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王永元)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

  王永元

  “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出《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佛在经中开示十六种观法,教行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也称《十六观经》。善导大师曾对此经作疏四卷,称《四帖疏》。大师在经疏中把全经义理开为《定善》、《散善》二义: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这就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散善义解释三福九品。三福:第一福为世善,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九品:即十六观中后三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每一辈各有三品,共有九品。定善是在禅定心中修的行业,散善是在散动心中修的行业。善导大师对此作了解释:“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又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此二行,以求往生也。”

  《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也是以“念佛三昧”为宗,也就是说,《观经》主要教人修行三昧。三昧即定善。为什么在定善以外还要开出散善一门呢?这是因为众生根性有二种:一是禅定之机,二是散动之机,如果只有修定善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么那些散动根机,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了。所以佛在说定善以外,再开出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

  今解“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分为四科:一发三心,二修三福,三生九品,四结显持名。修行以发心为首要,所以先明发三心;发心以后就要修行,所以次明修三福:修行以后,必能获益,所以次明生九品;净土法门,毕竟以持名念佛一法为最要,所以最后结显持名。

  一、发三心

  《观经》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三种心,古代诸师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善导大师的解释最为简明透辟。大师解释三心说:“一者至诚心。至真者,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内怀虚假。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信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以及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为回向发愿心也。”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文中,又对三心作了说明,他说:“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向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欲生极乐国土,必须具足三心。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问:“具足三心这段话文,出于九品往生中上品上生一章,其余八章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为什么说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

  答:“其余八品中虽没有明显提出发三种心,但据道理考察,也是必然要具足的。如不具备真实心,什么事都做不成,何况往生净土是了生脱死的大事!诸品所修的善业,都是在真实心中作的。下辈三品称念佛名,忏悔恶业,必须在真实心中作,方有效益。深信,九品同具,是不言而喻的。回向发愿,前五品都有明文,中品下生理亦必然。下三品恶人往生,没有善业可以回向,但求生之愿极为迫切,这就是发愿。因此,这三种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少发一心,尚且不得往生,何况不发三心。经中只在上品上生一章提出发三种心,其余八品没有明文,这是借上品上生发凡起例,而在其余八品中文字从略,不能因此以文害义。”

  二、修三福

  《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名“敬上行”;慈心不杀,名“慈下行”。十善业道,是人天善业。杀生为十恶之首,所以特别提出来作为一条重要的戒条。这一福,就是敬上慈下,奉行十善,不作十恶,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一种净业。

  第二福是戒善。归依三宝,受持戒律,三千细行,八万威仪,敬谨奉持,名为“戒善”。众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二种净业。有的法师把这一福解释为小乘善业。这样,众戒中就不包括菩萨戒在内,而把持菩萨戒归入第三福了。

  第三福为行善,是大乘善业。菩提是佛道。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成佛道之心。求成佛道,须发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因果,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若作苦因,定感苦果,若作乐因,定感乐果,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于此决定无疑,名为深信。大乘,通指一代所说显密诸大乘经。

  虽说读诵,其实也包括受持、解说、书写等行。劝进行者,是为他人说圣道净土修行法门。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这是第三种净业。

  这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以之深心回向,都是往生西方净土的正因。

  其中第一福是世善。第二福是戒善,包括人天、声闻、菩萨等戒。众戒,或者全部受持,或者不全部受持,只受持一种两种,但能回向尽得往生。第三福是行善,发大乘心凡夫,自能修行,兼劝有缘,行如此事,叫做“行善”。

  又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单修世善,或有一人单修戒善,或有一人单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或有三善都不修,那就是恶人了。但只要在临命终时,能至心忏悔已作的恶业,称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

  三、生九品

  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九等品级,叫做“九品往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开三福以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样的内容。

  上品上生有三种人:“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这是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杀,包括不口杀,不身杀,不心杀。动口教人杀,是口杀;动手杀,是身杀;心中想杀,是心杀。若论戒杀,不仅仅不得杀人,胎卵湿化,一切众生都不得杀。但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生起慈悲心,给以安乐,叫做“慈心不杀”,这就是第一福。虽是世善,亦通大承。具诸戒行,包括人天、声闻、菩萨各种戒行,这里主要指菩萨戒,这就是第二福。读诵大乘就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身、口、意业功德,念一切诸佛功德;念法,是念诸佛所证之法;念僧,是念菩萨僧;念戒,是念诸佛戒;念舍,是念诸佛菩萨难作能作,难舍能舍,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财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修行六念,属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的行业是“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们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者不读诵大乘经典,但能善解大乘空义。听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其心坦然,不惊不怖,深信出世间苦乐因果。于大乘法,不生疑谤。这就是第三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们所修的行业是“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虽信因果,怛信心不深,所以称“亦”。发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这也是啻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后,就能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悟无生法忍,是别教初地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因为他们先已修慈悲心,持菩萨戒,或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常念三宝功德,本是大乘上善凡夫。生彼国已,由于境胜缘强,就能很快破无明,成为法身大士。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劣于上,须经一大劫,方能得无生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须经三小劫,住欢喜地。欢

  喜地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以上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众。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业是“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这是第二福。他们持戒,大抵以毕命为期,但不包括菩萨戒,因此属于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业“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陀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萨戒在内。他们持戒的时间极短,不比中品上生尽形寿持戒,因此,就要降一等了。

  中品上生彼国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须要经半小劫,才成阿罗汉。他们本来都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后,先证小果,以后再回小向大。这两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们所修行的行业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就是第一福。…

《九品往生和净业三福(王永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