、善与恶、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而这些分别虽然只以残存习气的方式存在,但犹使人不得摆脱生死羁绊,获得彻底解脱。祖师禅则离四句,绝百非,去有无,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分翻转身来,当下洞彻本地风光,认取自家本来面目。故祖师虽为如来弟子,但祖师禅比之如来禅,不特超尘拔俗,更以淋漓痛快之风,逸出青霄之外,非真正出格汉子,不能窥其涯岸也。
法藏明言“欲知格内格外之分,须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如果真能于一事一物上将十法界之歧见看得透彻,并进而讨个出格之路,于九种知见之外,再觅一分新天地,则称为看话头。
法藏曾拿眼前一片瓦为例,来说明十法界之歧见及如来、祖师之分。现前一片瓦,当人们未见之前,人人心空无事,不涉生死。即使见此瓦而思量不起、现量未分,亦无有烦恼歧见。待人问道“这是什么”或“此瓦是谁的,”无量事端骤起,歧见烦恼纷至沓来。有一等人见瓦便曰:“此瓦我要”,便与人争,甚至不惜拔刀相见,打杀他人,夺瓦而去,此等即堕地狱众生;另一等人虽不至杀人,但贪心不足,重如饥渴,百计攘求,此等为堕饿鬼道众生;又一等见瓦而起盗心,堕畜生道,生生还债;又有一等瞋心炽盛,夺瓦而行布施,福大气大,堕修罗道;又一等知瓦有用,惠施于人,因仁义心而生人道;还有一等,以瓦盖佛殿供佛,感大福报,往生天界。
以上六道众生见瓦而着相,或生贪瞋痴,或起人我见。但其见地归纳起来,皆不出四种见解:见瓦是有即有见,见瓦是无是无见;前有后无,前无后有,是即有即无见;知有是无,则无之亦无,即非有非无见。凡夫众生对一具体事物的见解,总不出此四端。其中有见是肯定,无见是否定,即有即无见是矛盾,非有非无见是不定。众生识见纷飞,随事转换,不能执定,总不出此四句。
同样是眼前一片瓦,出世间四法界之歧见,也判然有别。声闻众见此片瓦而谛观苦集灭道,以修小道而见得有余涅槃,此瓦上之声闻禅。又有一等见此一片瓦起于无明,众生不知,故有十二轮回;今见一切缘起性空,无明本无,故无老死忧悲苦恼,此瓦上之缘觉禅也。若见此瓦起于微尘,水调火锻,虚空与诸相因缘和合,假名为瓦,既为因缘和合,不坏此瓦而自性本无,则照见缘起即是空,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即是诸法之实相,此为地前菩萨之禅。于此更进一步,则因缘生而性空不得,因性空而缘生不得,两头俱断,此是八地禅。不坐八地死水,抖擞精神再上一层,则缘生与性空双照双遮、互生互碍,相互交织“如织锦回文,并无罅缝”,此即如来禅结顶处。到此时面对眼前一片瓦,“没奈何地唤作瓦又触,不唤作瓦又背,如银山铁壁,千推不能,万劫不得”(《三峰和尚语录》卷6),到此地步,正处于如来禅与祖师禅相抵相交之际。若有具眼禅师将瓦一脚踏碎,有见无见,一齐抛却,缘生性空,当下截断,凌跨十法界诸种之见,一超直人,与威音王佛把手共行,才算是入祖师格外样之初门。
真正祖师禅,除超十法界诸见之外,还须谨防落入邪魔外道及“出格声闻禅”。
法藏所指的外道与具缚凡夫不同。“凡夫四句,随事转换,不能执定,不名外道。若外道之人,巧生知见,执一不变,心外有法,故名外道。”(《三峰和尚语录》卷6)就是说,凡夫虽然着相而生我见,起心动念,不免堕于“凡夫四句”,但皆不执定,可以随时随处改变或转换。外道则不同,他们往往将某种知见固定下来,作为不变的信仰。外道之见有四种:常见、断见、亦有亦无见、空见。还以看眼前之瓦为例,若执瓦有生灭而见瓦之见无生灭,或言此瓦即我之原体本性,虽空即有,即是常见外道;若执万物无常,终归败坏,瓦终散灭,人死毕竟性空,即是断见外道;若执瓦性本无,而又执无即是瓦,亦有亦无,即是矫乱外道;若执瓦有是无,其无亦无,即是说此瓦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不存在”也不存在,此即是空见外道。教典中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外道知见,共有九十六种之多,但大体上皆可归于以上四种知见之内。
法藏所说的外道知见主要是由外境而生,偏执一端,不肯放舍,而堕佛法正道之外。邪魔则由修法众生之心而生,因见地不到,修有偏差,而生种种魔障。此魔广说千万,略说有五:若厌患身心世界,坐见身心世界与瓦齐空,了无一法,以此为得,便是色蕴魔。(若入禅定而见外部世界变化多端,无所不至,谓之刹说、无情说,亦是色蕴魔,前者是色空为蕴,此是色有为蕴。)若见现前种种境界,便心生领纳,是受蕴魔。若因好境入心,不能忘置,而生邪想,是想蕴魔。因想着邪,无师救正,展转迁流,是行蕴魔。若将以上种种尘识妄念认作佛法,即为识蕴魔。
以上邪魔外道,皆属十法界,不可定指,六道众生或可堕入,修出世间法众生亦或不免。祖师禅超十法界处,自然也包括断灭种种外道知见及诸种修行魔障。若一念不慎,堕入外道,或被邪魔系缚,则如来禅犹不可求,何况格外之祖师禅耶?
但即便跳出十法界,仍不能保证就能证得祖师禅,在真正跳出知见案臼、坐脱立亡之前,仍有两道关隘。首先是虽忘知见、起疑情但疑情未破。此时已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境地,无下语处,也无思维卜度的余地。但万境仍然是万境,虚空仍然是虚空,心识虽停息日常的思维活动,但并没有在八识田中完成根本的转变。整个身心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此时若用心真切,自然会体证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光明匝地”的彻悟境界。但如果根性不利,机缘不…
《汉月法藏论如来禅祖师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