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龙树之论空假中▪P2

  ..续本文上一页理性方面去。由于由言说而来的理性,必有非理性纠缠于其中,故要同时舍弃理性与非理性,舍去一切言说的思辨。结果便远离言说,臻于解脱的直接体验。』(注 18)即是说,以否定来『否定』(动词)否定,或以空来『空』(动词)空,是以言说来否定言说的一种思考,这即是『大乘起信论』的『以言遣言』,其结果是达致言亡虑绝的境界。(注 19)这种理解方式,颇能与空亦是假名一义理相应。凡言说都有限制性,都不能与实在相应,故最後都要被否定掉。空作为一概念,自然是言说,故要被否定,而为空空。当然我们也不能住止于空空,空空到底也不能执着,故空空之後还要空,如是下去,以至于无穷。即是说,主体性要在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思想历程中,以保住其言亡虑绝的境界。这样,最後必逼出一无住的主体性,一如禅宗『坛经』之所言。龙树的空之哲学,似要归于这个方向。至于龙树思想本身是否达到这个阶段,自是另一问题,这里暂置不论。否定之否定当然不是只是对否定之否定,且亦涵对肯定之否定之意,故中道亦是『离有离无』,显示超越有无或一切相对格局的绝对的理境。但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而无宁与上面所说的超越一切语言概念的限制相对应,其目标亦是言亡虑绝。这种离有无二边的思路,在『中论』中相当普遍:佛能灭有无,于(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15:7)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15:9) 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着有无。(15:10)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18:6)\涅槃不名有。(25:4) 有尚非涅槃,何况于无耶?(25:7)\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25:10)\严格地说,空亦是假名和离有离无这中道的义理,都是\空义的补充,其作用是防止对空的执着。这些义理都应包涵于空中。故龙树并没有特别多提中道的名目,在『中论』与『回诤论』都只提过一次。(注20)龙树并没有特别把中道提出来,别于空(谛)而求一中谛之意。特别重视中道,而立中谛的名目,以之与空谛并列,是天台宗的做法。

  五、二论

  龙树有二谛的说法。这在『中论』中可以见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24:8)故二谛是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但龙树并没有正面说明世俗谛是甚麽,和第一义谛是什麽,只说明两者的关系,并牵涉到涅槃的问题: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24:10)这在『回诤论』中亦有说到。( 注21)即是说,此中有一认识上的阶段或过程:要证得第一义谛,便要通过世俗谛;要证得涅槃,便要通过第一义谛。此中龙树特别强调一点必须知道这二谛的分别,才能深入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 ( 注22)此中便有两个问题:世俗谛与第一义谛到底何所指?这两者的分别在甚麽地方和这分别何以这样重要?下面我们便就此而讨论。

  相应于世俗的梵文为Lokasamvrti 和 vyavahara。鸠摩罗什把这两者都译为世俗。据囗山雄一所说,在中观哲学, Lokasamvrti与vyavahara是同义的,都是世间的言说之意,这亦可表示一般的理解的世界。( 注23)故我们可视世俗为言说与由言说所表示的东西,两者的特性都是相对性。在哲学上,这是所谓现象界,或经验界。世俗谛则是有关这方面的真理。相应于第一义的梵文为paramartha,这是最高的,绝对方面的。第一义谛即是有关这方面的真理,所谓诸法实相 (dharmata, tatta)。『中论』论诸法实相谓: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18:7)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18:9)龙树似乎很强调实相的远离言说一面,这则与世俗的东西的言说性成一强烈的对比。对于他来说,世俗的真理,以言说来表示;最高真理,则是超言说。但後者是如何接融呢?囗山雄一以为,龙树是顺『般若经』的思想家一路,他们以为彼等所体会的神秘的直观世界是超越乎语言与思维之上;此世界是透过瞑想而得。(注24)这神秘的直观世界,实是最高真理的境界。这神秘的直观,相当于康德哲学中的智的直觉 (intellectual intnition),这当然是一种瞑想。此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两谛的分别:言说与超言说。龙树特别强调这分别的重要性,是因为它在实践上提示出关键的一点:我们要由世俗谛以进于第一义谛,必须超越言说。这言说当然包含一切思惟,分别、判断的作用。故囗山雄一说,龙树以为,要由思惟、判断逆返而上,回归至直观世界。倘若能这样做,即能离语言而叩实在。(注25)若以空假中配二谛,则假名自然相当于世俗谛,因假名即表示言说之意。空与中相当于第一义谛。空表示诸法的本质,这自是最後的,言极的层面。中道虽不同于空,但它到底是空义之所涵。离有离无,空亦是假名,都是空的意思。 (注26)龙树实在没有把中道从空中抽离开来,别立为一中谛之意。

  六、两谛不离

  龙树一方面说两谛的分别,一方面又说两谛的不分离。关于後者,可从空假中偈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中见到,更可明显地见于『中论』的这两句: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16:10)因缘生法,生死是世俗方面,空、涅槃则自然是第一义方面。这种两谛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到底是甚麽意思?龙树在同书中特别论及涅槃时,曾明显地表示世间法与涅槃有同一的外延: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25:19)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25:20)上一偈表示涅槃与世间法相互间无丝毫分别。下一偈则明确地点出,这无分别不是在别的方面,而是在『际』方面。这际的相应梵字为kotih,是边际、限制、领域之意;在逻辑上来说,这是外延。即是说,涅槃与世间法都指涉同一范围的东西。在这方面,涅槃不在世间法之外,世间法亦不在涅槃之外。故两谛是在外延方面相即不离,两谛都指涉同一范围的东西。

  注 解

  (注 1) 另一钜着「大智度论」,传为龙树所作。但现代学者多怀疑此是译者鸠摩罗什所写,而托名于龙树;起码有什公的润笔。由于作者问题尚未解决,故我们暂时不涉及它。

  (注 2) 大正藏第三十页三三中。以下所引「中论」,皆取自大正藏。

  (注 3) Ibid;下注五

  (注 4) 牟宗三先生直据罗什的译文而推断梵文原偈的意思,结果甚为正确。参看牟氏所着「佛性与般若」上册(台湾学生书局印行,一九七七年六月,P.94)

  (注 5) 能仁学报第一期,一九八三年。

  (注 6) 参看该文。

  (注 7) 「中论」: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15:2)

  (注 8) 「中论」: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15:8)

  (注 9) 「中论」:诸法有异故,知皆是无性;无性法亦无,一切法空故。(15:2)

  (注 10) 「中论」(24:19)

  (注 11) 空必是自性的空,因它是自性的否定。

  (注 12) 梅尔蒂以为中观学为一种非常具有一致性的的绝对主义形式。 ( T.R.V.Murti,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rddhism, London: C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60. P. 234)

  (注 13) R. Pandeya, Indian Studies in Philosophy, Delhi, Varanasi, Patna: Motial Banarsidass, 1977. P. 87

  (注 14) 「摩诃止观」卷五下,大正藏卷四六页六三中。

  (注 15) 「中论」(22:11)111页

  (注 16) Vol. 9. 1965. PP. 823-824.

  (注 17) 青目解释此偈谓:「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大正藏卷三○页三三中)。

  (注 18) 末木刚博,东洋の合理思想,东京:讲谈社,一九七○年,P.124

  (注 19) Ibid.,P.125.

  (注 20) 「回诤论」: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大正藏卷三二页一五上)。

  (注 21) 「回诤论」:若不依世谛,不得证真谛;若不依真谛,不得涅槃证。

  (注 22) 「中论」: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24:9)

  (注 23) 囗山雄一着,吴汝钧译:空之哲学,台湾:弥勒出版社,一九八三年,P.113.

  (注 24) Ibid.,PP.41-42.

  (注 25) Ibid.,P.49.

  (注 26) 牟宗三先生说中道是形容假名说的「空」的。故「中论」虽有空假中三字,仍是二谛论。(牟宗三,Ibid.,P.95.)

  

《龙树之论空假中》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法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