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之论空假中
吴汝钧
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1984.09出版
提 要:
本文在论龙树「空」中有「假」、「中」两个概念。作者认为龙树之原文并未把空、假、中,放在平行位置,所以「中道」有不同于空之处。其次,本文指出中论之空、假、中思想对天台三谛三观以及华严之圆融思想均有相当之影响。但龙树则主「见因缘法」;又主「业烦恼,灭故」才能「见佛」,「名之为解脱」。而天台则已更明白地指出:「生死即陧盘」,「烦恼即菩提」,更能契合般若思想。本文同时亦对中论「真谛」与「俗谛」之相即不离之关系指出:即是同一外延,同一范围。陧盘与世间互为外延,因之,陧盘不即是世间,世间亦不即是陧盘。对龙树说,须烦恼灭故才能见佛。亦可见中论之空、假、中不是相等的关系。龙树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自然是空。这空又与他的两个观念:假、中,有一定的关连。这三个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对中国佛学特别是天台宗的三观与三谛理论,及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也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即要透过龙树的主要论着『中论』(Madhyamakakarika),看他如何论这三个观念。我们也会参考他的『回诤论』(Vigrahavyavartaini)。( 注 1)另外,这三观念与龙树的二谛论有直接的关连,故我们也论及二谛的问题。
一、空假中偈
龙树的空假中观念,出现于同一偈中。这偈我们称为空假中偈。据鸠摩罗什的汉译,这偈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无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注 2) 若依这偈的文法,这是论及因缘生法与空、假 ( 名 )、中 (道 ) 三者的关连。因缘生法一气贯下,是主词;空、假名、中道则是受位。即是说,因缘生法是空,是假名,也是中道。若如此,则空、假、中三者都是对因缘生法而言;三者的地位为平行。但梵文原偈,意思却有些不同。这里我们且研究一下原偈看。这原偈是:yah pratityasamutpadah sunyatam tam pracaksmahe,sa prajnaptir upada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a.( 注 3) 在前半偈,yah 与 tam 相应,是相应关系词与关系词的结构,而 tam 则是指涉及 sunyatam (空 )。这半偈的意思是,我们宣称,凡是相关连而生起的,都是空。什公的翻译,意思大抵是这样。此中的主词是因缘生法,空是受位。但後半偈则有不同。 此中的主词是 sa,是阴性单数,这显然是指上半偈的 sunyta 而言:sunyta 亦是阴性单数。而 upadaya 或 upa-saya 是『由……故』之意, 表示某种理由。 故这半偈的意思是, 由于这空是假名,故他 (空 )实是中道。即是说,此中的主词是空,而假名与中道是受位。 又包含这一意思,空之又称为中道,是由于它 (空 ) 是假名之故。( 注 4) 故梵文原偈并未把空、假、中三者放在平行位置,而强调由于空是假名,故是中道这103页一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道之不同于空之处;关于这点,我们将在论中道一节中交代。此偈显示一重要之点:龙树把因缘生法、空、假名、中道这四者等同起来。到底它们是在那一方面等同呢?笔者在『从逻辑与辩证法看龙树的论证』( 注 5)一文中表示,它们是在逻辑意义的外延 (extension)方面等同。以因缘生法与空这二者来说,它们实有互相限制,相即不离的特殊关系。即是说,因缘生法固然是空;从本质来说,因缘生法亦只是空;离开空,因缘生法并无另外的本质。在另一面,空也只是因缘生法的空,并无另外的法的空。(注 6)这是从义理方面来说。在文献学方面,也有很显明的证明。关于这点,我们在下面论龙树的两谛不分离时会有论述。
二、空与性
上面说,空是龙树哲学的最重要的观念。整部『中论』,可以说是发挥空义。『回诤论』的论证,其目标也不外是破除自性观念,以建立空观。龙树的空义,相当单纯、清晰,这主是就对性的否定而显,或用以说缘生法的本质。它并不大有後期大乘佛教的那种『不空』的意思。就对性或自性的否定而言空,这显然是顺着原始佛教的无我、无常思想而来。『中论』并不多直接说自性是甚麽,但它的意思却是很明显的。所谓svabhava,还是指那个不变的、常住的实体。龙树还是喜欢以否定的方式,来表示自性的意思,所谓『无作』(注 7),『无异相』( 注 8)。再由自性的否定,而说空。所谓『无性为空』( 注 9)。若以P表示『作』或『异相』(变异)这一经验层的意思,则性是 ~ P;空是~(~P),即 ~ ~ P,即还归P,这仍通于经验层。由此我们便可把作为经验层面的因缘生法与空相连起来。这便是上引的空假中偈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涵意。龙树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又说者』( 注10)也是这个意思。
由经验层的因缘生法为P,通过自性的~P,而得空的~~P,亦即P,我们可以确定,因缘生法与空是逻辑地相涵的;亦可以确定缘起性空,或性空缘起,是一分析命题。( 注11)缘起必定包摄性空;性空必定包摄缘起。这二者互相包摄,表示什麽意思呢?这实表示它们所指涉的,是同一的东西;具体地说,都是那个范围的东西。这实通于我们上面所说因缘生法与空有同一的外延一意思。
这里我们可以把龙树的思路归结为三句:遮相说性,破性显空,相空相即。此中的相指现象,即经验层的缘生诸法;性指自性;相即的『即』指具有同一的外延。基于龙树对自性的彻底否定,和他的空观并不正面指涉到实在方面去,我们不能同意梅尔蒂(T.R.V.Murti)的看法,以龙树的中观学为一种绝对主义。( 注12)我们无宁同意彭迪耶(R.Pandeya)的看法,以中观学并非一形而上学体系,故无与于绝对主义。(注13)实际上,对于绝对主义来说,自性义的实体是最後真实;但在龙树学看来,实体的否定,或空,才是最後真实理。
三、假名
假名是在佛教常识中十分流行的观念。一般都以之指缘生幻有的世俗法。一切诸法都无自性,本来空寂,故为空。但就诸法之从因缘和合而生起言这些诸法都呈现为现象,在时空中有其存在性,我们即施设地以名字来指述之、分别之。这即是假名。假是施设、权宜之意,非究竟之意。在天台宗,假名有特殊的地位。在主体方面,它被建立为假观,为三观之一;在客体方面,它被视为假谛,为三谛之一。『摩诃止观』又立『假名有』的名目。(注14)。
但在龙树的思想中,假名显然是另外一种风光。我们不能说龙树很重视这个观念。在『中论』中,除空假中偈外,只在另外一偈中提及到它: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注15)在『回诤论』,则全然未有提及。这观念的相应梵文为 prajnapti,为约定、同意、经营之意;汉译除假名外,尚有假、假立、假安立、假施设、虚假、假名字、施设、施设假名多种。这些都列于荻原云来所编的『梵和大辞典』中。(注16)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荻原并未列出假名有。可见假名有大抵不见于译典中,而纯是天台宗的发明,以表示它对缘生的经验世界的重视。
在龙树学的论典中,假名的出现,与空比较,根本不成比例。即使连着与它有密切关连的言说及世俗、俗谛来说,也不能与空相较(关于言说、世俗、俗谛,见下文)。我们的看法是,龙树强烈地意识到缘起事的假名性、施设性,那是毫无疑义的;但他还是不太强调这方面。缘起性空,他还是耿耿于怀于後者。我们说中观学派是空宗,并没有错。关于假名的意思,除了说缘起事的施设性外,还有一点极堪注意。空假中偈的後半偈,是这样的意思:空由于是假名,故是中道。故假名并不限于说缘起事,且亦说空;即空亦只是假名,亦不能执实。这便有『空亦复空』之意;这即是中道。(注17)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假名一指缘起事,一指空;龙树似乎更重视後一意思。实在说来,龙树在『中论』中,并没有直接地说缘起事是假名,他只是在空假中偈中,透过说缘起事是空,空又是假名,而间接地把缘起事与假名连起来。而空是假名,却是直接的说法,由此而引出中道。以下我们即讨论中道。
四.中道
相应于中道的梵文为madhyama-pratipad。 madhyama,是中指,pratipad 或 prati-pad 则是行迹或道。中指是取其中之意。但此中并不是指介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一如亚里斯多德的the mean之意而是有一超越 (transcende-nce)的意思。这可从空假中偈中的『空亦是假名』一意中见到。空亦是假名,故空亦是空。龙树提出这点的用意殆是,他说一切因缘生法是空无自性,但又防人执着于空,以为有一个空自体,因而说空亦是假名,亦是空。这超越以至破除对空的执着的说法。学者一般都这样理解。这个意思,龙树在『中论』的他处亦有说及,如:无性法亦无。(13:3)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13:9) 空亦复空,即是空空,这是否定之否定,或二重否定。这空空的二重否定,较之单纯的空的否定,当有不同。就辩证法来说,二重否定较诸单纯的否定,当能臻于较高的真理层面。关于这点,让我们参考一下日本逻辑家末木刚博的说法:『否定之否定,在普通逻辑来说,归于事物之肯定。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亦是肯定,但这是对较高层面的综合命题或上位概念的肯定。龙树的二重否定则不归于单纯的肯定,而是放弃理性,转向超…
《龙树之论空假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