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月法藏論如來禅祖師禅

  漢月法藏論如來禅祖師禅

  張文良

  漢月法藏(1573~1635),明代臨濟宗禅師。江蘇無錫人,俗姓蘇,號漢月,字于密。晚年開法于蘇州虞山之叁峰清涼禅寺,故世稱叁峰藏公。法藏早年從雲棲袾宏受沙彌戒,讀《高峰語錄》而喜禅旨,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頭十載,一日聞折竹聲而大悟。天啓四年(1624),到金粟山參谒密雲圓悟,蒙其印可付法。但法藏自己卻一直認爲,“我以天目爲印心,清涼爲印法,真師則臨濟也。”以承接義玄、慧洪和原妙的真傳自許。曾著《五宗原》,重新厘定五家宗旨,並對抹煞“宗旨”妄立門庭之種種邪禅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一時諸方警疑,論诤遂起。其師圓悟曾致書勸誡,然不能奪其志。延至清代,雍正以帝王之尊幹預這一爭端,指其教爲魔說,毀其書,黜其徒,叁峰一脈遂絕。對此“禦案”,此處不論,單就其對如來禅、祖師禅的辨析抉擇,略陳數端。佛說?魔說?具眼者鑒之。

  如來禅與祖師禅

  法藏于《聖恩寺普說》中曰:“參禅貴先決擇祖師禅、如來禅。”祖師禅、如來禅的說法在宋以後的禅林流傳極廣,但諸禅師拈提使用時,似乎並沒有對其內涵有過明晰的界定。如來禅之名似初見于《楞伽經》,經中有“此經所謂最上乘禅”之說。唐代宗密在《禅門師資承襲圖》中,將所謂“直顯心性宗”之第二種,即神會所承繼之慧能禅,稱爲如來禅。但宗密並沒有于如來禅之上,另置一祖師禅,以相對稱。最早提出祖師禅,並以之與如來禅並舉的,似是仰山慧寂。《景德傳燈錄》載,慧寂謂香嚴會得“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貧無立錐之地,今年貧,連錐也無”名如來禅;而以“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出自《指月錄》)爲祖師禅。但二者涵義之分別,實不清楚。後世禅家大體在“超佛越祖”的意義上使用祖師禅,在“四禅八定”意義上使用如來禅,並把祖師禅與頓悟禅、如來禅與漸修禅並提。在法藏看來,當時叢林流行的諸多“禅病”,皆因不明祖師禅與如來禅的區別、不明祖師禅的根本特征所致。所以法藏專門把它們提出來,做一番勘辨。

  法藏對祖師禅、如來禅的判析,與十法界說相聯系,如來禅是十法界內極頂之見,而祖師禅則是直透十法界之出格之見:

  祖師禅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禅者,起于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十法界諸種之見,直到極頂,方是如來地位。祖師禅,又從佛頂上透出,出格之外,又越兩種祖師外道。若是真正祖師禅,則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是已。(《叁峰和尚語錄》卷6)

  “十法界”是佛教對世間、出世間衆生按境界高低所做的分類,由低到高依次爲:地獄(衆生)、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如來。十法界,每一法界衆生皆有其知見與境界,同樣依以上次序可分別概括爲我見、貪見、盜見、嗔見、仁見、施見、滅見、緣見、空見、即空即有見。前六種見爲世間知見,後四種則爲出世間見解。四種出世間見解,又各自與特定的觀行與證量相聯系,如聲聞衆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最終證得有余涅槃;緣覺衆觀萬法緣生,無明本無,而入性空大乘之初門;菩薩衆觀諸法之空相,一切萬法性相平等,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緣生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生;初地菩薩次第漸修,直至十地,觀萬法即假即空即中,達到空不礙有,有不礙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的自在境界。

  十法界中,六道衆生皆被我執、法執所系縛,流浪生死,無有出期。欲求解脫,須聽聞佛法,從頭修起。出世間四種法界,因各有知見與證量,故皆可納入“正思維”或說“禅”的範疇。于是與四法界相對應的則是四種禅:聲聞禅、緣覺禅、菩薩禅、如來樣。如來樣是出世間樣法的極致,但猶墮在十法界中,屬格內之禅。祖師禅則反是,摧山碎嶽,透脫身心,一超直入,迥出格外。“格內”、“格外”的內涵,法藏雖只籠統地概括爲十法界之內外,但結合他在別處的闡發,它們實際上是指知見之內外、思量之內外。參學雖上臻如來境地,猶存知見,仍未跳出思量分別的窠臼,雖說空有雙遣雙照,融通無礙,但畢竟仍有空有的知見分別,由此分別而導致凡與聖、善與惡、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的分別。而這些分別雖然只以殘存習氣的方式存在,但猶使人不得擺脫生死羁絆,獲得徹底解脫。祖師禅則離四句,絕百非,去有無,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時分翻轉身來,當下洞徹本地風光,認取自家本來面目。故祖師雖爲如來弟子,但祖師禅比之如來禅,不特超塵拔俗,更以淋漓痛快之風,逸出青霄之外,非真正出格漢子,不能窺其涯岸也。

  法藏明言“欲知格內格外之分,須在一事一物上分清”,如果真能于一事一物上將十法界之歧見看得透徹,並進而討個出格之路,于九種知見之外,再覓一分新天地,則稱爲看話頭。

  法藏曾拿眼前一片瓦爲例,來說明十法界之歧見及如來、祖師之分。現前一片瓦,當人們未見之前,人人心空無事,不涉生死。即使見此瓦而思量不起、現量未分,亦無有煩惱歧見。待人問道“這是什麼”或“此瓦是誰的,”無量事端驟起,歧見煩惱紛至沓來。有一等人見瓦便曰:“此瓦我要”,便與人爭,甚至不惜拔刀相見,打殺他人,奪瓦而去,此等即墮地獄衆生;另一等人雖不至殺人,但貪心不足,重如饑渴,百計攘求,此等爲墮餓鬼道衆生;又一等見瓦而起盜心,墮畜生道,生生還債;又有一等瞋心熾盛,奪瓦而行布施,福大氣大,墮修羅道;又一等知瓦有用,惠施于人,因仁義心而生人道;還有一等,以瓦蓋佛殿供佛,感大福報,往生天界。

  以上六道衆生見瓦而著相,或生貪瞋癡,或起人我見。但其見地歸納起來,皆不出四種見解:見瓦是有即有見,見瓦是無是無見;前有後無,前無後有,是即有即無見;知有是無,則無之亦無,即非有非無見。凡夫衆生對一具體事物的見解,總不出此四端。其中有見是肯定,無見是否定,即有即無見是矛盾,非有非無見是不定。衆生識見紛飛,隨事轉換,不能執定,總不出此四句。

  同樣是眼前一片瓦,出世間四法界之歧見,也判然有別。聲聞衆見此片瓦而谛觀苦集滅道,以修小道而見得有余涅槃,此瓦上之聲聞禅。又有一等見此一片瓦起于無明,衆生不知,故有十二輪回;今見一切緣起性空,無明本無,故無老死憂悲苦惱,此瓦上之緣覺禅也。若見此瓦起于微塵,水調火鍛,虛空與諸相因緣和合,假名爲瓦,既爲因緣和合,不壞此瓦而自性本無,則照見緣起即是空,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即是諸法之實相,此爲地前菩薩之禅。于此更進一步,則因緣生而性空不得,因性空而緣生不得,兩頭俱斷,此是八地禅。不坐八地死水,抖擻精神再上一層,則緣生與性空雙照雙遮、互生互礙,相互交織“如織錦回文,並無罅縫”,此即如來禅結頂處。到此時面對眼前一片瓦,“沒奈何地喚作瓦又觸,不喚作瓦又背,如銀山鐵壁,千推不能,萬劫不得”(《叁峰和尚語錄》卷6),到此地步,正處于如來禅與祖師禅相抵相交之際。若有具眼禅師將瓦一腳踏碎,有見無見,一齊抛卻,緣生性空,當下截斷,淩跨十法界諸種之見,一超直人,與威音王佛把手共行,才算是入祖師格外樣之初門。

  真正祖師禅,除超十法界諸見之外,還須謹防落入邪魔外道及“出格聲聞禅”。

  法藏所指的外道與具縛凡夫不同。“凡夫四句,隨事轉換,不能執定,不名外道。若外道之人,巧生知見,執一不變,心外有法,故名外道。”(《叁峰和尚語錄》卷6)就是說,凡夫雖然著相而生我見,起心動念,不免墮于“凡夫四句”,但皆不執定,可以隨時隨處改變或轉換。外道則不同,他們往往將某種知見固定下來,作爲不變的信仰。外道之見有四種:常見、斷見、亦有亦無見、空見。還以看眼前之瓦爲例,若執瓦有生滅而見瓦之見無生滅,或言此瓦即我之原體本性,雖空即有,即是常見外道;若執萬物無常,終歸敗壞,瓦終散滅,人死畢竟性空,即是斷見外道;若執瓦性本無,而又執無即是瓦,亦有亦無,即是矯亂外道;若執瓦有是無,其無亦無,即是說此瓦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不存在”也不存在,此即是空見外道。教典中還有其它形形色色的外道知見,共有九十六種之多,但大體上皆可歸于以上四種知見之內。

  法藏所說的外道知見主要是由外境而生,偏執一端,不肯放舍,而墮佛法正道之外。邪魔則由修法衆生之心而生,因見地不到,修有偏差,而生種種魔障。此魔廣說千萬,略說有五:若厭患身心世界,坐見身心世界與瓦齊空,了無一法,以此爲得,便是色蘊魔。(若入禅定而見外部世界變化多端,無所不至,謂之刹說、無情說,亦是色蘊魔,前者是色空爲蘊,此是色有爲蘊。)若見現前種種境界,便心生領納,是受蘊魔。若因好境入心,不能忘置,而生邪想,是想蘊魔。因想著邪,無師救正,展轉遷流,是行蘊魔。若將以上種種塵識妄念認作佛法,即爲識蘊魔。

  以上邪魔外道,皆屬十法界,不可定指,六道衆生或可墮入,修出世間法衆生亦或不免。祖師禅超十法界處,自然也包括斷滅種種外道知見及諸種修行魔障。若一念不慎,墮入外道,或被邪魔系縛,則如來禅猶不可求,何況格外之祖師禅耶?

  但即便跳出十法界,仍不能保證就能證得祖師禅,在真正跳出知見案臼、坐脫立亡之前,仍有兩道關隘。首先是雖忘知見、起疑情但疑情未破。此時已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境地,無下語處,也無思維蔔度的余地。但萬境仍然是萬境,虛空仍然是虛空,心識雖停息日常的思維活動,但並沒有在八識田中完成根本的轉變。整個身心處于蓄勢待發的狀態。此時若用心真切,自然會體證到“虛空粉碎,大地平沈,光明匝地”的徹悟境界。但如果根性不利,機緣不…

《漢月法藏論如來禅祖師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